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学校教师培训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训课程建设为例
2024-03-19徐蕾蕾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
徐蕾蕾 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深化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与抓手,教师培训是核心素养转化落实的重要手段。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培训急需找准培训目标、优化培训内容以及完善培训评价,我校作为宝山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从上述问题出发,对学校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目标的设定、培训内容的设置以及课程评价的跟进进行新的思考与实践,完善现行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的不足,丰富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内涵。
2014 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2016年9月,由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3 年攻关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及其培养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与抓手。核心素养从概念的提出到框架的建构,再到每一位教师实际教学的行为转化,教师培训的跟进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培训的目标、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式均要发生改变,要以培养教师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落脚点,积极转变教师的理念与行为,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为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作为宝山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注重新教师培养,开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通过一系列规范化培训,夯实见习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学校以及区域内兄弟学校新入职教师的素养。对于教师培训的基础——培训课程,学校努力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坚持系统性原则、技能性原则,开发了一系列见习教师培训课程,但在培训实施中也逐渐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一、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的现状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
现有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目标的设置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偏重本体性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性知识的获取,造成教师学习的知识很多,但培训后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知识去改进教学,无法迅速完成从“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换;二是培训目标更加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课程、师德与素养类课程的设置,而相对忽视教师育德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培训方向有偏差,不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三是教师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地域的鲜明特色还不够突出,体现不出学校层面对于教师培养的方向和要求。
(二)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够
为了解原本见习培训课程设置的现状,学校收集了近两年开展见习教师培训的课程表,从整体来看,课程框架设计四部分内容,结合宝山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所需均有涉及,但课程设置不够均衡,主次不够突出——“职业感悟与师德素养类”课程设置偏多,教学专业发展与实践类课程不突出。因此,如何设置课程更加贴近见习教师的发展需求,使得见习教师规培更有针对性和逻辑性,是学校培训工作关注的重点。
(三)课程形式较为单一
课程实施在教学方式上较为单一,主要以单向传授为主,实践类课程占比不高,单向传授的形式使得学员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与内驱力不高,培训的实效性不强。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原则
(一)素养导向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宝山区作为人口引入大区,学校教育需求逐年增长,每年不断招录见习教师,师资缺口比较大,导致招入人员专业素养良莠不齐,因此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有价值的见习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提升见习教师专业能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要符合核心素养框架下对教师的要求与学校教师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在培训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一方面要确立素养导向下的培训目标,将知识与技能、师德与素养、育德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均衡设置,将“按需设培”的原则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教师的业务与技能,完成体系构建“分层设训”的原则,将对培训的“美好愿望”与切实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联系起来。
(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教师培训的主体是教师,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都应该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见习教师的培训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同,其突出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目标和实用导向。见习教师参加培训往往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希望学习能够弥补自身短板相关的教学知识,掌握有实际效用的教育教学方法。(2)经验型学习。见习教师虽没有太多的实践教学经验,但一般会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有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对“如何做”的关注多于对系统理论知识的关注。
因此,学校在设计培训课程时要满足见习教师入职培训的内在需求,同时要结合核心素养背景下对教师教学提出的要求,提供合理恰当的课程,帮助见习教师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缩短他们的适应周期,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见习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课程目标的建构
核心素养视域下见习教师培训课程应该满足教师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定位规范性,凸显个性化。因此,将目标确定为:紧紧围绕宝山区“陶行知教育创新发展区”的战略发展主题,以“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胜任能力提升”为培养导向,以“德业兼修”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性目标,创新谋划,订制系统性、实用性的培训课程,提升见习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培养理想坚定、崇学尚德、敬业敦行的良好品格。
具体目标如下:
1.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师德水平,确立教育使命感,规范职业行为,增强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完成角色体验与经验积累,提升见习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
2.强化教育教学基本功,初步认识课堂教学、做学生工作、担任班主任、参与学校教研活动等每一项工作的基本程序、职责与行为规范,使教师浸润在优秀学科教学团队中,切实增强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能力,提高其实施新教材的能力,促进见习教师的专业成长。
3.通过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基本实现教育教学、教研与班主任等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制订班级各项工作计划,开展班级活动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促使他们能够初步胜任教育教学与班主任岗位工作,顺利注册,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
培训课程要满足需求,那么,见习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中,面临着哪些困难?现有的培训是否可以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入职阶段?还需要提供给见习教师哪些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纵观国内外对见习教师在见习期遇到的困扰问题研究,可以发现见习教师在见习期所面临的问题存在着共性,主要集中在课堂管理、教学实践、人际关系这三个方面。
为了使培训内容更符合见习教师实际需求,学校以《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意见(试行)》为指导思想,围绕“职业感悟与师德素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四个方面,自主设计了相关教师专业内容的问题,利用“问卷星”工具进行了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调研结果发现: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见习教师在教学实践方面的困惑与需求主要表现在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教学设计、有效达成目标,教学语言匮乏、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缺乏等;在课堂管理方面,缺乏管理理论的知识,对班级突发事件缺少教学机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时,大部分见习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在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获得家长信任等方面。此外,在师生交往方面,很多见习教师感到棘手,比如如何教导学困生、特殊生等。在培训方式方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见习教师喜欢与实践密切结合、师生互动性比较强的培训方式,如交流讨论平台的搭建、优秀课堂实录的学习、经验丰富教师的案例分享等。
见习教师入职培训应当是发展性的,即“被给予的与接受者的需求一致的一系列专业发展机会”。因此,基于区级见习教师培训要求以及见习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的考量,尊重见习教师的发展规律,为见习教师提供如下多样化的学习内容。(见表1)
表1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
除了按重要程度安排培训的进程,其他的培训内容也将在一年内循序渐进地完成,减缓培训内容给见习教师带来的精神和时间上的压力。
(三)课程评价的探索
培训课程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参训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首先需要了解和分析教师参训前的水平,也就是前测,同时也需要掌握教师在参训以后的转变,即后测。为此,除了前测的培训需求和现状调研之外,见习教师每年培训结束以后研训室会进行“见习教师培训课程质效调研”,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课程培训的效果,进而及时改进课程内容,调控培训实施过程。建立“设计—实施—评价—反馈—改进”的课程建设完整路线,有利于提高培训课程开发的质量,反馈实施效果,确保课程的适切性,有利于整个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从而保持课程体系的活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培训课程作为培训体系的核心部分,在设计和开发时要充分考虑被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构建,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才可能培养出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