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时空演变及水利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2024-03-22郭素婷董书霞吴亦宁
郭素婷,董书霞,吴亦宁
(1.郑州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河南省水利厅,河南 郑州 450003)
0 引言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治理水环境、维护水工程、传承水文化、修复水生态,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利部在《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规划(2017—2025年)》中提出,至2025年,要基本改变水利风景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种类多样、管理科学、特色突出的水利风景区网络。因此,近年来水利风景区的建设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刘昌雪等,2018;吴炜圣等,2018)。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对黄河流域的共同保护、协同治理,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传承黄河文化,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但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生态本底差、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以及沿黄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黄河流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人类开发水利的历史也包含其中。将黄河文化与水利工程相融合,形成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黄河沿岸地区的竞争力,还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因此,合理规划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地建设水利风景区不仅可以改善黄河流域现存问题,还可以促进各省市协调发展。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1)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有关区域内水利风景区空间布局的研究以及“点—轴”理论在水利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中的应用;2)有利于认清黄河流域水利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和空间分布规律,并为黄河流域的水利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文献综述
“水利风景区”是水利部基于我国国情和水利发展状况提出的,国外并无此概念,但国外关于滨水地区旅游,水体旅游的研究较多,可为我国水利旅游研究提供借鉴,比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Tasgara et al.,2021)、滨水地区的旅游规划以及水体游憩者的行为特征和满意度(Ghorbanzade et al.,2020;Jung et al.,2021)等。最早研究滨水区旅游规划的学者是地理学家Forward,他通过研究加拿大港口城市的滨水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为其旅游规划和开发提出了建议 (Forward,1969)。而关于滨水景观设计与开发的相关理念则是在1986年的横滨滨水国际会议上才首次提出。至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关于滨水地区的旅游开发和规划,他们认为:1)在旅游规划设计时应突出河岸的自然性,充分利用自然素材进行规划(河川治理中心,2004);2)在对水文联系区域进行规划开发时,应做好保护工作,并加强人工设施与周边环境的统一(约翰,2000);3)为实现滨水资源最优利用,应根据景观类型、环境特点、社会需求等选择不同的游憩方式(日本土木学会,2002);4)需要把基础设施作为滨水地区旅游开发规划中最重要的自然景观看待(查尔斯,2011),从物理、非物理以及设施方面对滨水区进行规划(Nasruddin et al.,2020),同时,在对滨水地区进行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通过发展可持续旅游的方式来保护其生态系统(Patel et al.,2020)。
1992年刘家麟率先提出了水利旅游区的概念(刘家麟,1992),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水利风景区的研究,但这一时期关于水利旅游的研究并不多。1997年,水利部在《水利旅游区管理办法(试行)》中正式提出水利旅游区的概念,并于2001年成立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自此,关于水利风景区和水利旅游的研究逐渐丰富。但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水利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徐幸仪等,2017;王民,2018)、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水利旅游的环境影响(刘菁等,2017;单文华等,2021)等方面。其中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可分为两类:1)水利风景区在开发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且涉及范围较广,不仅涉及全国、某省、某水利风景区在开发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张成等,2018),还涉及某种类型的水利风景区的开发管理策略(胡奔等,2018;张彬彬等,2018;吴炜圣等,2018);2)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学者们通过GIS分析软件揭示了全国范围或省域范围内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并探究了其影响因素或可达性(冯英杰等,2018;胡静等,2017;刘昌雪等,2018)。
学术界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开始于1960年左右,国外学者多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方面,中心地理论 (Christaller,1964)、核心-边缘理论模型(Hills et al.,1977)、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Butler,2011)被相继提出;实证方面,Bevilacqua et al.(1989)和Pearce(1998)分别对意大利威尼托地区和巴黎地区等大中尺度区域的旅游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关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多根据空间结构特征直接提出优化建议 (邓良凯等,2019;陆相林等,2018)或通过可达性分析(蔡佳等,2021)、拓扑分析(王恒等,2022)等方法确定研究区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而中心职能度模型和引力模型多用于分析城市空间格局、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经济区联系性等,胡纯广等(2019)通过引力模型研究了淮海经济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赵鹏军等(2023)利用引力模型重新探索和优化了城市群跨城移动性。
综上,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在视角上多侧重于全国宏观层面或单个省域的水利风景区,缺少从中观区域角度对水利风景区时空格局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多数研究只对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关于后期如何规划区内水利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较少;在对水利风景区进行规划的研究中,多数研究只通过定性分析确定发展板块,缺少数理模型在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以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研判不同时段黄河流域各省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布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点-轴”理论,以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定量方法界定黄河流域的水利旅游发展节点、发展轴线和发展板块,以期优化黄河流域水利旅游的空间结构。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蜀、陇、宁、蒙、陕、晋、豫、鲁9个省区,全长约5 464 km,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面积4.2万km2)。本文参照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划定的黄河流域的自然范围,以地市级为研究尺度,遵循“以自然黄河流域为基础、保证地市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完整性”的原则,研究区包括行政区划与黄河流域范围存在重叠的所有地级行政区,共69个行政单元①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地级莱芜市,辖区划归济南市;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为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为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总面积228.21万km2。研究区内共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4处,省(行政区)级水利风景区186处,共计水利风景区390处。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以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和河南省荥阳市桃花峪为分界点,结合已有研究 (谢磊等,2022;左其亭等2022),选择自然分界点作为黄河流域分区的依据,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3个部分(图1)。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是分析点数据集空间分布特征的一种常用方法,可反映点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趋势和方向趋势(杨利等,2019;冯英杰等,2018)。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σx和σy分别为长轴长度和短轴长度;θ为椭圆旋转角;n为水利风景区总数。
2.2.2 核密度
核密度强度主要反映水利风景区的空间集聚和扩散特性以及其时空演化过程(刘昌雪等,2018)。其公式为
2.2.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exploring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是指利用空间统计学和现代图形计算技术对不同空间板块之间相关性、聚集性和离散性进行分析的一组技术(关伟等,2011)。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揭示水利风景区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
2.2.4 中心职能指数
中心职能指数多用于计算城市发展规模和经济实力。本文利用中心职能指数对黄河流域各市水利旅游综合发展实力进行定量测算,从而确定水利旅游的发展节点。基于已有研究(卞显红等,2007;刘昌雪等,2018),本文从3个方面选取能够反映各市水利旅游发展的相关指标。1)城市经济发展实力,由各市GDP数值(Gi)、第三产业增加值(Ti)表示;2)旅游综合发展现状,由国内外旅游接待总人数(Pi)、旅游接待总收入(Ii)表示;3)水利旅游发展条件,由水资源总量(Wi)、地表水资源总量(Si)、水利风景区影响度(Ei)、旅游资源禀赋(Ri)表示。其中,各市水利风景区影响度的计算方法为统计各市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省级水利风景区的数量,并分别赋值其影响度为2和1,然后求和;各市旅游资源禀赋的计算方法为设各市世界遗产的得分为10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得分为6分,5A级旅游区的得分为4分(出现重复对象时,选取得分较高的旅游景区作为统计对象),统计数量后求和。最后计算出各指标的职能指数K。各市GDP职能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节点城市;n为黄河流域第n个城市;KTi、KPi、KIi、KWi、KSi、KEi、KRi的计算公式类同。紧接着计算各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指数KCi。
2.2.5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多用于衡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大小,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扩散与极化)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潜能的接受能力(王德忠等,1996)。因此,可用引力模型反映区域旅游实力联系强度,故本文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界定水利旅游发展轴线的等级。
在选择旅游发展轴线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包括:1)能够串联重要旅游节点和旅游城市:2)接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或旅游资源丰度与等级较高的地带;3)交通便利等(卞显红等,2007)。鉴于此,本文在原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各城市间的水利旅游实力联系强度(沈惊宏等,2012)。
式中:Fij为i、j两市的水利旅游实力联系强度,即两市发展水利旅游的相互吸引力;KCi、KCj分别为i、j两市的水利旅游中心职能指数;Dij为i、j两市的时间距离,通过GIS网络分析获得。
2.3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1)黄河流域矢量底图来源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http://bzdt.ch.mnr.gov.cn/);2)黄河流域各市水利风景区名录通过查询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网、各省水利厅官方网站以及2017年和2021年的《水利风景区蓝皮书》整理获得,水利风景区空间位置主要借助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工具获取;3)各市GDP数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国内外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接待总收入数据源于各市2021年统计年鉴和2020年统计公报;4)水资源总量和地表水资源总量数据源于各市2020年《水资源公报》;5)世界遗产源于2021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来源于中国政府网,5A级旅游区名录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网;6)铁路、公路等矢量线状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https://www.webmap.cn/),依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与《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TB 10099—2017)》,给道路赋以等级时速,高速铁路(300 km/h),普通铁路(200 km/h),高速公路(100 km/h),国道 (80 km/h),省道 (60 km/h),县道(40 km/h),乡道(20 km/h)。
3 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时空演变特征
3.1 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总体发展趋势
图2为2001—2021年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数量与类型的变化情况。从水利风景区的增长速度来看,可将2001—2021年分为3个阶段:1)2001—2009年为“稳步发展期”;2)2010—2014年为“快速发展期”;3)2015—2021年为“缓速发展期”。自2001年第一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公布以来,黄河流域各省市稳步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截至2009年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共计117家,平均每年新增13家。2009年,水利部成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自此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工作日益步入正轨,次年发布的《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更是为各地科学、合理地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2010—2014年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平均每年增加36家。2014年,《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水利风景区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对各地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2021年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增速放缓,平均每年增加12家。
图2 2001—2021年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数量与类型变化Fig.2 The quantity and type changes of water works resort in the Yellow River stream from 2001 to 2021
3.2 空间分布方向和重心特征
根据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发展阶段,选取2009、2014和2021年3个年份的截面数据来考察水利风景区的空间演变特征(图3、表1)。
表1 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分布标准差椭圆参数变化Table 1 Parameter variation of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ofwater works resort in Yellow River stream
图3 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分布重心及标准差椭圆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of gravity center 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ofwater works resort in Yellow River stream
从全流域层面来看,2010—2021年,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标准差椭圆的长半轴、短半轴和椭圆面积均一直在增加,说明水利风景区的分布范围整体上不断扩大,这主要是受到地区水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长半轴与短半轴的差值增大,说明水利风景区分布的方向性增强,即东西方向水利风景区扩散程度较大;分布重心由长治市转移到临汾市,不断向西南方向偏移,西部地区水利风景区的数量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另一方面是由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了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从区域层面来看,黄河上游地区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分布重心由吴忠市向西南偏移,转移到中卫市;总体来看,2010—2021年,长半轴与短半轴的差值增大,说明上游地区水利风景区分布的方向性增强,即东北—西南方向水利风景区扩散程度较大;椭圆面积大幅增加,即上游地区水利风景区扩散趋势明显,中游地区重心先向东北方向偏移后向西南偏移,但一直位于山西临汾,下游地区重心先向东南偏移后向西南偏移,但一直位于山东济南;从长短轴的变化来看,中下游的水利风景区增长趋势基本保持稳定;从椭圆面积的变化来看,中游地区水利风景区分布范围变化不大,下游地区经历了“先集聚后扩散”的态势;2010—2014年,下游地区旋转角逆时针旋转12.34°,偏转较大,说明这一时期下游地区西北—东南方向的水利风景区数目增加较多。
3.3 空间分布密度特征
借助ArcGIS 10.8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进行核密度估计(图4)。1)从整体上来看,各市水利风景区密度区不断从极核区向周围扩散,且大多数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渭河、汾河和沁河沿岸,2014年西部地区“点状”密度区不断增加,2021年各市基本均有水利风景区点状密度区出现,各市水利风景区陆续获批,表明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日益受到重视。2)从流域分布状况来看,2010—2021年中下游地区表现出大规模的核心连片聚集特征,形成大组团式格局,且水利风景区的密度较高,尤其是下游地区,完全被密度区覆盖,其中高密度区核心区由2009年的滨州市、淄博市和东营市的相交地区不断扩张,2014年核心区由单核演变为双核,2021年核心区覆盖以济南市为中心的8座城市。中游地区除了黄河沿线,渭河、汾河和卫河沿线水利风景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密度区扩张速度较快。上游地区除了河湟谷地和河套平原地区,其他地区密度区较少,分布分散,且密度较低。
图4 黄河流域各市水利风景区核密度分布图Fig.4 Kernel density ofwater works resort in cities of the Yellow River stream
3.4 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根据式 (8),分别计算2009年、2014年和2021年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的局部G*i统计量,通过数据可视化处理,得到水利风景区时空演化格局的冷热点分布图(图5)。
图5 黄河流域各市水利风景区空间格局热点演化图Fig.5 Hotspots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water works resort in cities of the Yellow River stream
由图5可知,总体来看,热点区一直未变,但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和冷点区空间格局变化较大。2014年次热点区减少了5个城市,2021年增加了1个城市。冷点区变化较明显,2009—2021年减少了9个城市。从区域层面来看,2010—2014年黄河流域上游西部地区水利风景区建设颇具成效,四川省的阿坝州和甘孜州以及青海省西部的冷点区均转变为次冷点区,冷点区向上游中部聚集。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冷点区明显减少,冷点区基本均位于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地区及甘肃南部。2001—2021年黄河流域中游的次热点区向中游西北部发生了转移。黄河流域下游水利风景区分布格局一直较稳定,除了郑州市为次冷点区,其他下游城市均处于热点区或次热点区。
4 基于“点-轴”理论的黄河流域水利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根据对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方向和重心特征、空间分布密度特征、空间分布关联特征以及空间格局冷热点演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水利风景区重心在2015年之后均向西南方向偏移,西部地区“点状”密度区也不断增加,但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空间分异的影响,上游的“低—低”类型区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仍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上中下游差距明显,下游15个城市共有水利风景区164处,而上游29个城市仅有72处。为更好协调地区间水利旅游的集聚效应和水利旅游发展的相互关联作用,提升黄河流域水利旅游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本文以“点-轴”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各地区水利风景区建设现状、水资源条件、社会文化环境、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水平,构建黄河流域水利旅游“点—线—面”空间结构体系。
4.1 水利旅游发展节点
根据式(9)、式(10),计算各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指数,由结果可知,甘孜州、西安、阿坝州、泰安、郑州、济南的水利旅游中心职能指数较大,说明这些城市水利旅游发展现状和潜力都很高,可作为水利旅游一级节点。其中甘孜州和阿坝州虽然水利风景区较少,但其水资源总量和地表水资源总量均较大,因此其发展水利旅游的潜力较大。可以发现,这6座城市均位于黄河流域南部,这与前文水利风景区分布重心南移相佐证。洛阳、玉树州、济宁、宝鸡、淄博、果洛州、海西州、德州、渭南、甘南州、太原、滨州、鄂尔多斯、陇南、安阳、菏泽、咸阳、忻州、榆林、焦作、晋中、兰州、大同、聊城这24座城市水利旅游发展实力次于一级节点城市,但这些城市或水利风景区较多,或水资源丰富,或旅游资源禀赋独特、旅游业发展较好,故将这24座城市设为水利旅游二级节点。其他城市水利旅游中心职能指数相对较小,可作为三级水利旅游发展节点。
4.2 水利旅游发展轴线
以往学者们使用“点-轴”理论确定发展轴线时大多只考虑交通条件,以交通线的等级确定发展轴线的等级,忽略了节点间联系的强弱。在上文修正的引力模型中,时间距离反映了两节点间交通的便利程度,两节点中心职能指数的乘积反映了两市合作发展水利旅游的综合实力,故该引力模型可界定城市间的水利旅游发展实力联系强度,以此界定不同等级的旅游发展轴线能更好地代表其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不同强度的辐射能力,即吸引力。把节点的中心职能指数及节点间的时间距离代入公式(11),得到节点间的69*69联系量矩阵,剔除重复路线,得到2 346组吸引力数据,将引力分为5个等级,前20% (2~5级)吸引力大小如图6所示,图中的最大吸引力指向表示在各城市与其他68个城市的吸引力数据中,与其有最大吸引力的城市的方位。
图6 黄河流域水利旅游节点吸引力示意图Fig.6 Attraction of water works tourism nodes in the Yellow River stream
分析结果可知,水利旅游节点间吸引力最大的是西安市—咸阳市,为189.37,其次为渭南市—西安市72.55、济南市—泰安市51.03、焦作市—郑州市20.18、洛阳市—郑州市19.47、宝鸡市—西安市13.46、开封市—郑州市12.83、济宁市—泰安市11.97、济南市—淄博市9.92。数据表明济南—泰安—济宁、开封—郑州—洛阳、渭南—西安—宝鸡三段轴线水利旅游发展实力联系量居前列,通过中间的二级节点城市可将三段轴线合并为一条辐射能力较强的轴线。另外,由于一级节点甘孜州和阿坝州水利旅游的潜力较强,故可将其与上述轴线相连接,与之对应的交通线可作为一级发展轴线(表2、图7,下同)。接着,根据次一级水利旅游节点间吸引力大小和各市最大吸引力指向的城市以及城市节点等级可明确4条水利旅游二级发展轴线。
表2 黄河流域水利旅游发展轴线Table 2 Development axis of water works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stream
图7 黄河流域水利旅游空间发展结构Fig.7 Spati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water works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stream
4.3 水利旅游发展板块
综合考虑黄河流域各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现状、水资源条件、地域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可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游藏羌板块、中游秦晋板块、下游沿黄板块、河湟陇南板块和河套平原板块五大板块(图7和表3),并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首先,明确板块差异,优化水利旅游空间格局。由水利风景区的重心偏移情况和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可以看出,近年来,黄河流域西南部水利风景区数量增速较快,说明西南部地区对水利事业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增强;但从核密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中下游特别是下游沿黄板块,水利风景区数量一直较多,且高质量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数量较多。因此,需要明确各板块差异,形成特色鲜明的水利旅游主题。如: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上游藏羌板块水资源丰富,且水利风景区的类型均为自然河湖型和湿地型,因此建议以“生态”为核心开发水利旅游产品;对于河湟陇南板块、河套平原板块和中游秦晋板块则可分别以“河湟文化”、 “河套文化”和“秦晋文化”串联各板块水利风景区,建设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展示系统,差异化打造水利旅游产品;对于下游沿黄板块,河南省和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均在该板块内,且该板块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数量较多,因此,该板块内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应着重突出水工程建筑磅礴的气势以及其科技含量,突出对水科技和水文化的宣传展示,另外,对于核心景区应加强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
其次,优化水利旅游交通,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旅游交通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之间的桥梁,因此要加强各板块内部和各板块之间的交通干线建设,形成完善的立体网络交通体系。由于上游各城市间多数只依靠高速公路和国道连通,交通相对不便,特别是位于上游藏羌板块的甘孜州、阿坝州、玉树州、果洛州和海西州,城市间只有通过雅叶高速、德马高速和京藏高速等高速公路抵达,缺少铁路连接。建议加强城市交通枢纽的建设,如对于上游藏羌板块,首先,应以甘孜州和阿坝州两个一级节点作为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完善客运站、火车站、高铁站、机场等进出口设施,实现区域公路、铁路和航空的有效衔接,同时也要完善甘孜州和阿坝州通往水利风景区和其他景区的道路和旅游专线的建设,提高水利风景区与城区及其他景区的通达度;其次,要加强玉树州、果洛州和海西州的道路建设,拓展机场通航范围,提升前往各水利风景区和其他景区的道路等级;最后,要加强上游藏羌板块各城市与其他板块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提升可进入条件,拓宽客源市场,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以面织网”的立体网络交通体系。
最后,整合水利旅游资源,增强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整合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的旅游资源能够产生联动效应,使得区域旅游产品更加完整,产生叠加效应,促进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的一级节点城市在水利风景区建设现状、水资源条件、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强优势,尤其是中下游地区的中游秦晋板块和下游沿黄板块,水利风景区密度较高,分布较广,能与水利旅游产品互补的高质量旅游资源丰富,要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串联整合,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目前,黄河流域各城市在打造旅游产品特别是水利旅游产品方面的合作较少,建议沿各发展轴线分别打造沿黄水利旅游带,充分挖掘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文化价值,凝练各板块特色,形成个性化亮点,提高水利旅游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实现对水利风景区的综合利用。
5 结论与讨论
文章从时空维度分析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演变特征,并结合“点-轴”理论构建了黄河流域水利旅游的发展节点、轴线和板块。研究结论:1)根据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年均增速,可将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即稳步发展期(2001—2009年)、快速发展期(2010—2014年)、缓速发展期(2015—2021年);2)流域内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沿东西向和南北向不断扩散,重心一直位于中游,且不断向西南方向偏移,上游地区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不断沿东北—西南方向扩散,中游和下游地区沿东北—西南方向先集聚后扩散,另外,上游地区分布重心向西南方向发生了较大偏移,中下游地区重心偏移较小;3)流域内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密度特征表现为,上游分散,中下游集中,高密度集聚区基本均位于黄河、渭河、汾河和沁河沿岸;4)流域内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莫兰指数一直为正值,呈显著正相关;5)从对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流域内热点区一直未变,冷点区不断向上游中部集中,次热点区不断向中游西北部转移;6)将黄河流域水利旅游发展节点界定为3个等级,并确定了一条一级发展轴线和四条二级发展轴线,进而规划出五大水利旅游发展板块。
本研究对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时空分布的研究不仅关注了各市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也考虑了各市的省级水利风景区,对其分布的研究相对前人更为全面。另外,本研究对水利旅游发展板块的划分综合考虑了各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现状、水资源条件、社会文化环境、经济条件、交通条件以及旅游发展水平,各板块水利旅游资源各具特色,通过重要节点的带动作用和轴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促进区域发展,有利于实现全域游客、信息、资本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客源共享的发展格局。
建设水利风景区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旅游需求,也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从国家政府宏观层面统筹推进,同时也需要结合多学科知识从微观层面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建议根据各市经济、水文化和水资源条件现状,横向联合各地人才、资金和技术,因地制宜地提出联合发展策略,统筹推进各板块水利旅游事业发展。本研究仅对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讨论,并未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这也是未来值得继续探索的重要方面。另外,各板块内部及各板块之间如何横向联合发展水利旅游事业也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