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风险管理对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研究
2024-03-19李彦华电伊犁煤电有限公司
李彦 华电伊犁煤电有限公司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维护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市场运行体制改革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1]。在国有企业进行产业与收入规模扩张过程中,各类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层出不穷,并且呈现出一定难以应对性、复杂性等特点。面对这一情况,国有企业进一步加强内控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财务风险都是由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合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理,势必会给国有企业稳定经营及高质量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基于此,国有企业需要明确好风险的成因及危害程度,然后加强内控风险管理,真正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内部风险管理对于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第一,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处于经济环境中的每一个企业其运营发展状态都会受到大环境、相关政策因素等影响和制约。而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实际运营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内部及外部风险问题[2]。为了确保国有企业可以稳定经营及高质量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竞争实力与经济效益水平,从实际出发及时做好内控风险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且关键的。国有企业通过内部风险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应对企业存在的各类财务风险及资金周转压力问题。部分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偿债务压力大、预期经济效益回报低等问题,而加强内控风险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精准识别各类风险,最大限度上保障国有企业资金正常运行。
第二,国有企业内部各部门在运营过程中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进一步加大内控风险管理,可以拉近企业各部门的距离,有效防范各类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战略合作伙伴风险等,从而为国有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3]。如此一来,国有企业就可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大踏步迈进。
二、当前国有企业内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控框架设置不合理
就现阶段国内多数国有企业经营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内部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内部及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最终降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效果。财务风险内控框架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就是当前影响国有企业内控风险管理水平及最终效果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内控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降低各类财务风险对于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不利影响,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控风险框架结构。然而当前多数国有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将工作重点及资金投入到了提升工作质量、扩大产业规模等领域上,从而导致财务内控框架结构不完善,内控风险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例如,当前部分国有企业所使用的直线型管理结构框架加剧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割裂性,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势必会因为沟通不畅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4]。
(二)财务内控执行力不足
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内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稳定性与发展可持续性。但是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在组织开展内控风险管理工作中却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全面”,尚未结合实际情况设置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第二,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构建了财务预算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最终导致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无法发挥应有作用;第三,尚未设置适合国有企业发展需求的财务管理标准、财务工作考核方案等,从而导致内部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应的制度支撑与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较为可能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损害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尚未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
国有企业在组织开展内部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设置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进而提高内控风险管理效果。由于财务风险预警及评估工作涉及内容较为复杂,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国有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好财务风险预警及评估机制。现阶段,部分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管理思维及管理模式的影响,因此在财务风险预警及评估机制设置上存在较多不足[5]。例如,一些国有企业主要以事后财务审计手段为主,缺乏事前与事中审计管理,最终导致国有企业内部各项资金配置不合理、应用效率低下。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会涉及诸多环节,而每一项业务环节都对应着一定的资金收支。但是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因此无法在业务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风险问题。
(四)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我国科技领域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日趋成熟并被各行业广泛应用于管理工作中。面对这一全新的发展趋势,国有企业也应该充分意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内控风险管理中发挥最大化效能。根据当前国有企业内控管理、风险防范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一些国有企业并未形成科学完善的内控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也没有制定内控信息化管理策略。例如,部分国有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问题,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在内控风险管理中掌握全面信息,难以保障企业内控风险管理效果。
(五)风险防范意识有待提高
国有企业全体员工只有在实践工作中形成正确的内控风险管理与防范意识,方可自觉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及工作态度,精准识别风险、有效应对风险,最大限度上保障好国有企业经营效益[6]。然而现阶段部分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较多员工财务风险意识薄弱的问题,如对企业内控风险管理、风险防范等存在一定认知偏差,将经济效益作为各项业务活动的核心,并未通过全面风险管理精准识别企业运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最终增加了各类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此外,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还会导致企业无法有效抵御各类外部风险,给国有企业长远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三、国有企业内控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好财务内控结构框架
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在实际经营与发展进程中要想进一步加强内控风险管理、合理规避各类风险问题,减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框架、风险防范与应对的不利影响,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好内控层级框架结构,为内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1)以往国有企业主要使用直线型内控管理结构,这种管理结构在国有企业产业规模及收入规模扩大化的进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7]。基于此,不同类型及产业规模的国有企业都应该从实际出发不断优化和调整内控管理结构。例如,国有企业业务部门需要依据业务类型、难易程度等进行充分划分,同时在业务工作中科学融入财务管理工作,确保财务人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掌握好企业的业务开展情况,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2)国有企业在进一步完善内控风险管理框架结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市场环境对于企业提出的发展新要求等,对现行的层次框架进行科学优化与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参照不同部门及岗位员工的意见,或者从外部聘请专业机构对企业内控风险管理框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内控风险管理框架结构,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益。
(二)完善好财务内控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内控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但是从部分国有企业内控风险管理情况来看,在内部控制管理、财务风险防范及应对等环节中仍然存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要想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提高内控风险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经营效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国有企业全体员工应该全面认识到做好内部风险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企业管理层应该加大对于内控风险管理工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内控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在具体内控风险管理过程中,财会部门需要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能,委派专业人员负责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资金流向监管工作等[8]。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在全面掌握了资金预算情况以后结合企业实际对各类资金进行细分,从而确保资金合理分配,减少不必要资金损耗。
(2)国有企业财会部门还应该将投资管理与控制逐步转变为常态化工作内容,在掌握好当前企业内部资金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提高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较为可能产生诸多风险问题,对此需要逐步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并专门委派人员分析风险成因、类型、危害程度等,保障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完善好财务内部审计制度
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以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保障与支撑,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内控风险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1)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国有企业进一步落实和实现内控风险管理及有效防范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有企业运营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及企业发展需求,建立更为完善、系统化、全面性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从而真正解决好国有企业各类运营问题[9]。国有企业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深度贯彻落实好公开性、客观性、透明性原则,专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避免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为内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直接上最高领导进行工作汇报,以此减少外部因素对于审计结果的干扰。
(2)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效果,还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方法,严格执行好岗位轮换机制,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国有企业可以积极借国内外企业的内部审计成功经验、审计模式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做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障国有企业经营效益。
(四)完善好监督管理机制
(1)国有企业在内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从合同订立之日开始委派专业人员对业务项目进行全过程、全要素监督与管理。同时深化落实好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不断深化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意识,促使其可以积极配合好国有企业内控风险管理工作[10]。
(2)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加大对合同条款的审核力度,最大限度上减少合同条款内容中存在的语义表达不清晰情况,确保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针对不同类型的合同,国有企业应该委派不同人员进行专门管理,合理规避合同管理不到位所引发的内控风险问题。
(五)深化财务风险意识
(1)定期对财务工作相关岗位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着重培养和提高其财务风险识别及灵活应对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积极配合好相关部门的内控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
(2)国有企业运营中所涉及的业务项目种类繁多,每一项业务都有对应的资金收支。对此,国有企业应该对内做好内控风险管理概念、重要性等宣传工作,加大各部门的沟通合作力度,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从而借助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保障好企业经营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及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国有企业在实际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发展挑战。要想真正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谋求一条持续、稳定、长远的发展路径,国有企业就应该及时做好内控风险管理工作。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及发展需求角度出发,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效能,有效防范和应对好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财务风险问题,从而最大限度上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与质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国有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内控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循序渐进、长期性、系统化的工作,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针对性做好内控风险防范工作,提升国有企业综合实力,助力其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