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价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
2024-03-19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山前中心小学
林 峰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山前中心小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教师开始在新形势下思考如何实现提质增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各项能力正处于发展中。为了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明确“双减”政策提出的各项要求,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借助微课视频、网络平台等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课堂提问、趣味导入、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发挥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作用,为其日后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评价的教学要求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等,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如果教师始终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的结果,那么将会导致学生的态度、情感、思维发展等受到被动学习行为和学习理念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全新教育形式下诞生的“双减”政策,不仅对课外培训、课内作业提出明确要求,还要求教育回归到学校中。因此,教师必须要始终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真正打造出一个具有较强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数学课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在探究过程中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掌握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内化,最终提升数学课堂评价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科学活化使用教材的内容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氛围的活泼性和生动性,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在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有效整合知识点。尤其是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在运用教材内容时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场景等,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第二,将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第三,将静态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和直观,让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第四,遵从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参与不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同步提高,体现数学课堂评价的效果。
(三)设计多样合理的教学环节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从根本上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能全身心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教师应设置多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带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尽快更新教学理念,关注综合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强化。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逐步锻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应布置科学合理的数学作业,避免作业形式的单一性,尝试从多个角度入手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借此增强学习效果。作业设计的重点应当放在质量而非数量上,要利用不同形式、内容的作业,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保持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评价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课前做好铺垫工作
1.重视备课工作,运用集约备课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更新教学理念。不论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都需要教师能从多角度入手分析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好备课工作,而这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在新形势下,教师需改变过去固定、粗放的备课方式,逐步提高备课的合理性与精准性,同时还要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教学目标连起来,判断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应布置何种课后作业。
例如,在教学“认识多位数”时,教师需在充分探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制订出更加具体、详细的教学计划,按照单元目标将教学计划分为多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所见的多位数,认识到学习多位数的重要性,增强数感;第二,锻炼学生自主描述数据的能力,使其认识到数学改写单位的重要性,能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述;第三,强化学生对万以上数的了解和认知,使其能掌握计数单位,学会写、读以及比较;第四,学生发现现实生活和数之间的关联,主动去学习和了解数的发展史,探究自然数的意义,体会十进制的价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判断和分析学生是否实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以数感培养为例,教师可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比十万大的数字,并探索这些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在改写和比较过程中探究生活和大数之间的关联。在“双减”政策下,备课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工程,数学教师必须要深入分析“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利用生活和数学的关联完成课程预设。当教师制定出具有精细化的教学方案后,后续的教学将向着更好的方向、更高的质量发展。
2.提供学习资料,完成课前预习
为了顺利实现提质增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前预习指的是在正式讲解数学知识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不仅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包括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双向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在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提前设计精简、有趣的微课视频,并分享到网络平台上,便于学生学习和接受,使学生学会利用微课预习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听讲,为课堂学习活动扫清更多的障碍,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稳步提高。
例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需从网络上提前浏览并下载高质量的课件,从中寻找该节课需要的内容,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制作四分钟的微课视频。在完成视频的制作后,教师就需将其分享到微信群中,并督促学生及时接收,利用微课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学生能认识到生活中存在非常多的正负数,如冬天、夏天的气温对比。在冬天,天气的温度会降到-10°C;在夏天,温度将会上升到28°C。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等,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负数,也能认识到负数的价值。在需要进行思考时,学生可以按下暂停键,认真分析和探究,实现自主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课堂调整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提质增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保证课堂提问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因此,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应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遵从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借助“跳一跳”解决问题,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最终促进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数学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检查学生读写小数的情况:“同学们,你能否念出这些商品的价格?黄瓜1.5 元,香蕉3.2 元,五花肉18.89 元。你能否将以下的内容变成小数?八点三九,十五点二五,三十七点八三。”这些问题面向的是班级内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只要学生能正确写出、读出小数即可。第二个问题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小数在价格中的意义:“现在请你们说一说,以上小数中,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一问题面对的是班级内的中等生,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的概念和意义。第三个问题属于拓展训练:“在这个月中,爸爸的话费一共有87.5 元,那么是几元几角呢?”这个问题面向的是能力较强、知识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目的是锻炼其思维能力,使其能学会在元角分、小数之间来回换算,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在完成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思路,阐述自己独特的想法。
(三)课后布置趣味作业
为了真正实现提质增效,落实“双减”政策,教师除了要优化课前教学活动外,还要布置更加多样化、趣味化的数学作业。在此背景下,教师应以趣味性作业为依托,改变作业在学生心中的固有印象,使其能乐于完成作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消化和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完成“年、月、日”后,教师就可布置“数学小报”的作业,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画笔、卡纸、彩纸等材料,制作一份内容丰富的小报,需要在小报中列举我国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可增加一些图画。例如,有的学生围绕2022年2月份开幕的冬奥会绘制了小报,介绍了我国运动员取得的成就。在绘制小报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年、月、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还能显著增强爱国情怀。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的评价方法
(一)学生学业成绩
学生学业成绩的表现反映了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政策实施后,如果学生数学考试成绩明显提高,可以视为政策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个指标可以通过比较政策实施前后的学生成绩数据来评估。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也值得关注,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提高教育的公平性,确保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机会均等。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学生成绩在不同年级、性别、地区和社会经济背景之间的差异,以确定政策是否能够缩小这些差距。学生数学学科竞赛的表现也可以作为评价学业成绩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在竞赛中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数学能力,这可能是政策在提升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方面的成功体现。
(二)教师素质与培训
教师的素质和背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育质量有直接影响。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背景。政策实施后,我们可以关注教师的教育背景、教育经历以及专业资格,以确保教师队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知识来有效教授数学。教师培训率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包括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以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和教育技能。评估政策成功的一部分是监测教师参与培训的程度以及培训的质量。这可以通过培训记录、培训反馈和培训后的教学效果来评估。“双减”还包括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教材,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师的培训和适应这些改进的能力也是关键。因此,政策实施后,我们需要评估教师对新教育方法和教材的接受程度以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
(三)学生参与度与满意度
学生的参与度是关注的首要指标,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需要评估学生是否能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参加数学竞赛和课外学习等。这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率和学习活动的数量来评估。学生的满意度对政策实施的成功也具有重要意义,政策要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质量、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看法。学生满意度可以作为政策影响的重要衡量标准。学生参与度与满意度的提升应该是政策实施的最终目标。监测这两个指标,不仅可以了解政策的初步效果,还可以评估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对学生的长期影响。
总而言之,面对“双减”政策,教师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减负和增效之间找到平衡点。具体来说,教师需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多角度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课前预习环节、课堂教学活动,运用微课视频、合作学习、课堂提问、信息技术、趣味导入、加强教学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其日后学习和成长做好充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