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机理、理论品格和时代价值

2024-03-19陈德山王彦龙

现代交际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明理论时代

□ 陈德山 王彦龙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的有机统一,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守正创新,在推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成为新时代党在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包括宏观认识层面上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整体指导,又包含具体实践层面上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操作和系统规划,既蕴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新的文化使命”等诸多原创性新论断,又涉及“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战略部署要求,构建出一套内涵丰富、逻辑紧密、紧扣实践发展要求的系统理论体系。厘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机理、理论品格和时代价值对于理解认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观念精髓、梳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细致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机理诠释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变动对文化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又整合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以来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关指示、讲话、论断和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层面的完善和填补,彰显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和针对现实问题的指向性。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如何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践行初心宗旨,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强化价值引导,为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擘画文化工作规划蓝图,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亟须解决的战略命题。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和有益思想资源,处理和解决文化建设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在文化层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文化思想吸收和总结相关文化建设工作经验,植根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以习近平对各领域文化建设工作的指示和理论为主干,形成和完善于党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为回应文化发展的时代诉求提供了精准答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沉淀历史积累、提供现实指引、明确未来遵循。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其思想内涵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扎根于实践而又随着实践不断完善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解答了新时代文化工作的发展目标、方向指导、实践路径、评价主体、功能价值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1],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诞生的理论果实,在推进新时代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中彰显其实践伟力。

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出的实践特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进程中应运而生,将党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结晶升华到思想高度,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具体化和通俗化表达,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新时代新形势新征程中,党强化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引领示范作用,坚持国家、社会与公民三个层面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与指导实践;开展党内外宣传教育工作,塑造具有强大公信力和引领力的主流舆论导向;规划部署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布局;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畅通多元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更加全面、真实、立体、细致地刻画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等等。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2.新时代习近平诸多文化原创性论断的理论集成

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局势日益严峻,国内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重视文化事业在全局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出宣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则要求和具体部署,提出新的文化使命,绘就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壮丽蓝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这些原创性论断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框架。习近平文化思想并不是简单地将习近平有关文化工作的相关理论见解堆积罗列,更重要的是将诸多命题观点梳理完善,整合排列彼此之间的层次地位和逻辑联系,配置和协作各方面具体部署工作的贯通关系,以形成一套主旨鲜明、逻辑清晰、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第一次阐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的,论述了彼此的内在联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向度,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领航定向。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第一次强调文化自信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作为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层次动力,文化自信强化了新时代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形成传承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激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潜力,为“第二个结合”的出场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和现实可能。习近平强调,“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2]。一定意义上讲,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诸多理念论断都是围绕文化自信而展开的,是文化自信自强理念在各个领域工作的具体表现形式。习近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3],第一次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两个结合”是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积极意义,赋予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发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从历史与现实良性互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角度指明了党进行理论创新的飞跃方向,将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作为民族复兴的鲜明标识,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空间领域。习近平第一次揭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纳入“新的文化使命”。连续性是中华悠久文脉绵延不绝的显著特征,创新性是中华文明兴旺发达的根本动能,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历史根基,包容性是中华文明自信自强的精神源泉,和平性是中华文明恒久延展的文化基因,五大突出特性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科学概括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本真,成为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原创性的新概念新理论是对新时代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工作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创新,构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指导无产阶级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探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批判性考察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的构想和规划,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逻辑起点,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4]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期望愈发强烈,文化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支撑作用也愈发突出,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呼唤着科学理论的出场。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则观点,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理论逻辑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在世界观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基础上,强调文化建设工作对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推动意义和支撑作用。在方法论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的联系论和矛盾论,将社会主义先进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世界其他有益文明成果相联系,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特殊性,既反对“复古主义”,又否定“全盘西化”,强调要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发展建设文化。在价值旨趣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人民至上的观点,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首要原则,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作为文艺作品创作导向。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揭示了文化本质,探析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理性思考了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理论体系。列宁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进一步探究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路径,整体阐述文化相关的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充分挖掘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在“第二个结合”的转化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文化发展的创新实践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厚度、历史广度、文明高度、创新深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既从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滋养,又凝聚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性格的精髓,在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构建先进文化形态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探索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提炼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学理价值,还具有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力量,坚守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开放包容,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具有鲜明的理论品质、理论优势、理论立场。

1.“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凝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1]这一论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鲜明特征,既概括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宏观层面对文化相关理论观点的重大创新,又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具体层面对文化工作布局的策划部署和战略安排,彰显这一科学理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体”指本体,是“用”的根基,具体表现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明,以及文化工作的本质特征、发展目标、根本原则等基本问题的理解认识,深刻把握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逻辑关系和规律走向。“明体”则是肯定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呈现出的深刻学理价值和完备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的时代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做出原创性贡献。“用”指实践,是“体”的显现,具体表现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体论述了文化建设工作的一系列实施方略,阐明党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的现实路径、实现方式和具体方法等基本问题。“达用”则是充分肯定习近平文化思想诸多科学举措的现实关怀与实践要求,将这一科学思想所阐述的创新理论直接贯彻和运用到文化建设工作中,为党领导文化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建设文化的时代命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体用如一”的基本原则,融会贯通历史积累成果和现代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革新演进互动、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光辉典范,展现出科学思想高超的理论指导力与实践引领力。“体用贯通”深刻揭示了文化理论观点创新与文化建设实践举措的有机统一,“明体”为“达用”提供了根本方向指引,“达用”集中反映并检验了“明体”的科学真谛,生动呈现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映理论的内在联通性,表现出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相互贯通的内在关系。“明体”是“达用”的指导原则和本质特征,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揭示的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还强调中华文明的生命主体和文化本位,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持续动力引擎。“达用”是“明体”的现实表达和功能实现,不仅具有某项工作若干思想点的集成性规划,还包括文化建设整体工作的全局统筹,整体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九个坚持”“第二个结合”“七个着力”“十四个强调”既蕴含着文化发展理念的时代表达,又涵盖着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战略指导,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向前进。“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凝练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建构和路径部署,明确文化建设工作的历史方位和行动标准,使得这一科学思想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精神指引和根本遵循。

2.“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优势

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5],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为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提供了理论先导和规划蓝图,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提升到全新高度,为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元素绘就美好图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强调文化对于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运动变迁的能动作用,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受众目标和鲜明特征,阐述了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诸多实践路径,从而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构建理论来源和逻辑起点。在文化作用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强调文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文化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文化自信”作为承载“四个自信”的扎实底盘,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打好意识形态保卫战中的基石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并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号召和时代使命,系统规划和整体部署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布局和实施路径,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深耕文化发展模式和文化转化方式,为宣传文化思想工作提供了战略考量与宝贵洞见。在文化发展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内吸收和借鉴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智慧,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方位守正创新,回应时代关切和人民需求,对外学习和吸纳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协调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经受住历史长河的翻涌拍打,而且在新时代遵循自身演进脉络仍然生生不息、绵绵不绝,依旧散发出永恒魅力和强大活力,沉淀着中华民族永恒的伦理规范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民族性格、推动社会变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时代价值,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理念要义:吸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传统民本思想,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文艺作品的创作要以人民群众的喜好为导向,文艺作品既要来源于人民生活又要真实反映人民心声;传承“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实践取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文化理论与部署文化工作并举,将有关文化的论断观点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借鉴“万物与我为一”“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朴素观念,坚持系统观念,从文化体系各因素的内在联系入手,整体性评价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和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接引“达则兼济天下”“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等大同理想,强调胸怀天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求解决全球性难题的政治智慧,以“公正”“平等”等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发挥中华文明对拓展人类文明传承脉络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作用。

3.“人民至上,以文化人”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立场

“人民至上”不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归宿,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工作导向,高度概括和深度阐释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建设导向、服务主体及衡量标准。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6]。以文惠民、以文利民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工作的本质和方向,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价值和研究导向,牢牢把握住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价值主体地位。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重视在文化内容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与需求,而且强调在文化表达方式上要通俗易懂。习近平常常借用俗文俚语传达抽象晦涩的钩章棘句,引用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善用深入浅出的类比使听众浅显形象地理解和联想事物。在文化领域坚持“人民至上”,就必须以满足人民多层次、全方面、高要求的精神需求为创作导向,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化建设工作的活动依据和根本标尺,依靠人民力量进行文化建设,提升人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切实解答好文化工作“为谁创作”“靠谁发展”“让谁评价”的灵魂问题。“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主线,厚植党领导建设文化工作的人文关怀,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和现实旨归的新时代表达,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感召力和精神吸引力提升人民综合素质,坚定群众理想信念,广泛凝聚中国力量。“以文化人”是新时代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内容依托,也是提高全社会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知识能力和文明素养的教育手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育人”目标是培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良好道德素质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德育人为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文化人”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和关切人民群众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借助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文化载体,潜移默化地感化人、涵养人,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融入人民日常生活,在人文化成中切实提升实际效力和教育效果。“以文育人”要深度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思想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德向善的优良品质、革命文化中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筑牢育人工作的文化支撑和思想根基,加强育人工作顶层设计,切实将“人民至上”的基本要求贯通到发展文化事业和繁荣文化产业之中。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论述

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强大的思想伟力,闪耀着真理光辉,将文化自信推向新高度,明确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人类文明繁荣昌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1.阐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宣传工作都有该时代的历史使命与中心任务,习近平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8]。明确新时代文化工作的前进方向与使命要求,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深度演进,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破解全球性难题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难题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文化在国际竞争领域内的支撑作用愈发重要,时代背景呼唤着指导文化工作的科学思想出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坚守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智慧和人文精神,以思想引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的突出特性,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诉求。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瞄定与总体方案,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衍生于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进程,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伟力。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持文化创新与文明建设的统一升华,为赓续中华优秀文脉、坚守科学真理魂脉奠定了现实基础。

文化繁荣是新的文化使命的前提基础。只有文化繁荣兴盛,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从而强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建设文化强国是新的文化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体现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文化使命的战略任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生动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层面自信自立的战略抉择,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丰富和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新的文化使命着重于守正和创新两个基本点。一方面,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充分提炼革命文化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资源,精细萃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道德元素;另一方面,新的文化使命既坚持“第二个结合”,开拓理论创新空间领域,造就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文明的新陈代谢速度和现代文明转型,绘就人类文明新图景。

2.擘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宏伟蓝图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打好意识形态保卫战的关键,需要在理论武装群众、舆论宣传引导、国家传播效能建设、化解与防范重大意识形态风险、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等方面同时同向发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0]当前,“两个大局”相互激荡、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并存,怎样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为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提出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举旗定向,对如何做好宣传思想文化这一极端重要工作进行谋篇布局,提出了一整套战略规划和实施方略,阐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的文化使命,在理论创新与思想功能方面明确首要政治任务,在文化主体性与文化交流发展层面指明了基本遵循原则,为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巩固占领新时代宣传思想阵地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引,立足时代前沿,把握国内发展大势,展望人类文明未来,将科学思想的精髓要义落地见效到实际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使科学理论的现实指向转化为物质力量,打好打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战。

习近平坚持系统观念,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将党的领导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具体部署了当前和未来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领域、方法路径和努力方向,既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的交织穿插,又观照到国内工作与国际任务的统筹联动,实现文化建设各工作的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七个着力”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部署与行动指南,在方向上和大局上进行筹谋布局,以强大的政治性和引领性明确了工作重点,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结构性,为新时代文化宣传工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变动需求、适应传播局势新标准新要求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导,不断增强文化工作的整体性、预见性和精准性。“坚持党的领导”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整体方向规定,是科学锚定工作的发力点和关键点。“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对国内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部署和重点强调,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指明方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化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胸怀天下的人类关怀,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时代贡献。“七个着力”贯通内外、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为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新气象提供根本遵循。

3.充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底蕴

自古创业无坦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遭遇诸多困难挑战。当前显现于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有二:一是综合国力日益强盛与文化软实力相对疲软之间的矛盾,二是有限的文化供给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实现民族层面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文化繁荣支撑民族复兴,是党在新时代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厘清和解决的战略性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厚植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对于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与现实等关系问题进行了明确回答,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从民族复兴的宏大视域上讲,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强调的文化自信,就是以中华文化支撑起民族的精神脊梁,建立起文化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依存关系,以文化自信焕发民族精神风貌,祛除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危机带来的文明自卑感,凝聚民族振兴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文明延续和复兴的观念表达,将文化这一精神特质融入民族复兴的历史行动和精神动力,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道路中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夯实文化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中的价值根基。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具有相互印证的关联性。一方面,文化自信确证了党领导人民选择和坚持发展道路上展现的文化主体地位与责任担当,文化复兴不仅仅存在于观念和概念层面,更映现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步中。另一方面,民族复兴的集体认同和情感归属也呈现于文化发展样态之中,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气节与深层的价值追求构建出深层次结构文化基因,成为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坚守立场和信仰觉解。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11]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质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鲜明标识,为推进民族复兴厚植文化底蕴、强化文化定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文化选择的现实形态和具体表达。习近平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2]作为民族思想的内在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了民族复兴的底气与根基,既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又是中国国力腾飞的内核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尊崇文化传承之本,笃行文化创新之要,在坚持守正创新中站稳中华文化立场,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两个结合”的方法支撑,以文化根本性和文明主体性特质强化民族复兴伟业的思想保障。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推动了伟大的思想解放,廓清扫除“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迷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定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创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聚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4.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情怀

当今正处于人类文明变革和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关键期,文明隔阂与文明优越现象愈发凸显,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弊端不断暴露。现实证明,以国家利益标榜人类利益的强权理念必然会带来争夺国家利益的文明冲突。如何实现人类共同价值,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擘画发展蓝图,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13]习近平文化思想超越了西方狭隘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主义价值观,在文明交流和人类交往的维度上拓展文明发展空间,以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承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倡导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为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深沉而持久的中华文化力量。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跳出地缘政治的藩篱,反对文化霸权和理论霸权,以胸怀天下的抱负担当深刻关怀人类福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思维,化解文明冲突,主张文明共存,在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中贡献中国现代化文明成果。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情怀和人类关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义和时态表述,这一思想始终强调开放包容才能够保证人类文明的活力迸发,凝结着对世界文明繁荣昌盛的深邃思考,主张世界文明在对话互动中和睦相处、和平发展,对于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习近平强调:“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4]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天下大同”的和平基因与新中国主张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交相辉映,深刻把握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基本规律。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情怀的集中表达。首先,文明交流互鉴呼应文明平等。文明平等才会带来文明的承认与尊重,不同文明的形成都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彰显着不同地域人民的价值取向和思维理念,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意义。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文明主体也应一律平等,绝不能以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来衡量文明长短差优。其次,文明多样性既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也是其结果。任何主张高等文明消灭低等文明、先进文明代替落后文明的傲慢偏执,都是对不同文明合理性和独特性的抹杀。文明差异是文明交流、文明进步的驱动力,只有求同存异才能为多元文明和谐共生提供可能。最后,开放包容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态度,这是保持文明具有持久且旺盛生命力的前提,应当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容纳吸收人类文明的优异成果,以理性和平的手段化解文明矛盾与冲突,消除隔阂,跳出自我封闭,以虚怀若谷、包容万象的心态实现多元文明并生共进。

猜你喜欢

文明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请文明演绎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