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长变化特点研究
——基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家长的调研分析
2024-03-21岳磊
岳 磊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双减”是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1]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目的。“双减”意见出台后,各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都将“双减”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省市县校四级统筹协调,健全体制机制,狠抓政策落地见效。目前各地已初步实现“五项管理”有序落地,课后服务全面覆盖,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整治,赢得了家长的充分肯定。“双减”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也让教育教学回归主阵地、回归本真,让学校的教育教学提质增效。作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较高,不同区域、不同年级家长状况如何?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与西部地区有关行政、督导部门合作,对政策实施一学期后的家长状况进行调研,初步把握家长群体状态和特点。[2]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西部某省义务教育阶段一到九年级学生为样本。样本学生家长填写调查问卷,共有206 746名学生家长参与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9 097份,有效问卷率96.3%。本研究组织调研组深入学校,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调研查看、随机访谈等形式重点从学校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治理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克伦巴赫系数为0.76,信效度良好,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二、研究结论
(一)基本信息
1.家长月收入普遍较低
2021年,某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 839元/月。调研显示,收入在1 000元/月及以下的占比为18.70%,仅有2.8%的家长收入在万元及以上(图1)。该省人口数量多、但却是人均收入和人口受教育水平都很低的欠发达省份,部分偏远地区、民族地区等陷入了“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水平低—收入低—教育资源短缺”的恶性循环之中。根据人口的受教育状况来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贫困落后地区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措施。
图1 家长的月收入分布情况
2.家长高中或专科及以下学历占比近九成
总体来看,学生家长的学历呈现金字塔形,初高中及专科学历占比为89.6%,本科学历的家长约占一成,硕博士研究生的占比仅为0.4%和0.2%(图2)。
图2 家长的学历分布情况
家长的月收入与学历水平、不同地区之间的二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家长的月收入与学历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不同地区呈现负相关关系。[3]总体来看,家长的月收入和学历水平、不同地区之间关系密切,也可以说与受教育年限之间关系密切。增加人口受教育年限,不仅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项目,也是增加人均收入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更是“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间接体现(表1)。
表1 家长月收入与学历、地区的二元线性
续表1
(二)作业基本情况
随着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业布置逐渐科学合理,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中。调研结果有50.8%的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负担来自作业。
1.不同年级学生作业时长达标率差异较大
有58.1%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周内书面家庭作业在1小时内完成,仍有1.1%的家长认为孩子作业在4小时及以上(图3)。
图3 周内完成书面家庭作业情况
小学作业完成时间达标率最高的为一年级,四、五年级达标率不足六成,初中三个年级的达标率分别为78.45%、71.59%和73.97%(图4)。
图4 不同年级作业时间达标情况
2.不同地区学生作业时长大幅度减少
不同地区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作业总量减少情况不同,从城市到农村的家长认为学生作业大幅度减少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有83.12%城市地区的家长认为学生作业大幅度减少(图5)。从农村到城市,家长对学生的“双减”成效认可程度呈现递增趋势。
图5 不同地区家长认为作业总量减少情况
(三)校外培训情况
家长给孩子报校外培训班或者请家教的目的各有不同,有42.9%的家长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巩固校内课堂所学知识,有42.5%的家长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或孩子的特长。
1.过半数家长获取信息通过推荐
绝大部分家长依赖于社会上的口碑,这直接影响着家长的判断和选择。同事朋友或其他学生家长的推荐均超过了半数,分别达到了54.7%和50.6%(图6)。
图6 家长获取校外培训信息渠道
2.校外培训负担率为5%以下的占比过五成
家庭校外培训机构负担率(指每生每年校外培训机构的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不仅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家长学历之间也存在差异。51.2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投入要远比其他投入更重要。家庭的校外培训机构支出负担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校外培训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在5%以下的占比过五成,表明家长在校外培训机构上理性看待、慎重选择(图7)。
图7 校外培训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
校外培训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负担率)按照1-7赋分,分数越大表明占比越高。城市家长尤其“急功近利”,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厢情愿地去参加辅导班,城市平均得分最高,这表明城市家长的校外培训负担较重(表2)。从家长的学历情况看,学历的高低与校外培训负担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校外培训负担率逐渐递增,家长越重视孩子的培养和教育(表3)。
表2 不同地区与支出比例统计表
表3 不同学历与支出比例统计表
校外培训负担变化成效维度为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分数越高家长的培训负担减少的程度越大。结果显示,中等收入家庭受益最大(表4)。经两两比较,月收入最高和最低,1 000-3 000/月和7 000-10 000元/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减轻家庭在校外培训上的负担已经是重要成效之一,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表4 不同收入与校外培训支出负担情况统计表
3.学科类培训大幅度减少,非学科类培训有所增加
从调研情况来看,有86.1%的家长给孩子减少了或没有参加语数外等学科类培训;有79.1%的家长给孩子减少了或没有参加音体美等非学科类培训。在有关部门强力推动下,工作带来了质的变化(图8)。
图8 本学期学生参加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近半数的家长表示要自己多花时间辅导孩子,但仍有不少家长未转变教育理念,在“成绩至上论”思想的驱使下,继续以各种形式给孩子加强学科类培训辅导(图9)。
图9 家长对待学科类培训态度
(四)学生课后情况
学校的课后服务按照学生自愿、全面发展等原则,聚焦学生校外培训和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紧盯家长接送子女上下学难等问题,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95.7%的家长对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表示满意,满意度较高。
1.学校课后服务中完成作业占比为78.8%
调研显示,82.1%的家长让学生参与了学校课后服务,其中城市学生参与比例为89.1%,县城和乡镇学生参与比例分别为84.5%和81.8%,最低的则为农村。在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内容中,78.8%的家长表示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完成家庭作业。学校课后服务基本以作业辅导和各类兴趣小组为主(图10)。
图10 家长了解的课后服务内容
2.学生课余时间增加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课外辅导班等受到了严格控制,学生们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家长表示学生放学回到家,近九成学生在家看书阅读或学习,63.6%和53.5%的家长分别表示学生到家帮助家里做家务和做运动(图11)。
3.47.71%家长认为课后服务费用在100元
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按照公益性、非营利性原则,坚持家长自愿,通过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的方式筹措经费,68.7%的家长愿意支付一定的课后服务费用,其中愿意支付的家长中有47.71%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费用应该是100元/学期(图12)。
图12 家长愿意支付课后服务费用情况
表5显示,从家长学校课后服务费用支付意愿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愿意支付费用的家长高于不愿意支付费用的家长,其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和托管服务需求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就说明这两个维度对家长的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家长对学校的课后服务越满意、越依赖学校教育,家长愿意支付费用的程度也就越高。相反,家长对于学校的课后服务越不满意,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越低,家长越不愿意支付相关费用。
表5 家长对托管服务需要、课后服务满意度
(五)满意度
通过对家长特征与满意度交叉分析,家长对“双减”的满意度均分达到了4.52,“双减”工作正在助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从年级维度看,六年级均分最高,F检验显著(F=103.270***),年级越高,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表6)。
表6 年级与满意度情况
从收入维度看,月收入在3 000-10 000元/月的家长均值最高,F检验显著(F=33.571***),家长月收入、满意度呈现山峰形式,中等收入的家长满意度最高(表7)。
表7 收入与满意度情况
从学历维度看,家长学历在本科水平的满意度最高,F检验显著(F=29.802***),学历越高,满意度反而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表8)。
表8 学历与满意度情况
从地区维度看,乡镇家长满意度最高,农村家长的满意度较低,经F检验显著(F=64.514***),表明农村地区政策实施效果小于其他地区,家长满意度相对较低(表9)。
表9 地区与满意度情况
三、讨论与建议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1.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达标率较低
课程方案中明确作业总时长不能超过1小时,平均每科作业时间仅有6分钟左右。同时,家长的焦虑并没有切实减轻,压力有增无减。很多时候学生都处于“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紧张状态。本研究随机访谈了数十位家长,调查表明当前受国际国内环境、就业压力、内卷化效应等影响,超过九成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随着教育在家长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或提升生活质量的期望便转移到子女身上,家长将子女的成长视为自己的首要责任,因此各种“鸡娃”式教育便应运而生。
2.农村中小学作业减负效果欠佳
不同地区校外培训负担大幅度减轻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农村与城市相比较低。农村地区条件艰苦、思想守旧,家长并没有像城市家长那么“急功近利”,作业减负效果需进一步提高。客观看,各地加快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质量明显提升。但研究中仍有家长反映,学校基础条件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亟待解决。
3.部分家长未停止学生的学科类辅导
“小班”“私教”等形式的学科类辅导最近有所盛行。有近三成的家长,尤其是初中年级的家长,表示孩子的学科类辅导不能停下来,否则孩子将被中考高考甚至整个社会所淘汰。
4.家长普遍认为课后服务内容单调
现阶段学校课后服务主要以做作业为主,服务内容明显缺乏多样化。校内承担课后服务的教师以学科类教师为主,非学科类的课程主要由部分教师兼任,教师投入兼职课程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导致课程质量良莠不齐,课程效果大打折扣。学校课后服务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导致其工作时间延长,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和生活负担。在农村,问题更加突出,大部分教师兼职多门学科,音体美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后服务需求。
5.家长支付学校课后服务费用的意愿较低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初衷本来是为了解决家长上下班接送孩子困难的问题,结果却成了部分家长眼中的“变相收费”。他们普遍认为既然中小学是义务教育,那么学校就应该提供无偿的服务才对。事实上,这一部分家长忽略了教师是一份职业,他们也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超过的时间属于加班。之所以收费,也是想要给参与课后服务的老师一些合理的补助而已。
6.家长认知水平影响“双减”满意度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孩子提升认知水平的三种不同途径,有相当的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学校教育次之,社会教育最小。家长的认知水平决定孩子的起点,不是家长的物质水平决定孩子的起点。月收入和学历高的家长满意度低于其他学历的家长。父母的认知,处事态度,身边朋友的素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建议
从哲学观点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事物是矛盾着的联系中存在。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依据,而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矛盾必须渗透到事物内部,通过改变事物内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而起作用。家长、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可以通过内外六个方面,形成合力提高家长政策的支持程度和满意度(图13)。
图13 形成合力内、外因的六个方面
1.家长要做转变思想的引领者
家长要给孩子一种科学、良性的教育。“双减”是始于新时代教育观念的变革,每位家长都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之路不止一条,我们努力为教育“充值”但不能盲目“充值”,需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和环境,让教育回归本真。新时代的家长一定要有新时代的思想,要明确教育决策者的初心和使命,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建起和谐良好的教育生态链。
2.学生要做行动自觉的践行者
“勤未必补拙,熟未必生巧。”在一定范围内,努力学习是必须的,但超过了一定限度,学生的学习成效犹如“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反而会下降。因此,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消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还可以用来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更多自主空间的探索,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不断探索和重复体验,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学习变为一种自发的行为。进入高年级,孩子开始思考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教师要做教育初心的坚守者
教育要回归育人的“初心”,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需要教师和管理者作出表率,能够从教育本质出发,能够为教育发展奉献力量。“双减”要减去学生繁重的作业负担,绝不是减去不同参与人的责任,尤其是教师要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设计个性化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等学科核心素养。
4.学校要做家校共育的助推者
学校要积极构建家长学校,通过家校论坛、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传播新时代家庭教育理念、引进科学的教育方法,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弘扬优良家风和传统美德,切实形成家校共建、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学校要及时更新家长教育理念,让家长认识清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得益彰的有机共同体,对孩子采取切实可行的培养方式,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4]
5.教育行政部门要做教育改革的开拓者
教育行政部门要推进高中招生综合改革,积极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模式,依据科目特点,完善考试形式和成绩呈现的方式,探索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制度,实现“招—考—录—学”全流程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缓解家长的紧张与焦虑。在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情况下,深化“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打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上升通道,破除人为性的歧视政策,实现高质量的平等就业。
6.社会要做教育正能量的传播者
我们应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加强优质资源共享,使社会教育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有机共同体。新闻媒体应当大力宣传实施“双减”政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整个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以政策为导向,使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家庭都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创造出轻松愉悦、健康向上的环境。
四、结语
“双减”政策促进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发挥了“双减”政策的正能量。尽管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还有一些有待磨合的地方,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空前规模的改革实践开始启发我们如何构建立德树人的根本之路?如何构建更好的未来教育之路?改革的过程肯定会遭遇困难和坎坷,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必须上下一心,同心协力,共同让孩子们成长的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