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电子胃镜检查对恶性胃溃疡诊断率、灵敏度、准确度的影响
2024-03-20李义福林金水
李义福 林金水
1 福建省晋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 (福建 晋江 362214)
2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医院消化内科 (福建 泉州 3626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电子胃镜检查在恶性胃溃疡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医院门诊加住院收治的80例疑似恶性胃溃疡患者。全部患者分别行电子胃镜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检查、单独多层螺旋CT在胃溃疡诊断中的诊断率、灵敏度和准确度等指标。结果:全部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显示,有54例属于恶性胃溃疡,26例属于良性。单独多层螺旋CT鉴别胃溃疡良恶性的诊断率为81.25%,准确度为81.25%,灵敏度为81.48%,特异度为80.77%。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鉴别胃溃疡良恶性的诊断率为92.50%,准确度为92.50%,灵敏度为94.44%,明显高于单独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技术结合诊断的特异度为84.62%,其与单独多层螺旋CT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特征:胃溃疡中良性病灶呈局限性,增强扫描可见病灶的强化同附近正常黏膜无差别,且附近胃壁有分层。而恶性病灶底部凹凸不平,边缘可见隆起,并侵入附近胃壁,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征。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在鉴别胃溃疡良恶性时具有良好的优势,可准确筛选出恶性胃溃疡,从而为该病的早期干预奠定基础。
胃溃疡是由于胃蛋白酶、胃酸的异常自消化,在持续性炎性刺激、幽门螺旋杆菌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粘膜各层结构破坏。该病是消化科高发的病变之一[1]。多数胃溃疡是良性,临床可治愈。而恶性胃溃疡是恶性的溃疡形态,其癌变的概率非常高,该病若未及时检出并治疗,极易引发胃癌[2]。因此,寻找恶性胃溃疡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于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胃溃疡性质的诊断常用的方法有电子胃镜检查、多层螺旋CT、超声技术及胃镜下活检等[3]。胃镜下活检可以经病理学方法判断胃溃疡的性质,然而该方法对组织会有创伤,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其不能作为初步筛查手段。电子胃镜检查可探查到病灶处的溃疡范围、形态等特征,但该方法无法评估病灶的浸润、纵向生长情况[4]。而多层螺旋CT技术虽然能各角度呈现机体胃部粘膜的解剖结构,且操作便捷、对组织没有创伤,但是其不能直观展示病灶的形态[5]。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医院门诊加住院收治的80例疑似恶性胃溃疡患者,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电子胃镜检查在恶性胃溃疡诊断中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医院门诊加住院收治的80例疑似恶性胃溃疡患者。8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39~76岁,平均(59.33±6.03)岁;餐后痛病程2~20年,平均(6.36±1.38)年。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纳入标准:①有上腹部疼痛、黑便、腹胀、灼痛、反酸嗳气或恶心呕吐等表现;②年龄>18岁。
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②合并消化道出血、穿孔者;③对碘造影剂有过敏反应者;④合并重症肌无力、甲状腺亢进、胸腹主动脉瘤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分别接受电子胃镜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
多层螺旋CT扫描使用的器械为多层螺旋CT扫描机(生产厂家: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型号MX16-slice)。具体检查方法如下:在空腹状态检查,扫描前10~30min 饮用800mL温水,扫描前3min肌注山茛菪碱10mg。嘱患者维持仰卧位,设定扫描参数:重建层厚度=0.2cm,管电流=200~250mA,层厚度=0.5cm,管电压=120kV,层间距=0.15~0.2cm。普通扫描后再由肘静脉注入100mL的碘海醇注射液,实施增强扫描。扫描的图像信息传送到控制台后处理并保存。由经验丰富的高职称医师阅片并诊断。
多层螺旋CT检查后3日接受电子胃镜检查。使用的电子胃镜来自于日本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型号为EVIS LUCERA 260。检查前1日21:00后开始禁食,检查当日禁水。高龄人群注意保持心电图稳定。检查过程遵循“循腔进镜”进镜,进镜期间随时观察。探查胃黏膜病变部位、病变处的溃疡范围和形态等情况,医师在监视器屏幕上直接观察,按胃镜下病灶情况进行疾病的诊断。再在病灶隆起边缘和病灶边缘内侧的交界部位取组织若干行胃镜下活检。对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包埋、染色后观察细胞情况。由资深的病理科医师进行病理学诊断。
1.3 观察指标
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检查、单独多层螺旋CT、单独电子胃镜检查在胃溃疡诊断中的诊断率、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均使用软件SPSS 26.0处理,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开展χ2检验。P<0.05表示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胃溃疡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全部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显示,有54例属于恶性胃溃疡,26例属于良性。良性病变中浸润型病灶11例、隆起型病灶5例、溃疡型病灶7例、糜烂型病灶3例。恶性病变中腺癌29例、低分化细胞癌5例、黏膜腺癌13例、印戒细胞癌7例。全部患者的溃疡位置:胃角29例、胃底部12例、胃体大弯侧15例、胃体小弯侧12例、胃窦小弯侧10例、胃窦大弯侧2例。恶性胃溃疡病例中胃角13例、胃底11例、胃体大弯侧14例、胃体小弯侧9例、胃窦小弯侧7例。良性胃溃疡病例中胃角16例、胃体小弯侧3例、胃底部1例、胃体大弯侧1例、胃窦大弯侧2例、胃窦小弯侧3例。
2.2 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率比较
单独多层螺旋CT 鉴别胃溃疡良恶性的诊断率为81.25%,准确度为81.25%,灵敏度为81.48%,特异度为80.77%。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鉴别胃溃疡良恶性的诊断率为92.50%,准确度为92.50%,灵敏度为94.44%,明显高于单独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技术结合诊断的特异度为84.62%,其与单独多层螺旋CT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和表3。
表1.单独多层螺旋CT的诊断结果
表2.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的诊断结果
表3.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率比较
2.3 良性、恶性胃溃疡的影像学扫描征象
多层螺旋CT可见胃溃疡中良性病灶呈局限性,增强扫描可见病灶的强化同附近正常黏膜无差别,且附近胃壁有分层。而恶性病灶底部凹凸不平,边缘可见隆起,并侵入附近胃壁,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征。
3.讨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原因之一[6]。虽然全世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有所降低,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仍然有40%,而在我国可达到60%甚至更多[7]。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胃溃疡的发病率较高[8]。胃溃疡的癌变可见于任一年龄的人群,胃溃疡多反复发作,其病灶深度通常已侵袭并超过机体的黏膜肌层。按照胃溃疡的性质,该病可包含良性胃溃疡、恶性胃溃疡,与良性病灶相比,恶性病灶的癌变风险更高,预后更差,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9]。但是,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在早期诊断、检出恶性胃溃疡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诊断误差大。因此,本文分析联合诊断对恶性胃溃疡检出的准确度情况。
在本研究中,多层螺旋CT 结合电子胃镜鉴别胃溃疡良恶性的诊断率为92.50%,准确度为92.50%,灵敏度为94.44%,明显高于单独多层螺旋CT(P<0.05);两种技术结合诊断的特异度与单独多层螺旋CT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在鉴别胃溃疡良恶性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该方法可准确筛查出恶性胃溃疡病灶。应用多层螺旋CT能够持续性扫描病灶部位的信息,并经软件重建获得病灶的图像、数据等资料,可在短时间内获取足够的信息[10]。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呼吸运动伪影少,能够从各个方位清晰地显示胃粘膜病灶及周边组织的结构[11]。利用多层螺旋CT的成像图可了解病灶有无淋巴结转移、溃疡的浸润深度、病灶对附近组织的侵袭等[12]。但是,单独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有局限,若扫描时胃蠕动快或有伪影、部分容积效应而干扰图像的清晰度,可能会造成诊断失误。而通过电子胃镜可清晰地观察到机体胃粘膜的色泽、形态、齿状线、粘液、出血点等情况,可直接观测到胃壁轮廓、胃角、胃窦和胃底部的糜烂、溃疡等异常[13]。两种方法结合更有利于胃溃疡良恶性的检出,减少疾病的误诊率。以往有研究指出,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会提高胃癌的筛查率[14],同样说明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在胃部病变性质判定中的优势,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的结论。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有助于临床中胃溃疡良恶性的筛查,该联合诊断方法诊断恶性胃溃疡的准确度较高,从而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