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鲁:一生用刻刀和画笔在战斗

2024-03-19子夫

大江南北 2024年3期
关键词:木刻

子夫

2023年10月14日凌晨5时01分,新四军老战士、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轩)原总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原副总编兼连环画编辑室主任黎鲁,不幸于华东医院病逝,享年102岁。噩耗传来,大江南北杂志社的同仁们唏嘘不已,几位老师更是忆起黎老的一些往事,特别是《大江南北》杂志还多次刊登过黎老的作品。作为杂志社的新人,过去对黎老了解得不多,如今只能通过一些文字来追忆黎老以刻刀和画笔为武器的战斗一生,以表达一个后辈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黎鲁笔名黎炽昌,1921年出生在广东番禺一个殷实的家庭。他父亲是海关官员,曾被推选为“海关华员联合会”(海关俱乐部前身)的主席。那时的黎鲁家境优渥,吃穿不愁。青少年时代,黎鲁在复旦中学、大夏大学读书,后到新华艺专学习绘画。可以说,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条前景广阔、平坦顺畅的人生大道。但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他的人生轨迹也由此发生了改变。

黎鲁的父亲不仅同情革命,而且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支持抗战。黎父同事王纪华是一位老地下党员,对黎鲁影响较大,亦成为黎鲁革命道路的引路人。黎鲁耳闻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抗日救国的种子早已在他的心里深深埋下。他感到复旦中学空气沉闷,产生了赴延安进陕北公学的想法,经王纪华等前辈的劝告于1938年改入华华中学。同年7月,黎鲁在华华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又介绍了两位同学入党;10月,他们成立了党支部,黎鲁为支部书记,从此华华中学的学生中有了党的组织。华华中学校长林钧是大革命时期上海大学的学生会主席、1924年入党的老革命,担任过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秘书长,上海“五卅运动纪念碑”上镌刻有他的名字,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当时的华华中学,是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的基地,许多学生从这里走上了抗日前线。

后来,黎鲁考入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并担任地下党支部书记。他在同学中广泛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积极发展进步师生加入党的组织。每吸收一位志同道合的同志,他就像打了胜仗一样兴奋;每送一名战友奔赴抗战一线,他比自己上了战场还激动。当时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极为危险,都是单线联系,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但一腔热血的黎鲁毫不畏惧,满腔热忱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1941年,在党组织的认可下,他报考了新华艺专并被录取学习西洋画,从此他又多了一项与敌人“战斗”的本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军太平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上海全面沦陷。1942年,在组织的安排下,黎鲁来到了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

淮南根据地被津浦铁路分为路东、路西两个地区,黎鲁开始被安排在路西军分区文工队,先后担任教员、宣传干事。后来因为部队印制英文版的苏联地图,需要把地图上的英文地名翻译成中文,而黎鲁是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懂点英语,就被临时调到印刷厂搞翻译。印刷厂与新四军2师6旅的《新民主报》报社在一起,报社总编看到黎鲁懂英文,又对苏德战场的形势很感兴趣,而当时报社正好缺一个国际新闻版的编辑,就把他留下来代理这个版面的编辑。

因为工作的缘故,黎鲁跟印刷厂的同志关系很融洽。有一个刻字工人得知他会画画,就鼓励他刻木刻,并送了刻刀給他。黎鲁一试,果然很容易上手,于是在一个下午一口气刻了三幅木刻:一幅是临摹吕蒙的木刻《铁佛寺》,一幅是临摹力群的鲁迅像,第三幅就对着镜子刻自己。总编看他的木刻作品像模像样,就让他为报纸刻一些插图。就这样,黎鲁闯进了版画创作的大门。从此,一块木板、一把刻刀成了他创作的所有装备,一幅幅略显粗糙但充满战斗气息的木刻画成了他刺向敌人的锐利武器。

1943年6月,为纪念苏德战争2周年,他创作了版画《一年不如一年》 《希特勒没有好下场》《墨索里尼下台》等,用苍劲有力的刀锋,粗犷豪放的线条,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纳粹必然灭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将胜利的信心。接着,他为转载《解放日报》社论而作的《今之秦桧与今之刘豫》 《“军纪”何在》 《大势已去》等插图,更是揭露了汪伪卖国集团卑躬屈膝、为虎作伥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对汉奸的无比憎恶之情,以及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必将受到人民审判的可耻下场。当时报社没有条件制锌版,黎鲁只能用比较硬的梨木板代替,刻好木刻后,将板的厚度刨得与铅字的高度一样,就可以直接跟铅字拼在一起上机印刷了。

抗战胜利后,东北解放区急需大批干部,黎鲁经组织同意准备前往。他先赶到驻地在淮阴县的淮南区委报到。淮南军区政委兼中共淮南区委书记肖望东,以前是黎鲁所在新四军2师的政治部主任。肖对他说,淮南自己也需要干部,不要都去东北,还关切地问黎鲁:“为什么要去东北?”黎说:“我喜欢画画,想搞美术工作,到东北后打算再去学校学习美术。”“你要去读书?吕蒙不是呱呱叫的嘛,他还不能教你吗?”听肖政委这么一说,黎鲁非常高兴,因为他对吕蒙一直很崇拜,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跟随吕蒙工作学习。现在肖政委发了话,让他惊喜万分。于是,黎鲁名正言顺地找到了吕蒙,就在他领导的《淮南画报》编辑部干了起来。

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开始了对苏北及淮南的进攻,美制蒋机每天不断地向宁静的村庄轮番扫射。沉浸在抗战胜利喜悦中的解放区军民,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憧憬被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炮火无情地击碎。黎鲁怀着满腔怒火,创作出版画《愤怒》,表达了解放区军民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愤恨和要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坚定决心。对革命同志,黎鲁有着深厚的阶级友情。一次,黎鲁去其他连队找一位同志,遇到了当时军区的一位干部何元庆。何很是热心,除了告知黎鲁所找人的去向外,还特地让人炒了当时非常难得的蛋炒饭款待他。谁知就在第二天的一次转移中,何就被流弹击中牺牲了。性情中人的黎鲁当即刻画下他的画像,作为萍水相逢的祭奠。

之后,黎鲁被调到新四军2师与淮南地区北撤干部编成的“随营学校”,并入了华中雪枫大学。不久,雪枫大学又与原山东军区的“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组成了新的“华东军政大学”,黎鲁被分配到校报《军大导报》中担任编辑。这一时期,黎鲁创作了《刺杀》 《投弹》 《林中上课》等一批反映我军指战员为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而刻苦训练的优秀木刻作品。

随着国民党军队对我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黎鲁他们不得不跟着大部队边打边撤,边行军、边办报。1947年8月间他们北渡黄河,来到了渤海地区阳信县境内的流坡坞。1948年春,华东战局发生了重大转折,人民解放军山东兵团发起大规模反攻,接连取得了周村、潍县等战役的重大胜利。5月1日,黎鲁又跟随“军大”南渡黄河。直到9月部队即将攻打济南时,黎鲁被调离了“军大”,到《华东画报》担任编辑。

《华东画报》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刊物,内容主要报道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和群众支前的情况。主编龙实、副主编吕蒙都是行业内的翘楚,使黎鲁受益匪浅。特别是龙实对他的帮助很大。黎鲁有一幅比较著名的反映华野指战员告别父老乡亲南下、奔赴解放战场前线的木刻作品《告别》,就是在龙实的启发下构思创作的。后来这幅作品发表在1949年7月11日的《解放日报》上,并被苏、德、日各国书刊转载。

1949年4月以后,随着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地推进,华东画报社就开始为南下接管做准备了。6月初,黎鲁乘坐火车到达刚解放不久的上海,与先期抵达、负责接管上海美术界的市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负责人吕蒙和沈之瑜等会合。

解放后的上海,在军管会领导下的文艺界、美术界非常活跃。1949年8月,“上海美术界劳军支会”在大新公司、国货公司同时举办了《劳军画展》,并从参展作品中挑选出版了一本《新美术选集》,黎鲁的《参军图》和《英勇进击铁路工厂》两幅木刻作品入选。

1950年初,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了“上海木刻研究会”,杨可扬任理事长,章西崖、郑野夫等11人为理事,黎鲁担负研究会的组织工作。研究会成立后,陆续出版了《一九五○年木刻集》 《上海木刻選》 《可扬延年木刻选》和杨可扬的木刻连环画《英英的遭遇》,还举办了首届版画展。以后,该会又与北京联手出版了《版画》杂志,为推动和发展上海乃至全国的版画事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其中黎鲁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热火朝天。限于当时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连环画由于其形式贴近大众,生动直观,通俗易懂,是当时党和政府宣传的重要工具。黎鲁先后被安排到华东人民出版社、新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单位主持连环画工作。1957年,黎鲁积极响应胡乔木提出的连环画要多搞些名著的号召,身体力行,主持编创并亲自参与绘制了60册的《三国演义》 《西游记》等古典文学题材的连环画。其中,《三国演义》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套连环画。此外,他创作出版的《金弟》为连环画在新时代开创了新路。黎鲁也因此被称作新中国连环画的奠基者和见证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黎鲁鼓励连环画家深入研究、学习,提高创作水平。为此当时“上海人美”的贺友直、汪观清、郑家声、江南村等7位画家,自发成立了“七叶社”,常在一起讨论业务,观摩学习。黎鲁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并答应有机会参加。不料有人举报“七叶社”小组是反党集团,黎鲁力保7位作家,自己却因“政治右倾”被撤销职务,降了两级,下放到宝山庙行先锋公社劳动。但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黎鲁都没有放下他的刻刀和画笔。

劳动结束后,黎鲁回到了出版社。他本以为不当领导了,可以多些精力进行美术创作,但在报到时,领导却安排他担任了文字编辑。于是,他就利用节假日和下班休息时间搞木刻。1959年至1962年,黎鲁就利用假期创作古装题材的木刻作品。这一时期,他的木刻代表作主要有《明末群雄》 《王佐断臂》 《满江红》《 单刀会》《 班超》《 蔺相如击缶》《 完璧归赵》等。

除了创作了大量木刻作品,黎鲁始终没有割舍对绘画的热爱,直到古稀之年也未停笔。1984年12月,组织上同意他离休的第二天,他就骑着上世纪50年代的永久牌“老爷车”开始了12次的骑游中国之旅,途经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等20个省区市,450个县。所到之处留下了游记、水彩写生数百幅,先后出版了《八山十七水:一个画家在骑车旅途中的絮话》 《速写十五省:黎鲁单骑千里写生记》 《穿越南北中》 《自行车速写上海》 《黎鲁作品集》 《连坛回首录》 《连坛风云记》 《走出碎片化》等多部著作,用他勤奋、求真而又充满战斗激情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厚重的艺术作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得到黎鲁之女黎延平加笔修改指正,深致感谢)

(编辑 卢天琳)

猜你喜欢

木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动物一一逼鼠蚕猫
《阳光 阳光》绝版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清代木刻版闽南语歌仔册考释
木刻年画
桌上盆景(外一幅)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