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伟:“舞”美人生 “偶”出精彩
2024-03-22武竹青冯利花
武竹青 冯利花
“木刀、刨子、刻刀、锉刀、锤子、钳子、细锯;木头彩绘颜料、丝线、绸布、固定钉、金属材料……”眼前这几样简单工具和材料,就是王茂伟制作木偶的部分家当,他就是用这些平凡的工具创造了一個个不平凡的作品。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等,孝义木偶属于杖头木偶的一种,其木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
王茂伟生于1983年,是吕梁市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团的木偶制作师、孝义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吕梁市工艺美术大师。他从1998年开始学习木偶造型设计制作,人品追求德艺双馨,作品追求精益求精。从2006年以来,他为多部木偶剧打造出经典造型,捧回了“舞美设计”奖、木偶造型金奖、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铜奖等奖项,也赢得了“孝义工匠”“三晋英才”“青年先锋”等荣誉,在众多的荣誉中“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他除了坚守自己木偶制作的初心,在非遗传承的路上也从未停止。
初次走进王茂伟的工作室,还真有些不适应,目及之处尽是林林总总的木偶成品、半成品,王茂伟说:“这就是我的工作日常。”他顺手拿起手边的两个木偶进行演示,木偶在他的手中自如地点头、摇头、眨眼、动嘴,可在别人手中这些动作却显得那么笨拙、生涩。他说:“现在的木偶是枪把托举形式,而且创新后的木偶运用纸脱胎技术,便于安装机关做各种动作。”说着他把一个木偶头狠劲摔在地上踩上去,在场人都很担心被踩瘪,可它却安然无恙。王茂伟解释道:“我摸索变革了十年才找到现在的技术,以前咱们北方的木偶是柳木雕的太重,现在改进了技术但对纸质的要求很高,选择什么样的纸,厚度怎么掌握,糨糊用什么配方木偶才不会被老鼠咬得缺耳少鼻,我只能自己一遍遍摸索,一次次地试验。”
很多时候,为了呈现逼真的舞台效果,还要加进特技表演。在拍大型木偶神话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为了让美猴王嘴里能喷出真正的火焰,他先用汽油试验,可汽油喷出来根本不安全,松香喷出来又常糊住木偶的嘴。他在一次试验的过程中,眼睫毛都被烧掉了,脸上整个被烧掉一层皮。因为时间紧,也没别的人干,更无网络数据可参考,全凭自己的脑子去想。他整日丢了魂似的琢磨,连续几天睡不好觉。一天在打开煤气时,串起的火苗突然激发了他的灵感,他想到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可喷气对气管也有讲究,管细了劲一大就喷灭了,粗了力度又不够,试验了几十管气体,鼓捣了一个月的时间试验成功。天道酬勤,这部剧拍成后最终不负众望。
无独有偶,一次在设计“天女散花”这一特技时也很让他烦恼。他回忆道:“当时刘亚星团长整日陪着我琢磨,也不知是角度不对,还是花形不对,花怎么也吹不出去。一天刘亚星团长照例在工作室里一边剪叶片一边琢磨,当他无意识地把叶片剪成锯齿形状时,风扇一吹竟然一片勾着一片地出去了,逼真地再现了天女散花这一情节。”
在木偶剧团的小展览馆里,陈列着王茂伟为《坷拉传奇》《妖马伍》《不亦乐乎》《救国》《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义虎千秋》《穆桂英》《红军娃》《齐天大圣》等多部剧制作的千姿百态的木偶造型,这都是他的心血之作。其中火眼金睛、霸气英武的美猴王孙悟空尤其吸人眼球。“我能没日没夜地一门心思扑在木偶制作上,离不开我爱人和父母的支持理解。我在孩子身上几乎没操过心,我妻子也从无怨言。”说起这一个个造型王茂伟如数家珍,眼里满含感激之情。
艺术的加工赋予了木偶鲜活的生命,演绎着历史长河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方式,已成为孝义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经过多年“舞”美艺术的沉淀,王茂伟有了新的计划:创作一部红色题材的木偶剧《战马 红旗 长征》,计划于今年上演。作为孝义木偶戏的传承人,他早已肩负起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工作之余经常走进校园为学生普及非遗木偶知识,他想把接力棒传递给更多的人,把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