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血病的发病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分析
2024-03-20苍真伟李瀚霆姜奕如孙丽娜王旭一
刘 佳,苍真伟,李瀚霆,姜奕如,孙丽娜,王旭一
1.大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大连 116000;2.旅顺口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大连 116000;3.大连海洋学校,辽宁大连 116000
鸡白血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禽类传染性肿瘤类型的疾病,临床上表现日增重以及产蛋量下降,此类疾病呈现渐进性的变化,整体上死亡率相对较低,在养殖中容易被忽视。对此,在实践中为了有效地提高整体防治效果,要做好鸡白血病的发病原因、症状以及诊断、防治方法的分析研究,了解其有效的方式与手段,这样才可以为鸡白血病的预防以及诊治等提高参考。鸡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类型病变疾病,为慢性肿瘤类疾病,有一定传染性。而且感染了这个病毒还会出现淋巴组织的增生并发展成恶性肿瘤。因此,该病又称之为鸡淋巴细胞白血病。
1 鸡白血病基本特征以及流行病学
1.1 基本特征
分析鸡白血病的基本特征,了解其形态以及理化特征以及各项指标,可以为鸡白血病的研究提供参考以及支持。
1.1.1 形态学
禽甲型反转录病毒(ALV)是一种相对较小的病毒,结构呈现出近似对称性的球形。病毒颗粒的直径范围在80 ~120nm 之间(平均91nm)。这种病毒的外部是由类脂质囊膜和糖蛋白组成的结构,其中糖蛋白具有球状纤突结构,这是该病毒的特征之一。病毒内部中间层主要由衣壳内膜构成,是病毒主要外壳,保护病毒核心。衣壳内膜内侧有一个称为核心颗粒的组件,这是病毒基因组载体。核心颗粒具有反转录的组件,这个组件可将病毒RNA 转化为DNA,使其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ALV 的衣壳呈正二十面体对称,这种对称性是其病毒家族典型特征。这种结构使病毒能在宿主的胞膜中获得其所需囊膜,通过出芽方式增殖。感染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机制复制,导致新病毒颗粒产生。
1.1.2 理化特征
ALV 病毒不耐热,在60℃中加热42s 就会失活。在56℃中需加热30min。-15℃半衰期少于7d。-60℃中就可以持续保持活性,至少可存活数年。禽甲型反转录病毒(ALV)的囊膜具有独特特性,对脂溶性溶剂耐受性差。阴离子去污剂也可破坏ALV 囊膜的完整性。当ALV 的囊膜被破坏后,病毒的内部成分会被释放出来。包括病毒RNA 和核心蛋白。这些成分在病毒失去感染性后仍可被检测。ALV 表面还含有糖蛋白,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出现部分失活说明针对糖蛋白的蛋白酶处理可以有效抑制ALV 的感染能力。病毒可以在酸碱度4.5 ~9.0 的区间中存活,相对于其他的病毒来说,此类病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紫外线。
1.2 流行病学
1.2.1 病原
鸡白血病病毒(ALV)是一种RNA 病毒,与人类的艾滋病毒(HIV)有些类似,但它是专门针对鸡的病毒,对人类没有威胁。这种病毒在不同鸟类中的感染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可能与宿主细胞的特性以及病毒本身的特性有关。在自然感染状态之下鸡群可以感染六个亚群。
1.2.2 易感动物
这种疾病主要在海兰褐蛋鸡中频繁发生,即使鸡苗的来源不同,也有可能引发此类疾病。然而,其他品种的鸡只偶尔会出现此类症状。在一般情况下,30 ~300 日龄的鸡群感染后都可能出现症状,但主要集中在产蛋前后,即120 ~180 日龄间。
1.2.3 传播途径
在外界,这类病毒的抵抗力弱,和其他病毒相比横向传播较强。在夏季传染性极低,其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通过鸡蛋直接感染下一代。这就说明了鸡场受病毒污染后,又造成后代的感染。带有病毒的蛋孵化了雏鸡之后,在之后的运输过程中密度大,雏鸡间接触频繁,横向传播严重。
1.3 流行特点
鸡白血病具有显著特征,其中蛋鸡感染更为严重,具有显著的混合感染趋势。在进行干预以及预防治疗中要基于流行特点进行重点分析。
1.3.1 蛋鸡严重感染
ALV 病毒主要在肉鸡以及肉种鸡中感染,而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发展蛋鸡以及地方鸡感染的概率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1.3.2 混合感染普遍
在鸡群中,普遍存在着免疫控制性疾病以及ALV 同时发生的状态。例如,传染性的贫血病病毒等等。
2 诊断和防治方法分析
2.1 临床症状
在鸡群发病之后,育雏期雏鸡下降,体型小,发育情况不理想。一开始可见病鸡大腿、爪子等位置出现黑色的小点,这些小黑点会逐渐的发展为血泡,在摩擦之后会出现破裂等问题,存在流血且不容易凝固的问题,会出现持续性的流血直至其死亡。
部分病鸡会出现精神不振以及食欲不佳等问题,严重的会出现不吃食物、不饮水的状态,鸡冠整体发白。蛋鸡感染疾病产蛋率下降,即使高峰期也会降低到90%以下。影响蛋鸡生产效益,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发病高峰期,大量蛋鸡死亡。高峰期过后死亡会逐渐停止,但蛋鸡失去经济价值。
2.2 剖检变化
特征性病变是造血组织无限制、恶性增生主要问题,在不同器官发展为病灶,肝脏、脾脏等位置均可见,其外观平、滑,有光泽,影响器官正常功能。肝脏处可见粟粒状肿瘤且分布均匀,肝脏整体上明显变大,是常规状态之下的5 ~15倍。整体上,病变使质地变脆并呈现大理石样结构,占据腹腔。当肿瘤病变弥散性地出现在肝脏等位置时,肝脏呈现灰白色,均匀肿大,故而该病又叫“大肝病”,病变对肝脏造成损害。
脾脏病变与肝脏类似,法氏囊和肾脏中出现小结节状以及生蚕豆大小的肿瘤。通过解剖发现病鸡腹腔各脏器官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病变。这些病变影响器官正常功能,危及病鸡生命。
血管性病变则主要就是血管细胞受到病菌感染,出现堵塞等问题。因为血管的不同,导致感染鸡冠出现发白或者变色等问题,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变为黄色,整体上伴随身体消瘦,拉稀水等症状。病鸡发病10d 左右会出现血管堵塞等问题,导致病鸡的毛管呈现出血状态;严重状态下病鸡脏器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血管堵塞也导致病鸡心脏以及肝脏流通血液供应不足,出现间断性血液供应等相关问题。
骨髓性病变则主要就是病鸡的各个骨骼中出现异常凸起的块状结构,鸡的骨骼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变化,具有异常扭曲的感觉。如在鸡脚位置会较为明显,病变位置的脚趾会出现异常增大的问题。因为骨髓呈现病变等问题导致出现骨增生以及骨骼硬化等问题,容易折断。
2.3 诊断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我国对于此病诊断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式处理。在实践中应用的试剂主要有ALV-J 以及ALV-Ab 两种抗体试剂盒。因此在检验中只能对其中A、B 和J 亚型的抗体进行检查。
在检验中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抗体以及抗原的检测,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内源性病毒影响,有假阳的情况,且无法区分内源或外源病毒,这是该病的致命缺陷。因此若出现阳性则要根据标准要求进行处理,及时淘汰。
3 鸡白血病防治方法
3.1 病因分析
3.1.1 净化方案不足
出现鸡白血病主要就是因为养鸡场缺乏科学的鸡白血病净化方案,一旦出现此类疾病没有快速的进行处理,导致出交叉感染等问题。如果在养鸡场中没有合理地净化病鸡则会导致隐形的带病毒的鸡对整个鸡场产生扩散性的影响。部分养殖户在养殖中没有严格的做好商品鸡的采购,此类疾病可以通过种蛋的方式进行垂直传播,导致其地方性流行。因此,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正规的孵化场进行采购。
3.1.2 养殖管理不足
禽类鸡白血病对于常规性的鸡场消毒剂均不耐受,如果鸡群的饲养密度较大,且环境卫生不良,则会导致整个鸡群的抵抗能力不足,容易出现马立克氏病等相关类型疾病,这样则会增加鸡白血病感染概率。
3.2 鸡白血病治疗方法
在西医的角度分析,鸡白血病治疗没有特效药,一旦出现病鸡直接淘汰。中医治疗有一定效果,方剂为黄芪、白芍、党参、茵陈、丹皮、板蓝根、黄药子、苍术、淫羊藿各30g 研制粉末,过20 目筛,用水煎,每日病鸡用药量为0.5 ~1mL,每日1 ~2次,连续用药7d,停药3d 后观察治疗效果,如果出现好转则可以继续用药,此方剂具有益气固表、养血、补中益气、护肝利胆、清热凉血、清热解毒、燥湿健脾以及强筋骨的功效,一共三个疗程则可出现明显好转以及治愈,如果用药两个疗程仍然没有显著的效果,则可以淘汰。
3.3 防控措施
3.3.1 疫情处理
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控制此病的疫苗,同时病鸡在发病之后用药效果并不太理想。若出现疑似病鸡,根据实践情况做好消毒、隔离,对鸡群进行逐次地检查。及时淘汰阳性病鸡,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避免此类疾病的蔓延以及扩散型发展。祖代鸡群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淘汰。为确保种鸡质量和健康,做好消毒、隔离、治疗等。预留后备种鸡则可以有效地减少此类疾病产生的影响,降低经济损失。
3.3.2 净化鸡群
在鸡场条件允许的状态之下,可以基于标准的程序进行规范化的处理,通过蛋清以及阴道拭子实验等方式进行检验分析,则可以确定符合要求的雏鸡。通过实验则可以确定阴性母鸡,孵化受精蛋。注意这些蛋是要在隔离的环境下分批孵化,则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逐渐接触性感染以及交叉感染等问题。对于雏鸡则要根据要求进行血清的测定处理,呈阳性的病鸡则要对其进行隔离饲养,在四代培养之后则可以构建一个无白血病的替代群,此种方式虽然有效,但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经费,且操作相对较为复杂。
3.3.3 重视饲养管理
通过全进全出的方式进行饲养,可以有效地保障空舍的时间充足,空舍要根据要求进行清扫消毒处理。在日常管理中要定期做好鸡舍以及笼具的消毒管理,根据要求做好消毒管理工作,每一处细节之处都要做好消毒。
做好饲养的管理工作,对日粮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搭配,禁止饲料质量不合格,要根据实际状况适当补充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这样则可以有效地提高鸡群抵抗能力,达到降低安全隐患的目的。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这样则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的疾病感染问题。要保持一个健康安静的环境,避免因为环境变化而出现应急反应等问题。对此,在养殖中要做好开闭灯光、饮水以及饲养等科学管理;在日常管理中要保障动作轻盈,脚步稳定,要尽量控制出入鸡舍的次数,做好温度、湿度等细节检验以及管理,通过精细化等人力,构建一个有利于鸡群生长发育的空间与环境。
3.3.4 及时淘汰
在鸡养殖中会出现病鸡、弱鸡等问题。此类鸡会出现生长缓慢,达不到标准体重等问题,在出售的时候无法按照正常的鸡进行处理,但是在饲养以及日常管理、药品应用上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同时也会增加鸡群疾病感染的风险。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对于平均体重不足正常鸡一半的弱鸡则要及时淘汰。
3.3.5 免疫预防处理
鸡群在进行疫苗接种处理中,要综合实际状况重点做好抑制性疾病的处理。如病毒性关节炎等,要有效地预防,减少由于免疫力不足出现感染的问题。疫苗接种时选择无污染的,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疫苗等因素而造成的鸡群感染性问题。
3.3.6 智能化养殖管理平台的建设
在鸡白血病的预防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预防,智能化管理。通过智能化养殖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以及生态化的养殖模式,在智能设备的支持之下可以实现对养殖环境的智能调控,粪污处理系统以及料喂水系统的智能化联动;通过对养鸡场进行集中监控管理,通过云平台进行统一分析,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各项数据信息,了解不同鸡群的具体变化,一旦出现安全隐患以及数据异常则可以通过多个终端接受预警信息。通过智能设备进行数据信息的综合性处理,生产动态曲线图则可以了解具体的变化,有利于养殖方案的挑战以及优化。
3.3.7 完善生物安全措施
鸡场场址的选择要综合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开展,选择容易排水且通风良好的场所,则可以为疾病监控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为了有效处理病鸡问题,需完善疾病监控体系,包括定期健康检查、发现并记录异常情况。重视日常消毒工作,确保鸡舍的清洁。
鸡白血病是一种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类型的肿瘤类疾病,在治疗上来说并没有特效治疗的药物以及疫苗免疫。可以通过中医的方式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在养殖中要及时发现,科学预防处理,通过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养殖管理,有效地降低污染,控制各种病毒的传播率,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在养殖中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合理净化鸡群、做好环境以及用具的日常消毒,优化养殖管理模式,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鸡白血病的预防能力,达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