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03-20段方俊肖绪培余明娟姚静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河南省影响因素

段方俊 肖绪培 余明娟 姚静

摘要  傳统村落的创意性传承性保护是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道路。识别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对于河南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划和体制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以河南省5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利用核密度估计、热点探测揭示河南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总体上呈分散分布,小范围内呈集聚分布,且形成了“两核一带”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豫西、豫北为主要核心区,豫南为次核心区,豫西和豫北之间呈带状分布。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该研究可为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和传承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影响因素;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4-0184-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4.04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DUAN Fang.jun, XIAO Xu.pei, YU Ming.juan et al

(School of Food Engineering, Xinxi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nxiang, Henan 453700)

Abstract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spond 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dentifying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has importantly practical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system upgrad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nan. This paper takes five batches of national.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nuclear density estimation and hot spot detection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nan national.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and imbalances. Generally, they are scattered and concentrated in a small area, and form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two core areas. Among them, western Henan and northern Henan are the main core areas, the south of Henan is the sub.core area, and the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west of Henan and the north of Henan is in a belt shape, and the east of Henan is getting colder. The formation of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comprehensively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level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gree of transportation convenience, the natur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 and humanitie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of national.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patial differentiation;Influencing factors;Henan Province

基金项目  新乡工程学院2023年度创新基金项目“非惯常环境下”传统村落地方感构建研究——以河南省郭亮村为例(2023SK-4)。

作者简介  段方俊(1987—),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助教,从事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4-11;修回日期  2023-06-19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且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现存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民风民俗未有大的变动,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旅游、社会、经济价值,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传承性,能够深刻贴切的体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了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同时也为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2]。自2012年9月以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陆续公布了5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并出台详细的传统村落等级评定方案,使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走入大众视野,得以被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传统村落也在探索合适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学术界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越来越多,涉及层面更加广泛,涵盖了传统村落文化、村落乡村旅游的开发、时空格局的演化、村落地方感等多方面的研究。德国学者科尔(Johann Georg Kohl)经过对传统村落的系统研究,认为地形地貌对传统村落的交通和形态有深刻影响[3]。Little D对传统村落的村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村落居民的社会特征[4]。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也颇多,研究范围主要涉及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空间识别[5-9]、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旅游发展关系[10]、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分析[11]、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12-15]、传统村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路径[16]等,但是针对省域层面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还尚缺乏。传统村落的地域特征以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可以揭示村落的历史发展演变和人地关系嬗变,还可以探索村落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地域影响因素,从而给村落管理者在制定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划和保护开发方面提供借鉴。

基于此,笔者以河南省5批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6软件对各点要素进行可视化处理,构建河南省传统村落要素分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呈现,从总体上对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热点分布区域进行识别,并结合河南省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特征客观分析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现实参考和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内容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中原腹地,历来是华夏文化地理中心地,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独特的村落形态和地域文化。河南传统村落众多,可以划分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省级传统村落。其中,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创建评定工作始于2012年,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截至2020年共公示了5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总计6 819个。其中河南省拥有总计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从总体上来看,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广泛,散落在大部分地级市,但在空间分布上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图1)。

1.2  数据来源

选取河南省5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其中第1批国家级传统村落16个、第2批46个、第3批37个、第4批25个、第5批81个总计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据来源于中国传统村落网—国家名录(http:∥www.chuantongcunluo.com)。采用百度地图API对河南省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地理坐标提取和精确定位,工作底图采用河南省测绘局提供的1∶25万河南省行政区划图。

1.3  研究方法

利用ArcGIS 10.6軟件对地图矢量化,建立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布图。利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Kernal density)和冷热点分析等工具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均衡性、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来对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宏观层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1.1  空间分布均衡性。河南省域范围内,通常可以划分为豫西、豫东、豫中、豫北和豫南5个区域。国家级传统村落总量在各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豫西、豫北和豫中多,豫南次之,豫东最少的空间分布态势。依据河南省18个地市205个样本,计算各地市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占全省的总数比重,同时计算出相应的累计比重,并绘制出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洛伦兹曲线,以了解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均衡性,结果表明,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呈上凸态势(图2),说明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非均衡态势。

各个地市拥有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以及所占比重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豫西地区涵盖洛阳、三门峡和平顶山3个城市,共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2个,占全省国家级传统村落比例35.12%,其中平顶山市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最多,为33个,占比16.10%;豫东地区包含开封、商丘和周口3个城市,分别拥有1、2和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总计4个,占全省总量的1.95%,所占比重在5个区域中最低;豫北地区覆盖了新乡、安阳、焦作、鹤壁、济源和濮阳共6个城市,共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5个,总计占比36.58%;豫南地区有信阳、南阳和驻马店3个城市,共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9个,占比19.02%;豫中地区的郑州、许昌和漯河3个城市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总计15个,占比7.32%。

利用ArcGIS10.6对全省5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态势图(图3)。从图3可以明显看出,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性,豫北地区分布数量最多,豫西地区次之,而豫东地区最少。

2.1.2  空間分布密度。利用ArcGIS 10.6的核密度分析方法,对河南省5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核密度制图,生成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图(图4)。核密度估计是估计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函数的一种非参数方法,笔者运用核密度工具识别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集聚区域,进一步揭示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核密度分析分为核密度、点密度和线密度3种类型。点越密集,核密度值越大,表明传统村落的集聚程度越大;而点越稀疏,核密度值越小,表明传统村落的集聚程度越小。从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图(图4)可以清晰看出,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2个明显的高密度核心区和1个次高密度核心区。2个高密度核心区分别位于豫北地区和豫西地区,分别以鹤壁和平顶山为核心,向周边延伸,覆盖到安阳、焦作、洛阳、三门峡等地市。1个次高密度核心区位于豫南地区信阳市。豫西北地区整体上呈现出沿边界的带状分布特征,而豫东地区却呈现出空白状态。由此可见,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极其不均衡状态。

2.1.3

空间分布热点。利用最近距离层次聚类方法对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热点探测,并结合ArcGIS10.6平台对河南省5批合并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热点区进行可视化处理。将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热点区、次热点区、不显著区域、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图5)。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1阶热点区有1个,

2阶热点区有3个,不显著区域有2个,次冷点区有2个,冷点区3个,所占范围更大。从热点分析图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的平顶山市,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北地区和豫南地区的洛阳、鹤壁和信阳3个区域,不显著区域有三门峡、焦作和新乡3个区域,次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阳和郑州2个城市,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商丘、周口、开封、漯河、濮阳和济源6个地市。这主要是因为豫东地区地域范围内多为平原地带,交通便利,人员流动频繁,开放程度高,区域内的传统村落更容易受外界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相较于其他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留存相对困难。

2.2  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在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不均衡分布状态,笔者结合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城市经济水平、交通通达性、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等4个方面对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实际空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2.2.1

城市经济水平的影响。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表2)。城市的GDP总量以及GDP增速代表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从2个方面制约传统村落的留存,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比如豫中地区的郑州,其GDP增速排名靠前,经济实力最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因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政府和企业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起古村落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这样可以使古村落更好更长久的保存下来;另一方面,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比如豫北地区的鹤壁市,其GDP增速排名落后,经济不发达,使得城市的城镇化发展、信息集聚、对外开放等多方面相对落后,而落后的发展状态导致传统村落免受外界新观念、新规划、新文化等的影响,使得城市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和人地关系,从而保护了区域内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

2.2.2  交通通达性的影响。城市交通的通达性是影响传统村落留存的重要因素。广泛覆盖的高速公路、铁路甚至机场促进了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高效便捷的交通,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地区与外界的信息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使传统村落的保护难度增大。而交通闭塞的地域,在快速的融合发展中,可以减缓外界发展带给区域内传统村落的冲击,从而给传统村落提供相对安全的发展空间,促进乡村文化的保存和传承。

2.2.3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城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传统村落的分布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生活习惯。总体来看,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省域内的平原、盆地和高海拔地区,究其原因,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土地优良,农业生产水平先进,利于村落的建设,但长期来看却不利于村落的留存。海拔较高的地区,环境相对封闭,而且极高的地势可以相对减少灾难等外界的干扰,给村落的保护和乡村文化的传承营造了安全稳定的发展空间。

2.2.4  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河南省地处“天地之中”,是中原文化大省,有3 000年历史文明,历代多朝建都,文化深厚。人口规模庞大,人员流动频繁,对接周边的开放程度日渐加大,在这个动态发展演化中,复杂的社会人文环境、多样的人文风俗、不同的生活习惯造就了多样且广泛分布的传统村落形态。同时,河南地域中强劲的现代多元文化传播和文化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村落形态和村落文化的衰退。地处豫南的信阳地区山地覆盖范围广,人员大部分外出务工,地域内山水文化厚重,外界干扰因素相对较少;平顶山地区受河洛文化影响,文化正统,传统村落留存量大。省会城市郑州以及与区域中心城市距离近的地区受多元社会文化演化的影响,村落形成和遗存相对困难。

3  结论与讨论

(1)该研究以河南省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6空间分布可视化、核密度制图和热点探测对其在空间格局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各地市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凝聚型分布态势。在地市层面上,平顶山、信阳、洛阳和安阳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较多,周口、漯河和开封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较少。在省域尺度上,通过ArcGIS自然断点法分析发现,国家级传统村落在全省范围内存在2个高密度区和1个次高密度区,分别以鹤壁、平顶山和信阳为核心向周边零散分布。采用热点分析发现,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1阶热点区有1个,且以豫西地区的平顶山为中心,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商丘、周口、开封、漯河、濮阳和济源等6个地市。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整体上呈现出分散分布,区域上呈现出集聚分布,且边界具有带状分布的特征。

(2)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但是部分村落却面临着发展困境和毁灭危险。该研究以河南省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从宏观层面上对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产生、发展和演化规律,从而为相关管理部门在对传统村落进行区域规划、周边片区的识别和保护等工作提供科学指导。由于该研究只采用了国家级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忽略了省级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在研究样本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影响因素的分析更侧重宏观层面,对于村落内部环境、村民观念、生产生活等微观层面的分析尚未深入涉及,后续的研究可以从上述微观层面着手,从而进一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普适性,为未来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孙九霞.传统村落: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J].旅游学刊,2017,32(1):1-3.

[2]居肖肖,杨灿灿,赵明伟,等.浙皖陕四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2,42(2):222-230.

[3]蔡运龙,BILL WYCKOFF.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6-64.

[4]LITTLE D.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thics,1988,1(1):41-58.

[5]陶伟,陈红叶,林杰勇.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2):209-218.

[6]宋丽美,徐峰,邓源,等.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J].华中建筑,2020,38(2):94-98.

[7]胡最,郑文武,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特征[J].地理学报,2018,73(2):317-332.

[8]杨青达,郑寒.洱海湖滨白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7(1):80-88.

[9]唐明贵,胡静,汤慧,等.中国森林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22,38(10):258-266.

[10]刘安乐,明庆忠,杨承玥,等.滇黔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旅游发展关系[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9):166-177.

[11]张强,王爱,储金龙,等.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可视化模拟与分析:以古徽州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5):239-250.

[12]杨立国,龙花楼,刘沛林,等.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18,33(3):121-128,151.

[13]魏峰群.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混合效应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0):197-200.

[14]唐承财,郑倩倩,王晓迪,等.基于两山理论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2):203-208.

[15]余汇芸,石洁琼,毕忠松.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2):237-240.

[16]李峥.乡村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以成都市三圣乡为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31-34.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河南省影响因素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