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风行”开源情报
2024-03-20常立军梁梵
常立军 梁梵
开源情报(OSINT)是指通过公开可用的数据和信息获取的情报,不仅可通过搜索引擎获得,还包括报纸、图书、杂志、图片、政府公开信息、互联网等许多其他来源。尽管开源情报问世于20世纪,但真正大规模应用却是在当前的俄乌冲突中。在高技术加持下,开源情报的数量和作用直线上升,正成为关乎战局走向的重要利器。
轻取“满满干货”
相当长时间里,外界研究俄乌冲突时,普遍把关注度集中到某种武器的效能上,如“武器化”改造的民用无人机、星链通信网或低轨侦察卫星,但从俄乌前线反馈看,双方士兵最热衷用触手可及的智能手机、迅速更新的大数据软件、社交平台话题群等民用技术与特定的军事技术交互组网,交流开源情报,协调作战行动,效率远超传统封闭的军事情报指挥网络。
早在无人侦察机广泛参战前,乌军士兵就利用商业组网卫星等传感器及其提供的开源情报,来掌握俄军动向。这些传感器收集空中、太空和网络空间的广谱信息,从而形成清晰的战场全景态势。例如,西方主要商业卫星服务商向乌方大量提供开源的地理空间情报,可直观反映俄军部署情况,帮助乌军决策层排列打击对象的优先次序。2022年2月,乌军就通过卫星照片发现基辅北方开来的俄军长达60公里的装甲车队,随后断然炸毁伊尔片水库,接着组织多轮伏击,迟滞了俄军进攻。乌方还把电话、社交网络变成公开的情报设备,用来收集识别俄军及其技术装备的元数据。乌军曾经利用从社交媒体电报的通话内容中获得的原始数据,定位并打击了马克耶夫卡一带的俄方瓦格纳军事集团。
当2022年底无人机装备量急速上升后,乌军一线部队已普及了民用无人机侦察手段,常态化监视并勘察己方阵地数公里范围内的情况。迄今,乌军光损失的民用无人机就超过数以万架,但补充却源源不断。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估计,乌军几乎做到连排级分队都装备了无人机,虽然这些平台型号五花八门,分布极为广泛,但它们收集的视频、照片等素材汇总成“巨型数据包”,供开源情报分析师“沙里淘金”。要知道,美国提供的高速低轨卫星通信网,将传感器与战场上任何一点上的处理器连为一体,使那些稍纵即逝的目标也容易被乌军捕捉并打击。此外,乌方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运营商仍然通过固定信号塔、蜂窝和无线通信基站以及临时接入点提供分散式通信网络服务。这样即使遭受俄军猛烈炮击,也可以保障通信稳定可靠,这一点比单一系统运转重要得多。
再看俄军,经过几轮挫折后,也奋起直追,学习和掌握众多开源信息使用手段后,在私营公司支持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数字战场指挥系统,将零散数据整合成统一的战场作战图,里面汇聚了所有主要战区的敌军情况。俄方社交媒体上的聊天机器人能将成千上万人發送的信息汇总成完整的战术侦察数据库,这包括原始地理数据、用户元数据、图片或者文字、接触时间和地点等,以确定所报情况的真实性,并确定优先顺序。到最后,一条普通的微博信息,就有可能为俄军实时提供对手的移动情况。据称,俄罗斯一家私营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能与军方的卫星成像照片连接起来,对图像进行连续分析,再结合公开的乌克兰地理空间数据,从而让俄军获取乌军作战及北约军援活动的实时情报。
发现即打击
据俄乌双方各自发布的战报,开源情报在歼灭对方有生力量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乌军总参谋部在电报账号上透露,借助开源情报支持,2022年11月,乌军消灭了1500多个敌对目标,其“三角洲”指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获取的数据,将其融入地理空间照片、视频、地图和情报报告中,大大提升旅营级单位的情报共享能力,并减轻了横向通信的负担。乌克兰从事开源情报业务的国际公司莫法尔,在开战后持续对电报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海量冲突图片进行了分析,把图片与谷歌地图、谷歌街景上的图片整合,用于识别俄军特定目标的身份和位置,并标注在地图上。这项工作最突出的战果,莫过于2023年莫法尔只花了两个半小时,就查出俄军皮亚特纳什卡旅的位置,随后乌军用美制M142火箭炮袭击了该旅基地。此后,莫法尔公司运用相似的套路将这种“发现即打击”的作战循环重复了多次。有趣的是,俄军也在效仿类似做法,抓住乌克兰基层军人“随手拍”时所暴露的蛛丝马迹,成功打击了乌军在扎波罗热、巴赫穆特、马林卡等地的屯兵点和物资堆积场,造成对手重大损失。
事实上,随着人们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依赖,运用开源情报进行侦察定位的军事活动会越来越常见,重要性显而易见。曾任英国国防情报部门领导人的约翰·霍肯霍尔将军指出,目前部队指挥员对开源情报和秘密情报的使用比重已从过去的“二八开”反转为“八二开”,“俄乌冲突所刺激的开源情报技术创新运动已超出战术范畴”。
(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