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的“解忧杂货铺”
2024-03-21许宵雪
文/本刊记者 许宵雪
张海玉
徜徉在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每当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梧桐叶洒下来,小路上总会有两道身影一边慢跑一边聊天,其中有一道身影每天都不同,他们是刚开启大学生涯的本科生,另外那个不变的身影则是辅导员张海玉。水杉林高大挺拔,二月兰紫若烟霞,一年多时间里,它们静静地听着学生们的诉说,见证着张海玉反复叠加的足迹,还有他们逐渐贴近的心。
双向奔赴的“解忧杂货铺”
娃娃脸,说起话来语速飞快,声音洪亮,面带笑意,这是张海玉在同学们心目中的样子。九年前,张海玉来到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担任辅导员,2016 级本科生是她带的第一届学生。第一次年级大会上,看着一张张年轻、稚嫩的脸庞,张海玉想:“作为学生们大学生涯的引路人,我要用心用爱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电光学院一个年级有六百多名学生,通过群聊发布通知、相互交流很不方便,因此年级网站成了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为了吸引同学们及时浏览网站,不错过重要信息,张海玉许诺每个工作日在网站上发布一篇文章,谈谈和同学们息息相关的那些事。转眼四年过去,这句承诺成了年级网站上“谈谈那些事”主题下的六百多篇文章,《谈谈短信收到请回复那些事》《谈谈科技报国那些事》……内容涵盖时事热点、心理健康、学业指导等多方面。每当有所思所感时,张海玉还会发布一些关于生活意义探究的文字,希望给学生以心灵启发。
五十余万字的文章洋洋洒洒,同学们在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份厚重的真诚,这份真诚也换来了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有同学说:“有些心事我只愿意跟海玉老师分享。”有同学在毕业后给张海玉发信息说:“每天写一篇文章,是您长期坚持的一件事,而我每天浏览您的文章,也是这四年来我坚持最久的事。感谢您的文字为我带来力量。”
一次,张海玉读到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她灵光一闪: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辅导员工作,能否借鉴“解忧杂货铺”的模式,让学生匿名写信,我来回信答疑呢?2017 年,“小暖解忧杂货铺”正式“开张”,电光学院二楼公共区域一个上锁的木制信箱成了张海玉和同学们共同的“秘密”。每周五晚上,张海玉会把信件取出,一一翻阅回信,在周六晚上六点至八点这段不上锁的时间将回信放进信箱,供同学们取回。
“学生们也就20 岁出头,有时候遇到困难自己不太容易想明白,作为辅导员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名男生提问:“我上厕所的时候被偷窥了,该怎么办?”张海玉回信后,还专门在“谈谈那些事”栏目中发布了一篇关于男生自我保护的文章。
一封封回信不仅回答了学生们的困惑,张海玉更希望尽自己所能,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们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
约跑,种下一颗种子
转眼到大一下学期,电光学院迎来五六十名转专业的同学,学生集体又壮大了。张海玉发现,大多数处于中间地带的同学平时不常主动和辅导员交流,因此总有些距离感。她思考,该如何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和同学们谈心谈话。
恰逢春天到来,梧桐吐绿,兰花盛放,每个天气适宜的工作日,张海玉都约上一名同学一起晨跑,有时在操场跑圈,有时在花田小径漫步,有时聊聊兴趣爱好、困惑心事,有时谈谈热点事件、未来规划。一年时间,张海玉约跑了一百多名同学,她惊喜地发现,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有趣的灵魂。有一名挂过科的男生,平时成绩一般,但特别喜欢写网络小说,已经发布了四十余万字的文章,还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那天晨跑结束,我往北走,他往南走,我回头看了他一眼,一缕清晨的阳光洒在他身上,他成了一个闪光的少年走向朝阳……”张海玉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该被看作统计报表上的一串串数字,每个名字背后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映射出一个个不同的中国家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引领他们向阳成长。
就这样肩并肩边跑边聊,张海玉始终用一颗平等的心和朋友般的姿态和学生相处。时光挪移,当年种下的一粒粒种子正在悄然开花结果——和张海玉约定一定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如今已经硕士毕业,签约科研院所;第一个约跑的女生也顺利进入心仪的国防单位……张海玉很欣慰,她觉得,师生是一个牢固、有机的共同体,彼此相互支撑、相互成就。有一段时间,张海玉遇到了难过的事,一个女生特意给她写信:“以前都是您给我们写信,现在换我来。”暖心的话让张海玉觉得,和年轻学生们的交流给自己增添了许多新启发,逐渐成为更加立体的人。
45分钟外的思政课
张海玉陆续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及选修课《哲学与人生》《大学生活:困惑反思与行动》。
对于思政课教学,张海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要把握学生特点、融入专业特色。教学观点被“学习强国”转载报道。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将思政之“盐”融入教育之“汤”,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呢?张海玉参与录制系列思想引领全媒体精品视频,通过过硬的事实和逻辑,为青年学生揭示党的创新理论真理性。
张海玉还参与录制学校“行走的思政课”系列视频,讲述了《独臂总师祝榆生》《创新路上的光辉印记》等党史中的校史故事;参与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一百多名学生讲述《用科学家精神点亮青春理想》主题思政课……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张海玉在情感认同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立德树人实践。
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说:“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以专业知识外,还应让学生拥有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情的心。”张海玉希望在课堂之外,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出身的张海玉来说,思政课堂从来不局限在教室里。她开设了“我们说”主题工作坊,每隔三四周开展一期活动,围绕“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共享单车能否共享未来”“高铁霸座”等实事进行讨论。“平等交流,而非管教束缚;思想引领,而非事务处理;教学相长,而非单纯给予”,对于新一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体和批判的特质,她有独到的理解。
2021 年,张海玉获得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成为江苏省高校首位获此荣誉的高校辅导员,不久前又获评2023 年度“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她看来,辅导员的工作琐碎细致,其中的一言一行尽管微小,却可以传递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