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涯教育和生命教育来抵抗“内卷”
2024-03-19李香玉朱凌云
李香玉 朱凌云
生涯教育,引领孩子找到人生方向
2023年,我走访了很多所学校,也了解到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厌学问题的成因很复杂,甚至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回归教育内部来看,学校、老师和家长其实有着同样矛盾的心理,都希望孩子能拥有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状态,但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又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比如,现在不允许学校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但由于顶着升学压力,很多学校选择告知学生的成绩处于哪个分数段,其实这也是“换汤不换药”。老师们也有许多无奈,一位老师跟我说:“其实我也不想总考试,但我发现考试的确是提高学生成绩最快捷或最有效的方法。”
教育“内卷”使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生涯教育是抵抗教育“内卷”的一个重要抓手。一位心理老师曾给我提供过一个生涯指导案例——
初中生小A,学习成绩不太好,喜欢养蜥蜴、穿山甲等异宠。一天,小A跟家长说他不想上学了,想去开宠物店。家长焦急万分,向学校求助。心理老师找到小A,问了他的具体想法。在小A看来,他了解那么多动物的习性,已经具备开宠物店的能力,而且开宠物店又不需要高学历。心理老师给了他一个建议:“你现在年龄小,还开不了宠物店,也不能去打工,只能找一家宠物店去帮工,先体验一下。”之后帮他联系了一家宠物店,并交给他一份“采访提纲”,让他找老板聊一聊开宠物店的细节,比如需投入多少资金、如何选择店面、要提供哪些服务、怎样迎合市场需求,等等。过了几天,小A找到心理老师说:“我向老板了解过了,也在这几天体验了开宠物店的生活,我觉得自己现在肯定是开不了宠物店的,即使去宠物店打工,也还有好多技能没有掌握。”小A决定回到学校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农业大学读一个与动物科学相关的专业。
这位心理老师的处理方式蕴藏着巧妙的智慧,她风平浪静地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问题。
综观当前的生涯教育工作,我认为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不仅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预判自己将来适合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切实感受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认真思考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志愿服务,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所做的事能够给他人、给社会带去一些好的改变。
我们要让孩子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进真实的社会,增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结感。孩子年龄大一点的家长,也可以跟他们聊一聊自己工作上的事,甚至可以发发牢骚、吐吐槽,让他们知道父母也一直在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不少困惑。但切记,分享的最后千万不要把落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不要给你和孩子之间的交流留下一个“败笔”。父母总是觉得需要给孩子提个醒,实际上孩子是很聪明的,他明白你的意思。
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
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没有了健康,何谈学习?但一到孩子的学习问题上,父母总是有许多难以化解的焦虑。当前初高中生的父母这一代是通过辛苦奋斗获得了比较安稳甚至富足的生活,所以他们希望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孩子,并希望孩子能够完成代际传承。但是,父母和孩子的成长背景不一样,他们的经历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可能没有任何体验。他们的宝贵经验,孩子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和认可,即使表面认可,或者即便他认为父母是对的,也很难把这些经验移植到自己身上。
作为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特别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因为厌学现象主要出现在青春期。父母更要避免灾难化思维,不要一看到孩子落后于别人,就认为孩子不行了。父母要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孩子进行个人生涯规划的前提。很多事情,父母不要再代替孩子作出选择和决定,如果他们自己没有体验过、尝试过,而一味循规蹈矩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就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认识真实的自己。
很多孩子从小学什么、不学什么,都是父母给规划的,自己没有尝试过选择,甚至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也被父母提前规避了。起初,孩子可能会遵从父母的要求去做,等到了青春期,自主意识增强了,孩子渴望找到真实的自己,这时父母就应该放手,尤其是学习上的事,要由孩子自己来决定。家长逼着、催着、监督着,看似孩子获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但那不是他发自内心的、自己选择的学习模式。比如有的孩子本就不是那种热爱学习、特别自律的人,而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去学习,是父母将他“打造”成了一个“学霸”的形象,到了初高中学习压力增大,这时孩子就很可能出现厌学甚至一些心理问题。父母放手之后,可能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下降、生活作息会紊乱,孩子也可能会生病,但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必须经历的。不能做真实的自己,孩子的内驱力则永远激发不出来。
培养孩子的胜任感
现在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着很高的期待,当孩子取得进步,父母往往会说:“我们下次再进步一点儿好不好?”不断往前走的要求,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无力感,從而不自信。父母应该适当降低期待,接纳孩子可能有时好有时坏的现状。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去引导孩子,给他们提供所需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家长不断提要求,孩子的胜任感和自信心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被消磨掉,会更加缺乏学习的动力,厌学也就成了必然。
培养孩子的归属感
我之前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到了初中之后,父母的情感陪伴是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的最有效因素。陪孩子学习、监督孩子写作业、给孩子报课外班,这些都很难真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孩子需要的更多是情感支持,家长可以和他一起谈他感兴趣的话题,分享短视频里一些有意思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学习的机器,而是关心他这个人。
前不久去一所学校访谈,我问一个高中生:“近一段时间里,父母做过的最让你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他说:“前些天身体不舒服,有点发烧、咳嗽,我妈就说,你今天就别去上学了,在家休息一天。这件事让我最感动,因为我妈觉得我的身体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来自家庭的情感温暖,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有价值的人,这种归属感也可以为孩子提供学习的动力。
用生命教育唤醒“坚韧的成长”
现在孩子的厌学,不仅是讨厌学习内容,对于学习过程也是排斥的,不仅是失去了学习兴趣,更是产生了无意义感,不知道学习究竟为了什么。他们没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因为当前的生活比较富足,父母能够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多种丰富的精神体验。如果跟他们说,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在社会中立足。但到底什么才是好工作?网上各种舆论,很多985、211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照样找工作难。孩子们也能够看到,所以他们可能觉得,即使努力学习,将来也未必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当前,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学校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种常规活动和课程,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这么辛苦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才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信念。
生命教育与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让孩子能够阳光、乐观、积极,是一项更为基础性的工作,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拥有强大的心理基础,孩子才有能力建构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