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蹲”下去,让重大主题报道“站”起来
——以“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十记”大型融媒体蹲点报道为例

2024-03-19吴建勋

传媒评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湖州中国式现代化

文_吴建勋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各级主流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体现权威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但往往因为主题的宏观性、采访的深入性不够,导致有些主题报道的价值和影响力大打折扣。2023年,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探索创新,以“乡村”为切入,从“深、精、融、实”四个向度出发,通过记者蹲点式调研采访,策划推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十记”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努力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湖州乡村实践故事。从5月底至8月上旬,在《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南太湖号客户端上连续推出了融合报道,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反响。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只有“蹲”下去,才能让重大主题报道“站”起来。

深:解构好选题立意

在蹲点调研采访前,要明确采访目标和重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吹响了奋进号角,也为新闻媒体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指明方向。

湖州如何接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天线?通过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大量材料,我们领悟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关键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湖州具有一定的优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湖州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率先开启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的结合产物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又是怎样的?曾经新农村的现代化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但历经岁月更迭,如今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已被赋予新的内容。在湖州大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的美好梦想正变为生动的现实。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每年都策划组织关于乡村方面的报道,如何才能做到常做常新?首先站位要高。以往乡村经验性报道大多以单个乡村作为主角,而本次策划打破常规思路,做成从微观上升至中观层面的集成式报道。通过解剖“麻雀”,提炼乡村振兴的湖州打法,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其次,思考要有深度,要有经验性总结、探索性剖析、规律性认识,讲人所未讲,见人所未见。在悠悠岁月长河中,湖州乡村为何发展得好?走的又是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有何借鉴意义?这是需要我们好好梳理解构的。围绕改革创新、城乡融合、绿色发展、乡村运营、精神富有等多个反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维度,我们筛选了兼具现代化乡村共性与个性的10个乡村鲜活样本,它们中有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年轻、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安吉余村,有借力村企共建实现村强民富的长兴新川村,有从美丽乡村到数字乡村一张图的德清五四村,有活化农业文化遗产实现乡村振兴的南浔荻港村……我们精准提炼出“点绿成金和美乡村”“科技强农高质高效”“乡村经营共建共享”“文化铸魂精神富有”等极具湖州特色的关键词,给老生常谈的乡村报道注入新鲜活力,也给记者蹲点采访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精:创新表达方式

蹲点调研考验的是如何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

我们选择的10个村庄,每个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如何提炼总结出个性特点?记者提前做足功课,带着问题深入调研,通过与不同层面的人群交流,梳理发生在村里具有典型性的、细节生动的故事,全面记录村庄的发展轨迹。再根据每个村的个性特点,在全市范围内寻找2个类似发展路径的村庄,通过现场见闻形式探寻村与村之间的相同与差异,为村庄发展模式示范性提供有力佐证。通过“1+2”的村庄采访,再上升到全市层面共性发展的梳理总结,提炼出每一个乡村发展的主题,如绿色发展、数字赋能、乡村经营、文化赋能等方面。

为让读者更容易感知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真实样貌,我们在制作上采用手绘、图表、数据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特别是对于手绘的匠心打造,选取每个乡村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精心手绘反映乡村个性特征的一组现代“画”,同时为追求最佳效果而自加压力,找准每幅画的关联性,使所有10期版面最终连成一幅完美的乡村长卷。

在表达上,试图丰富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内涵和外延,因此除了代表性村庄的“蝶变记”、同类型村庄的“朋友圈”,还有国内10位重量级三农领域专家的“大咖说”,全市性标志性事件的“数读”几个版块,既有记者的探访,又有专家点评;既有周边乡村的呼应,又有以点带面的高度,几个版块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凸显主题。

同时,每篇报道以总书记关于乡村建设的理念作为题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等,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乡村治理、科技强农、乡村文化等主题。

这组报道一开始就作为精品打造,从文本的采制到标题制作、排版设计均精益求精,体现了纸媒的极致追求。“写作上不怕改”,反复打磨修改,不断提高。《余村:山水含笑绿生辉》《五四:花开云上正青春》《港胡:千畦细浪闪星光》《鲁家:田园迷人归不得》《黄杜:葳蕤生香神奇叶》《白杨:一树春风千万枝》……每一篇的标题也都巧尽心思,富有诗意,十分亮眼。

融:传播互动破圈

蹲点调研采访是否成功,产品的传播率是最直观的评价。

直面全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我们在这组报道版面上,统一配以“扫一扫看视频”的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一扫报纸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相关视频报道,做到了“一纸囊括”。在整组报道中,还设计推出了新媒体互动长卷《绿水青山的“乡”见》,既可以打卡又可以互动,让读者可深度参与体验;手绘漫画《“千万工程”二十年,绘就和美乡村现代“画”》极富创意,刷屏朋友圈。这些新媒体产品在报、网、端、视频号等全媒体平台分发,实现了图、文、声、影全景式呈现,全方位立体化高位推广、扩大传播。

同时,我们借船出海,向不同的垂直社群广泛借力,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增强报道的互动性。报道启动时,我们同步在客户端开设话题“#晒晒我们村的现代化”,邀请网友参与互动,晒出心目中的现代化乡村。

本组报道还邀请了高校学子以青“村”观察员的身份随行采访,采写了青“村”笔记,并用Vlog的形式呈现,既有亲和力也有说服力。这是主题报道更加接近青年、深入青年的一次有益尝试。这些青年群体也化身乡村代言人,积极为乡村变化鼓与呼。

我们不断扩大互动“朋友圈”,邀请了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顾益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景新、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院长项晓晖等10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对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真知灼见,形成三农专家万字智库报告。

专家从专业视角出发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提供智力支撑,形成了诸如“余村从‘两山’理念诞生地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地”“从美丽乡村到未来乡村,这是浙江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在数字化改革大跑道上,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中,对‘千万工程’的再深化、再出发”等经典论述,“湖州乡村样本”频频被作为典型案例进入更为广阔的视野。

除了立足本土媒体融合传播之外,报道策划团队还积极对接跨行业、跨领域的载体,延伸系列报道的后续效应。通过国家、省级媒体“千万工程”调研行等重量级报道的传播,进一步扩大了湖州乡村样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多个地方党政代表团来湖州学习考察,取经乡村发展之道。

在该系列报道收官之际,省内外媒体界的同行们纷纷给予点赞。大家表示,这组报道“主题重大,立意深远,具有鲜明的湖州特色”“从标题到内容,每篇报道都构思精巧、文字精美、版面精致”“充分运用融媒手段,创新表达,生动鲜活,是主题报道更好地贴近青年、贴近受众的一次有益尝试”。

实:用好“四力”法宝

2023年,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步入媒体融合改革的攻坚期,对全媒记者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始终认为,无论怎么转型,走基层、强“四力”,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法宝。为此,在本次新闻行动中,我们专门抽调10多名骨干记者,组建蹲点调研采访团。

在此次新闻行动开始之前,我们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组织了启动仪式,新闻采访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深入践行“四力”,深入调研,挖掘好身边的乡村故事,用小切口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大主题。

储备知识,练好脑力。凡事预则立。在本组报道启动之前,团队每名成员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根据采访任务查阅大量资料,反复研读探讨,为报道采写明确方向、做足准备。同时,为适应媒体融合形势,许多记者还跨专业学起了新技能。

脚踏实地,练好脚力。在蹲点采访中,团队每名成员花费大量时间扎根、行走在乡村,零距离观察基层人物的血肉情感。每个村的蹲点采访不少于一周,团队中的年轻记者徐震在采写组团式乡村滨湖六村时,因为涉及6个村,采访任务较重,但为了真实全面呈现每个村的特色,他用一个月时间“泡”在村里,面对面采访了村书记、村民30多人。

改进文风,练好笔力。在本组报道中,通过大量的采访,团队记者掌握了大量素材。如何把这些内容以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出来?记者们在采写时运用了清新的文风和大量短句,反复推敲打磨。记者徐斌姬在五四村采访时,了解到村里有专门的村歌,就借用了歌词“轻轻敲开五四花窗,花海波浪微微荡漾,风儿吻着鲜花的脸庞,蝴蝶划着美丽的双桨……”并以短短一句“歌中的幸福生活正是五四人的现实写照”,让村庄蝶变的故事在笔端自然流淌。

注意观察,练好眼力。新闻记者在第一现场时,不应局限于宏观的视角,也要注意捕捉每一个画面细节。在余村采访时,记者通过19个人物的深度采访,把余村绿色发展的故事娓娓道来。当在采访一名老矿工时,发现其下巴上有一道伤疤,便好奇询问,没想到伤疤牵扯出一段故事,这正是当年他在矿山上受的伤。伤口不仅给老矿工,也给余村发展转型带去了警醒。记者把这一细节写在报道中,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后来一次机会再见老矿工,他打趣说:“这道伤疤让我‘红’了,许多人都认识我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在今后的蹲点调研采访中,我们将不断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受众的需求,采用更多元的全媒体传播形式来展现蹲点报道的生动成果,持续产生正能量和大流量,让重大主题报道真正“站”起来。

猜你喜欢

湖州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湖州练市小学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