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方案分析
2024-03-20王丽文
王丽文
昌图县老城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昌图 112500
发热黄疸病是牛养殖领域发病比较频繁的牛病,由于病原较多、存在复杂性,在诊断的过程中误诊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治疗方式错误或者治疗不及时,大大增加了牛的死亡概率。基于此,养殖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发热黄疸病的防治,在治疗的过程中留心观察患病牛的临床症状,注意监测体温情况和活动量,做到准确判断病症、精准用药,把握好最佳的治疗时机,让牛群始终健康生长发育,进而推动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常见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鉴别
黄疸通常是由于牛只自身机体胆红素代谢发生故障,导致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超过标准值;或者是牛只肝细胞功能低下、肝功能衰竭,无法从血液中正常摄取非结合胆红素,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大幅度升高,进而引发黄疸。一旦感染黄疸型牛病,患病牛的多个组织势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染,特别是巩膜,所含有强弹性、硬蛋白非常多,黄染表现最为严重,而且患病牛会出现坐立难安的外部表现,粪尿呈深黄色。以下为牛养殖过程中常见发热黄疸型牛病:
1.1 无浆体病
1.1.1 流行病学
无浆体病是由无浆体病原引起的,多发生于反刍动物,是一种慢性、急性传染病。此种疾病主要通过寄生虫、吸血昆虫进行传播,患病牛、带菌牛、带菌注射器等也极有可能引发病原的二次传播,除了牛之外,诸如绵羊、骆驼均有很大概率感染。由于无浆体病属于虫媒传染病,所以发病时间呈季节性、地方性的特点,与蜱虫活动规律息息相关,南方地区的发病高峰在每年的4 ~9 月份,北方地区发病高峰在每年7 ~8 月份,感染后大约会有为期20d 的潜伏期,疾病传播速度十分快,一旦养殖场内有确诊病例,若不及时隔离、采取治疗措施,势必会在养殖场内大规模暴发,让肉牛产奶量、繁殖性能大幅度降低[1]。
1.1.2 临床鉴别
健康牛在感染无浆体病后,在发病初期会出现皮肤黏膜苍白、精神萎靡、双眼结膜轻度充血、高热,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会逐渐严重,患病牛的采食量明显降低、鼻镜干燥、胆囊肿大、反刍缓慢或者停止,伴随体表黄疸、贫血、顽固性前胃驰缓的症状,而且呼吸、心跳频率加快。倘若未能及时采取治疗策略,会导致产奶量、繁殖性能的下降。通常情况下,患病牛在发病12h 左右时体重会降低7%,如果是处于妊娠期的母牛,有很大概率会流产,其它牛则会抑制发情、肌肉震颤,整体死亡率不高。感染无浆体病死亡的牛,其体表一般会有大量蜱寄生,很多器官受到贫血的影响发生变化,尸体消瘦十分明显。对尸体进行剖检后可以肉眼看到,其体腔内有些许渗出液,颈部、胸下、腋下的皮下均有不同程度水肿现象,有大量淤斑积聚在心外膜和其他浆膜的表面,脾和淋巴结均变得肿大,髓质较脆,肝内胆汁淤积,出现明显黄疸现象。对其实施血液检查后发现,不论是红细胞、血红素、血细胞压容积都有所减少,血液稀薄度高。
1.2 巴贝斯虫病
1.2.1 流行病学
巴贝斯虫病属于二类梨形虫病,病原菌为巴贝斯科原虫,以蜱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健康牛在感染此疾病后,发病期间会出现两种寄生虫混合感染的现象,原虫大量寄生在红细胞中,红细胞感染率最高可以达到40%。此病的发病高峰因地域、季节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南方地区发病高峰在6 ~9 月份,北方地区发病高峰在每年的8 ~9月份,其中春夏、夏秋两季因为气候温暖,也会呈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各个品种及年龄的牛只均有感染巴贝斯虫病的可能性,特别是未及两岁的犊牛,感染概率是最高的,但是临床症状较轻,而且死亡的可能性偏低;成年牛虽然发病率也低,但是临床症状会更加严重,引进牛即使品种良好,在感染后也会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80%。由于巴贝斯虫病的传染周期相对较长,三代以上的蜱仍然可以继续传播,所以牛养殖场内一旦发现感染病例,在短时间内养殖场很难转变为安全状态。
1.2.2 临床鉴别
患有巴贝斯虫病的牛,当巴贝斯虫寄生到牛机体内,会开始快速繁殖,进而直接对红细胞造成损害,导致患病牛出现溶血性贫血,临床症状是黏膜苍白、黄染,在发病初期会相继出现贫血、黄疸、食欲下降、反刍停止、呼吸急促等外部表现,伴随精神不振、迅速消瘦,便秘和腹泻症状会交替出现,而且粪便中会夹杂少量黏液、血液。后期随着病程的延长,患病牛的脉搏会加快,胸闷气短呼吸不畅,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上下。患病牛发病24h 之后,会出现走路不稳、久卧不起、腹泻不断的症状,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体温会下降到正常状态,尿液呈棕红色或者黑红色,最后因为缺氧、肺水肿、全身中毒诱发死亡。对病死牛的尸体实施解剖检查,可以看到它的皮下脂肪及组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肿,尸体可见明显的消瘦,各内脏被膜均有黄染,血液稀薄如水,心外膜上呈点状出血。胃体色泽潮红,肝部颜色发黄且有中度肿大,胆囊中积聚着大量未正常排出的胆汁,由于胆汁浓缩变得更加粘稠,所以胆囊颜色呈墨绿色。
1.3 牛环形泰勒虫病
1.3.1 流行病学
牛环形泰勒虫病是一种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血液原虫病,此种疾病的发病具有季节性特点,在每年的6、7 月份由于蜱虫进入繁殖高峰期,这也意味着此时疾病开始高发,在流行的牧区,1 ~3岁的犊牛发病概率是最高的,虽然牛本身造成的危害并不大,但是传播速度极快,可以通过环境快速蔓延。本地牛通常对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抵抗力较强,所以在感染后发病概率较低,相比之下,妊娠母牛和外购良种牛都具有一定的易感性,一旦发病会较为严重,甚至有死亡风险。牛环形泰勒虫病与其他寄生虫病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若要确保疾病诊断的精准性,关键是要进行实验室剖检,根据剖检结果做出科学诊断。
1.3.2 临床鉴别
感染环形泰勒虫病的牛,会有长达14 ~20d的潜伏期,发病初期体温明显升高,最高可以达到40 ~41℃,部分患病牛会出现间歇热或者张弛热,此种疾病最为显著的临床症状是精神萎靡、呼吸急促、脉搏弱、反刍频率降低、贫血等。在发病初期,患病牛的采食量大幅度降低,粪便排出量少且颜色发黑,随着病程的延长,患病牛的眼睛变得红肿,结膜有充血症状,连续10d 体温一直保持在41℃左右,下肢及腹壁的淋巴结肿大程度如鸡蛋,身体急剧消瘦,部分皮肤上有微小的深红色溢血斑点。经过病理切片检查发现,病死后的肝脏、胆囊均发生了肿胀,胃体黏膜充血水肿,表皮有蜡样小结节,严重的部位则发展为灰褐色的结节溃疡。在肾表面和切面,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鲜红色结节,其他各脏器和黏膜表面分布着大量出血点。用显微镜进行血液涂片检查,能够看到泰勒虫虫体,一个红细胞通常情况下最多会寄生20 个虫体。
2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方案
2.1 无浆体病
针对无浆体病的治疗,需要养殖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将养殖场内的蚊蝇彻底消灭干净;同时采取联合用药策略,按照5 ~6mg/kg 的用量标准,为患病牛肌肉注射血虫净,每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d;按照3mg/kg 的用量标准取0.5%黄色素注射液,将其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进行混合,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为患病牛用药,每天用药一次,坚持用药3d 后症状便会有所好转;利用四环素和生理盐水配制1%溶液,为患病牛进行静脉注射,连续注射4d 同样效果显著[2]。在中医治疗方面,必须要将治疗重点放在清热解毒上,降低继发性感染的发生概率,养殖人员可以分别取防风和黄柏各15g,党参、黄芪、荆芥各25g,前胡、甘草和桔梗各30g,将上述药材加水进行煎熬,然后把药渣过滤掉趁温灌服给患病牛即可。此外,养殖人员在日常饲喂水时,可以尝试在饮水中适量添加白糖或者蜂蜜,每天早晚各灌服一次,连续服用一周便能让患病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采取菌毒并治的方式,分别取赤芍、黄岑、金钱草、三棱各30g,黄芪、连翘、黄柏各15g,当归、红花、白芍各20g,葛根、紫草、柴胡、板蓝根、石斛各25g,将上述中药材加水1L 进行煎熬取药汁,然后为每头患病牛灌服100mL,每天早晚分别灌服一次,坚持用药5 ~7d,便可以起到显著地清热解毒、活血退黄的效果。
2.2 巴贝斯虫病
在牛养殖过程中,针对巴贝斯虫病的治疗,为了防止患病牛出现继发性感染,建议养殖人员首选西医疗法,采取静脉注射方式,按照4mg/kg的用药标准为患病牛用0.1%黄色素,配合500mL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每天用药一次即可,坚持用药3d 就可以起到良好地驱虫效果。在夏季到来时,将1%敌百虫溶液均匀喷洒在患病牛身体表面,每间隔2d 喷洒一次,此种方式也可以长期使用,但是冬季用药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喷洒,非必要情况下不用药,如此就能最大程度抑制蜱虫寄生。从强心入手,把0.9%葡萄糖氯化钠1000mL、维生素K 和维生素C 各20mL 均匀混合,为患病牛进行注射,每天注射一次,坚持用药2d以上;或者按照3.8mg/kg 的用量标准,交替为患病牛注射7%三氮脒和阿卡普林,配合阿托品的皮下注射,每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d 即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些患病牛在用药之后可能会出现肌肉震颤、流涎的外部表现,此时不必担忧大约持续4h 便会消失。另外,中医疗法在巴贝斯虫病的治疗中也极为常用,倘若患病牛出现体温居高不下的症状,为了降低继发性感染的可能性,需要分别取风吹箫、马鞭梢、土大黄各1000g,扁柏枝叶、田基土、素珠果根各200g,再加上野生三七250g,将上述药材加水1.5L 进行熬煮,将药渣过滤,为每头患病牛灌服药汁180mL,每天早晚各灌服一次,连续用药至少5d,情况严重的情况下可用药7d,如此就能逐渐恢复食欲、有效驱虫。取黄岑、白术、甘草、酒当归各20g,茯苓、泽泻、栀子各10g,将这些药材加水煎熬成汁,然后为患病牛灌服90mL,每天用药2 次,坚持用药5d,倘若患病牛伴随结膜发白的临床症状,建议在基础配方中增加川穹10g,通过这样的治疗方式清肝利胆、降肝胃之火,有效保护肝脏和胆囊。
2.3 牛环形泰勒虫病
治疗牛环形泰勒虫病,可以利用蒸馏水配制5%溶液,为患病牛肌肉注射三氮脒50mL,每天用药2 次,坚持注射3d。如果患病牛有高热症状,则要改为注射安痛定,针对临床症状比较严重或者病程较长的患病牛,需要为其静脉注射10%葡萄糖与安钠咖10g 混合液,每天注射一次即可。每头按照1% 高锰酸钾80mL 的标准,与生理盐水500mL 进行配比,为患病牛注射混合溶液,每天注射一次,连续用药9 ~12d;或者为患病牛注射环丙沙星10mg、50%葡萄糖注射液100mL,均会逐步改善症状,配合服用大黄苏打片,每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d 便能起到良好地治疗效果,如果患病牛为犊牛,那么注射液和口服的药量均要适体重情况减少。在上述治疗方式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养殖人员可以在0.9%氯化钠注射液400mL 中添加ATP40mg、生血素2mL,然后进行注射,每天用药一次,坚持用药3 ~5d 症状即可好转[3]。在中医治疗方面,牛环形泰勒虫病的中医治疗需要将侧重点放在祛除黄疸、清热解毒上,建议将茱萸和百部各10g,雄黄、青蒿、乌梅、牵牛子各15g,椎子和槟榔各20g,加水1L 进行熬煮,为患病牛灌服药汁100mL,每天早晚各灌服一次,坚持用药一周便能将体内寄生的蜱虫杀灭,同时也能起到利尿降火止泻的效果。身体表面的蜱虫灭杀也是值得重视的,养殖人员需要在500mL 水中分别加入适量1%马拉硫磷和0.2%辛硫磷,利用配制成的溶液为患病牛擦拭身体表面,每天早晚各擦拭一次,持续一周后开始换药,在500mL水中分别加入适量0.2%害虫敌和0.2%杀螟松,每3 天在牛体表面均匀喷洒一次,目的在于防止蜱虫有抗药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发热黄疸型牛病的类型有很多种,而且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治疗过程中鉴别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必须要做到足够细致,除了观察患病牛的临床症状,还需要综合考虑流行病学,认真做好临床鉴别,如此才能精准判断病情,在此基础上对症用药,将中西医疗法结合起来,避免疾病在养殖场内大规模传染,对牛群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力求让患病牛尽快恢复健康,确保养殖人员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