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03-20刘良军
□ 刘良军
一个国家、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以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生活状况,是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人民生活幸福、不断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国之大者”,使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生活品质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由此,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将进一步提升。
一、树立积极老龄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每个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每一位老年人都希望全社会能够正确看待自己,而不是将老年人视作一种社会压力和负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并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走访街道社区、深入敬老院,亲自考察调研城乡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叮嘱党员干部必须把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老年人的小事当作大事、当作自己的事,竭力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尤其近年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事关全体老年人福祉的重要文件政策相继出台,充分说明全面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老年人掉队,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广大老年人同样不能被遗忘,老年人终其一生为国家、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一样能够共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果,见证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共享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带来的无上骄傲、自豪与荣光。“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唯有树立积极老龄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老年人的各方面权益维护好实现好,才能创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
二、倡导健康老龄化,把健康作为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繁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边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事实也是如此,老年人最为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健康状况,最为迫切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身体健康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心关爱广大老年人,要求把健康作为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与养老服务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越发有保障、可持续。着眼今天广大老年人大多数选择居家养老的实情,各地着力打造“十五分钟健康生活圈”,让老年人就医康复保健更有条件、更加便捷;同时针对选择社区、机构养老者,也大力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使老年人不仅能老有所养,也能病有所医,推动广大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更有底气、更有信心、更加向往。
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思维,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告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递进,决定了要“守住人民的心”必须紧紧围绕包括老年人在内亿万人民群众正变化着的新需求开展工作,既用需求牵引供给,又要用创新供给引领新的需求,实现美好生活需要与美好生活供给在新的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一方面,坚持目标导向,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如《“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到900万张以上,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循此目标,如今集托养、照料、康养、文娱等为一体的全方位养老服务基地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次第涌现,确保老年人吃得好、睡得香的同时,也能想唱歌就唱歌、想跳舞就跳舞,让“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老年人身上得到生动体现、鲜明呈现。另一方面,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针对老年人普遍反映、广为关注的问题,各方面工作也在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老年人衣食住行无后顾之忧,尽情颐养天年。如老年大学建校办学过程中,把适老化作为第一出发点,不断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开设适老化课程;各类网络服务与智能化产品的推广发布,也尽可能考虑到老年人方便好用,不断实现人性化设计、科学化更新。既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又坚持问题思维、问题导向,不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填洼地,无疑就能更加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彰显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终极发展价值理念。
四、着眼人的全面发展、自我价值实现,鼓励支持老年人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应该看到,随着人均可预期寿命延长,人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晚年社会活动能力等明显提升,不少老年人“人老心不老”,仍有充沛的精力要释放、旺盛的活力要展现,因此应该、也必须顺应老年人的愿望,推动老年人全面发展、自我价值充分体现。如高度重视、努力发展“银发经济”,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让老年人能消费、愿消费,在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型消费需求的同时,也繁荣市场,扩大内需,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老年力量;又如,制定、完善政策措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适时放宽年龄限制,让年纪较轻、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继续拥有岗位,创造价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再如,于乡村全面振兴、城镇社区治理中,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老干部工作部门、街道、社区要积极搭建平台,激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幸福美好社区方面助一臂之力。实践中,无论是成立“五老议事会”“和事佬工作室”,还是组建老年人义务治安巡逻巡防队、建设“社区之家”等,因为有更多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社会工作者、老年大学学员等老年人的加入,既有利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因为更加彰显社会的宽容包容性,进而有利于更好促进邻里和睦、人际和谐。
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老年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可能有今天广大老年人的幸福美好生活。正基于此,“吃水不忘挖井人”,引导老年人感党恩,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需必然。首先,以老年大学为主体的老年教育单位要定期组织老年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激励老年人爱党、爱国、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人、他人、社会作榜样、当表率,共同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合格公民;其次,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使老年人深悟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奋斗目标,更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党的领导下满怀信心向未来;再次,要有针对性地向老年人进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使老年人更加知晓党要干什么、在干什么、干了些什么,更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后,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推动老年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家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履约践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之手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六、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爱老传统美德,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诚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作支撑,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关爱老年人,让老年人没有抛弃、遗弃、嫌弃感的同时,更深感人格有尊严、生命有价值、人生有意义。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老龄工作、老干部工作、老年教育工作纳入日常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定期研究、部署、督促落实。尤其鼓励各级党员干部经常性地走进老年人群,看他们有何心声与想法,切实做到老年人有所呼,我必有所应;其次,要推动尊老敬老孝老爱老行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尤其把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利用好,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形成浓厚社会氛围,使关心关爱老年人、勇于帮助老年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成为整个社会群体的自发自觉;最后,“子欲养而亲不待”,要把家人孝老爱亲作为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基点基础,通过如定期评选“文明家庭”“最美家人”等文明创建活动,坚决维护老年人的家庭地位、保障老年人的家庭合法权益、增进老年人的各方面福祉,让老年人深感家人温暖、家庭温馨。
“百善孝为先。”一方面,老年人是独特的社会财富,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格外珍惜;另一方面,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今天我们如何对待老年人,必然影响到明天下一代如何对待我们。因此,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尽的义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做到情为老年人所系、利为老年人所谋,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诉求和向往,方能推动广大老年人生逢新时代、畅享新生活,也更加激励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劈波斩浪,直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