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4-03-20

吉林畜牧兽医 2024年1期
关键词:胃肠炎哺乳猪群

孙 祎

辽宁省北票市五间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北票 122100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腹泻、呕吐、发热、脱水等。15 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无论任何日龄和品种的猪都可发生本病,仔猪感染后病死率较高。10 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病死率可达50%以上,成年猪感染本病14d 后自动痊愈,很少死亡,但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和料肉比增加,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病原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电子显微镜负染观察,该病毒粒子呈多边形、椭圆形或圆形,是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它具有多形性。如果TGEV 在冷冻状态下非常稳定,在肠组织内提取的病毒在-20℃下可保存一年半左右,粪便和尿液中病毒粒子在5℃下存放50d 左右、20℃下14d 左右和35℃下1d 仍具有感染性。但病毒对光照和高温敏感,当温度达到65℃10min 即可全部杀死。病毒对很多消毒药都比较敏感,氢氧化钠、福尔马林等可将其消灭,用0.05%甲醛溶液37℃下20min 可将病毒杀死。TGEV 在pH 值5 ~9 的环境中稳定,在低温条件下,pH 为3 时也比较稳定。TGEV 的这些特性有利于自身抵抗胃肠的酸碱环境,某些毒株的TGEV 可以凝集鸡血红细胞。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全基因组编码8 个开放阅读框(ORF),其结构顺序为5-1a1b-S-3a-Sm-M-N-7-3 '。TGEV 有4 种结构蛋白(S、M、N 和sM) 和3 种非结构蛋白(ORF1、3 和7 的编码产物)。ORF1(包括1a 和1b)占基因组的2/3(约20kb),编码病毒复制酶。ORF3( 包括3a 和3b) 和ORF7 的功能尚不十分清楚,OF3 可能是冠状病毒在猪体内的毒力和体外复制的重要决定因素,ORF7 与病毒的致病性有关,但与病毒复制无关。M 基因编码膜蛋白(M 或E1 蛋白),主要包埋在脂质囊膜中,N 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N 蛋白),它形成病毒的衣壳并与病毒基因组RNA 相结合,M 基因编码小膜蛋白(sM 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本病毒主要存在于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黏膜,在鼻腔、气管、扁桃体、颌下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也能检测出病毒。在试验感染后的8 周内可以在猪体内分离到病毒,除肠道外,还可以在鼻黏膜、肺,甚至在肝、脾、肾、脑和血液中检测出病毒。

2 发病原因

2.1 圈舍环境差

在平时的饲养管理过程中,无论是饲养场或养殖户饲养管理不精细,圈舍的粪便不及时清理,不及时通风换气,环境卫生差,不能做到全进全出和彻底消毒。在天气比较寒冷的季节,猪舍的保温工作做的不好,或者是有取暖设施不能保持猪舍内的温度相对恒定,而温度忽高忽低,使胃肠道受到刺激,从而引起猪的胃肠道疾病。

2.2 饲料质量差

有很多养殖户为了降低养殖成本,降低饲料质量,有的使用预混料的养殖户,添加低档次的玉米和豆粕:有的在饲料中加入不易消化草料:甚至有的养殖户直接把发霉变质的饲料给猪吃等等,这样会使猪的胃肠道受到损害而发炎,从而引起胃肠道疾病。

2.3 乱用药物

有很多养殖户不按要求用药,盲目地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疾病,有的甚至在饮水和饲料也添加抗生素,使机体产生抗压抗性和造成胃肠道菌群紊乱失调,从而导致胃肠炎的发生。

3 流行病学

本病对各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不感染马、牛、绵羊、兔等动物。不同日龄的猪都可发病,但是最容易感染本病的是10 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可达90%以上。50kg 以上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生腹泻后,由于自身抵抗力强可自然康复。如果与流行性腹泻混合感染,则会使仔猪死亡率增加,大猪病程延长。其他动物不感染本病。该病的主要流行方式为暴发性和地方流行性两种形式。暴发性流行主要在新发病的地区,突然发病,短时间内会使整个猪群发病。地方流行性主要是老疫区发病的比较多。母猪发生过猪流行性腹泻,在同一年内一般不会重复发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在季节交替,早晚温差比较大的季节容易发病。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毒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鼻、气管、胃、肺、脾、肾、肠系膜淋巴结等处。病毒可随着分泌物和粪尿排出体外,猪越大排毒时间越长,成年猪排毒时间一般在30d 左右。如果猪舍、饲养用具、饲料和饮用水中存在本病毒,可传染给其他健康的猪群。

本病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传播。有些病猪在肠道中检测没有病毒,但对呼吸道和扁桃体进行检测可发现病毒。如果猪群中有一头猪发病,在短时间内很快蔓延整个猪群。特别是猪舍密闭、通风不良、猪群密度大、湿度过高、饲养规模大的猪场,更容易发病,传播速度很快。病毒可通过鼻液、呼出的气体、乳汁、粪便等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从而传染给健康的猪群。

4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和病程长短不一致,潜伏期一般1 ~3d。发病后传播速度很快,短时间内传遍整个猪群。猪群发病后表现为腹泻和呕吐,仔猪发病时一般先呕吐,随后排出水样粪便,严重者腹泻呈喷射状,多数病例粪便为灰黄色或绿色,排出的粪便有腥臭味呈碱性。粪便中含有大量电解质、水分和脂肪。病猪表现为被毛无光泽粗乱,消瘦和脱水,食欲减退或停止采食。猪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一般7 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发病后3 ~5d 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仔猪成活后生长发育缓慢最后变成僵猪。不同日龄的猪群临床症状表现的轻重不一样,一般在发病当日出现呕、腹泻、采食量降低或者不食。腹泻严重者和喷泉一样,大猪7d 左右可自行痊愈,很少有死亡的。如果母猪在哺乳期发病采食量下降,泌乳量降低或停止,哺乳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哺乳减少或停止哺乳,表现体质高度虚弱,最后衰竭而死亡。母猪临床症状表现得不明显,一般很快会痊愈。

5 剖检症状

多数病死猪全身苍白、消瘦、严重脱水,对死猪进行剖检可见主要病变部位是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中含有未消化的黄白色凝乳块,胃胀充满气体。7 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中,胃黏膜不同程度的出血和充血,在胃横膈膜憩室部黏膜下有出血斑,大弯部黏膜脱落,有黄豆大小的溃疡。小肠内充满气体,肠壁无弹性变薄甚至透明,充满白色或黄绿色肠液以及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上皮细胞脱落,另外可见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胃肠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小肠肠壁松弛、变薄,小肠绒毛萎缩内含有黄色或绿色的稀粪。大肠一般没有明显的变化。肾脏充血一般呈黑红色,皮质与髓质界限不清。取一段空肠纵向剪开,用0.9%生理盐水将肠内容物冲洗掉,平铺在玻璃平皿内,在上面滴上少量生理盐水,放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清晰看到肠绒毛显著萎缩。

6 诊断要点

按照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的确诊还需采集样品送往有资质实验室进行化验检测。诊断本病时,注意与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和猪痢疾的区别。

6.1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寒冷的冬季、炎热多雨的夏季发病比较多。7 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发病的较多,多数病例以3 日龄以内为主,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7 日龄以上的几乎不发病。主要临床症状是排出黄色或灰黄色水样稀粪,严重者脱水。剖检死猪发现主要病变在十二指肠,肠壁变薄无弹性。

6.2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寒冷、潮湿的猪舍中容易发病。一般是7 日龄以上到断奶之前这个阶段的仔猪发病的比较多。发病率和死亡率远远低于仔猪黄痢。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排出白色或灰白色稀粪,粪便呈糊状。

6.3 仔猪红痢

主要是3 日龄以内的仔猪容易发病,大于3日龄的仔猪发病比较少。发病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发病率最高时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主要临床症状为排出红色带血的稀粪。

6.4 猪痢疾

猪痢疾发病没有季节性,每个季节都有可能发病,无论多大日龄的猪均可感染本病。保育阶段和育肥阶段的猪发病比较多。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是排出血便,有的呈胶冻样,有的带有黏液,恶臭味比较大。剖检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在大肠,呈坏死性肠炎肠黏膜脱落,小肠及肠系膜淋巴结没有病变。其他脏器多数病例没有病变。

6.5 病原学诊断

6.5.1 病毒的分离及鉴定。病毒性腹泻传播速度快,所以快速的确定何种病毒暴发的疫病对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传播,减少一定的经济损失起到了重要作用。采集病死猪的粪便、小肠内容物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等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出的病毒对健康的仔猪进行接种,所产生临床症状、剖检症状看是否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一致。

6.5.2 分子生物学诊断。最近几年,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迅速发展,应用的非常广泛。该病病毒检测方法一般为RT-PCR,多重RT-PCR 法、RTnet PCR 法PCR-RFLP 分析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方便,速度快,同时还可以鉴别诊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

7 防治措施

7.1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按照防疫操作规程进行防疫,猪群要定期采血进行抗体监测,根据抗体检测结果来了解猪群的基本情况,从而决定对免疫计划和免疫程序是否做出调整。提倡自繁自养,根据养殖需要确实需要引种,杜绝从疫区引进,运回后直接到指定的隔离饲养场要隔离饲养30d 以上,确认健康后运回混群饲养。大规模养殖场要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模式,降低相互交叉感染机会,猪舍清空后要彻底清洗消毒。定期在饲料中按照预防量添加抗病毒药物防止再次感染。在寒冷的冬季及易发病的季节猪舍要做好保温工作,同时还要控制好舍内的湿度。

7.2 按照免疫计划进行免疫接种

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疫苗,一般选择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和弱毒苗的比较多,一般在每年的9 月份对全场母猪和育成猪接种,在12 月份或下一年度1 月份加强免疫接种一次。妊娠母猪产前2 个月免疫1 次,可有效提高母源抗体,保护仔猪,提高仔猪抗病力。

7.3 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对已发病的母猪紧急接种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对发病猪群要及时隔离饲养,对即将分娩母猪进入产房前,要把身体上污物清洗掉并进行全身消毒。产房要提前彻底清洗消毒并空置7d 以上。对发病的猪舍进行消毒,消毒要彻底全面不留死角,包括对料槽、运出饲料专用车、铁锹、转运猪只的车辆、猪舍周边等进行彻底清理消毒。全场所有猪群紧急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15d 内即将分娩的健康母猪,要有指定的技术人员和饲养员来管理,直到产完仔猪后10 ~15d,确保哺乳母猪和仔猪不被感染。对15d 以后分娩的未感染母猪,投喂病死仔猪的病变肠段,使其产生抗体,从而更好地保护仔猪。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发病仔猪服用抗血清,每次10mL,一般2 次即可稳定病情。

7.4 对发病的猪群及时治疗

对发病的猪群口服补液盐。仔猪灌服,大猪自由饮用。补液盐的成分为葡萄糖20g,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温水1000mL 供猪自饮或灌服,连续饮用5 ~7d。防止失水和酸中毒要给猪群饮水中添加充足的电解质。口服泰乐菌素、阿莫西林、呋喃西林等减轻临床症状、防止继发感染。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用来调节肠道菌群,不断增加有益菌的数量,从而使有害菌排出体外。

7.5 采用中药疗法进行治疗

使用中草药既可以调理又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理气、健脾中药制剂。可以用20g 粟壳、15g 泽泻、15g 百草霜、12g 砂仁使用中药粉碎机打成粉末,混合在饲料中喂给病猪。还可以将25g 生姜和50g 白术混合在一起加水熬成中药,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红糖,给病猪服用,治疗效果显著。可将马齿苋6g、甘草1g、芍药5g、当归4g、黄连3g、槟榔4g、黄芩3g、肉桂5g、大黄3g、秦皮3 克、木香3g 混合水煎,每天2 次,连服7d。另用穿心莲注射液2mL,交巢穴深部注射,每天1 次,连用2 ~3d。

8 小结

猪传染性胃肠炎一旦发病直接影响到养猪业的发展,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平时的养猪生产中,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本病的发生。本文从发病原因、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对养猪场户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胃肠炎哺乳猪群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会哺乳的树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哺乳仔猪大肠杆菌病的SM2疗法
猪群亚健康
一起哺乳仔猪猪瘟腹泻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