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妪绝博』想到的
2024-03-19黄军昌
□ 黄军昌
闲来阅卷,有这么一则故事映入眼帘,让余卒读深思,颇为感怀。故事曰:有母好麻将者,呼朋党博于己室。其长子怒,以雄辩理论相劝谕,长逾半日,其母笑博如故。次子前,低声谓母曰:“儿在校遵师训,在家听母言,他日儿效母博,请勿罪焉。”一语甫毕,母悚然惧,抚其背曰:“吾儿言简意重,母知过矣。”遂绝博。
故事中的老妪嗜好赌博,大儿子苦心劝谏“半日”,其母仍“笑博如故”。但当次子以自己欲“效母博”的利害说之,便“悚然惧”“知过矣”。为了不使嗜赌恶习影响儿辈,“遂绝博”。这则故事很值得当今为人父母者玩味深思。
世人常言,“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出生以后,就置身于父母的监护和影响之下,他们天天都在读着父母这本“无字的书”。子女的耳朵是父母言论的“录音机”,子女的眼睛是父母行为的“摄像机”。子女在和父母的日常接触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觉不自觉地获得人生的最初理念和立身处世的一般常识。父母的言行、修养、习性、嗜好,都会通过子女这面反光镜折射出来。列宁的夫人、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父母是天然的教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影响,一种是消极的影响,而后者最容易起作用。有关部门曾对中小学生抽烟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有抽烟习惯的学生沾染上抽烟恶习的占抽烟学生总数的83%。另据青少年犯罪案例的调查分析,很多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导因,来自父母的不良影响和教育。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父母把许多精神的缺点,传给子孙”“便是子孙死亡的伏线”。我国古代的一些仁人志士,把父母的以身作则作为“修身”“齐家”的一条重要原则,摆上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古有曾子“屠猪示信”、孟母“断织劝学”、杨震“拒金”立清白家风,一直传为家庭教育的警世佳话。
随着教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的影响和教育在子女成长的全过程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很多家长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其望殷殷,其情切切,用心可谓良苦,但教育效果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有的父母很珍视自己这本“无字书”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示范,他们的教育常常能如愿以偿。但有的父母自身不修,要求子女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于杂乱浑浊的氛围之中,“浊其源”而求“流之清”,教育常常事与愿违,功亏一篑;有的父母也知道自己的不良习惯对子女有消极影响,但就是缺乏老妪“遂绝博”的勇气和毅力,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涂鸦人生”“诱子成虫”。明末清初的学者张履祥在《愿学记》中这样写道:“人各欲善其子,而不自修,惑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今的青少年,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所以,为人父母者应从培养一代新人的高度来认识自己一举手、一投足对子女的影响。古之一妪,为了教育子女尚有节欲迁善之举,而我们新时代的父母则更应见贤思齐,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