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助力下的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保护与传承路径探讨

2024-03-18顾润佶李岚

园林 2024年2期
关键词:遗产江南技艺

顾润佶 惠 雪 傅 力, 李岚,*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2.江南园林遗产保护与活化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37)

江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珍贵遗产,其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涉及物质遗产,还必须重视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营建技艺的保护。首先,回顾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的现状,分析非遗营建技艺面临的发展困境。其次,分析高校在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保护中具有教育、科研、资源整合的优势。通过抢救性保护、动态性传承、活态性传播三方面助力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路径转变,提升学生技艺水平,为江南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只有全面保护和传承非遗营建技艺,才能确保江南园林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魅力的永久传承。

江南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园林营建技艺

江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珍贵遗产,其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涉及物质遗产,还必须重视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营建技艺的保护[1]。非遗营建技艺的保护对于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园林遗产局部遭受破坏时,多年传承下来的非遗营建技艺才能修旧如旧,园林遗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动态维护的,非遗营建技艺一旦失传,将导致园林遗产本身遭受破坏[2]。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江南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

对于江南园林营建技艺来说,不同的建造内容在市场应用、建造技术与审美专业性上各不相同,所以其传承保护的难度也各异[3],虽在保护实践中有非遗保护的体系,如公约精神解读,项目名录建设,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建设等,但并没有突出系统意义。本文从地方高校参与视角,运用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活等保护理念,从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的传承困境出发,分析高校从保护记录—传承—传播三步出发,探索的一条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的传承之路,推进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的保护高质量发展。

1 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发展现状

1.1 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概况

江南园林非遗营造技艺是指中国江南地区园林建筑的传统营造技艺,具有悠长的历史背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经过多年的沿袭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和工艺流程。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的类别分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盆景技艺和传统造园技艺。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不仅包括传统营建技术、技巧、工艺、手艺等,还包括制造和使用与之密切相关的工具,如传统的运输方法、吊装方法、木材收割、石材开采加工等[2]。

盆景技艺是园林中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小型造景,通过人工加工和雕刻,将盆栽植物打造成各种小型树木,然后通过对花草、石头等精细的镶嵌和组合,营造出具有园林情趣和文化气息的小型盆景[4]。

传统园林造园技艺包括选址与布局、叠山与理水、树木花卉造景、建筑小品的组织和巧于因借的空间技巧,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体系。叠山技艺是传统园林营建技艺中最宝贵的部分,利用传统绘画原理来表达真山意趣[4],蕴含着高超精湛的堆叠技艺。

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包含的工种繁多,工序复杂,主要包括:瓦作、砖雕、石雕、叠石、木工、木雕、油漆、裱糊、彩绘、泥塑等30多个专业工种[5]。江南园林艺术融合了建筑、园艺、水景、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凝聚了江南文化的精髓,包含各类古典建筑,又包括叠山理水、花石铺地、盆景小品、匾额楹联等。

1.2 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的价值

营建技艺知识的缺失会导致不当的修复保护。该现象尤其发生在对江南园林遗产中假山的修缮过程中,由于技艺传承不佳,或者没有研究遗产中的原有立意和技法取向;采用现代材料修补;缺少树木与山石关系的研究,过度修剪点景树等等,反而对园林遗产的景观造成了破坏。江南园林遗产是非遗营建技艺的璀璨结晶,而非遗营建技艺持续活态传承,促进传统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江南园林遗产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3 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人与工匠的发展困境

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人是指那些掌握和传承江南园林建筑技艺、并拥有相对较高技能水平以及丰富经验人士。这些人既是江南园林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园林建造的主要实践者,然而在传承过程中,会面临着许多传承困境。

1.3.1 传承人日渐稀少且年事已高

按国家文化部门公布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共有3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存2位),4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位市级传承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建筑)只有1位省级非遗传承人,4位市级传承人;盆景技艺一共拥有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存3位),8位省级传承人,21位市级传承人。传统造园技艺部分,拥有1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位省级传承人和3位市级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传承人[5]。

江南园林非遗传承人拥有丰富的传承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年轻一代由于现代化技术的普及和便利,缺少对传统手工业的兴趣,许多人不愿意从事老手艺的传承,没有新鲜血液进入技艺传承的循环,传承将会出现断层。同时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老龄化现象严重,香山帮匠人平均年纪已过50岁[5]。如此发展下去,在20年以后,有些江南园林营建技艺就可能消亡,所以对于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的保护刻不容缓,需将非遗营建技艺进行活态传承。

1.3.2 传承过程脆弱

在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往往为“父子相传”“大师带徒”的传统传承模式[6],没有文字资料可供参考,也缺乏系统的教学材料,这样一对一的口传心授传承模式的传播壁垒较高。但由于其传播途径的单一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纸张载体仍处于主导地位[7],然而由于许多匠人文化水平不高,很多营建技艺没有整理成文,更遑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园林营建技艺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传承,需要更多耐心和精力的投入,然而现在缺乏足够的培训机构和专门的教学人员,加剧了园林营建技艺的传承难度。

两个原因相加导致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过程较为脆弱,面临危机。目前苏州本地已缺少漆匠,苏州园林遇到许多关于古建筑维修的油漆工作和彩绘修复的问题[8],江南园林营建技艺岌岌可危。

1.3.3 社会参与度与传播度不高

面对非遗技艺传承困难问题,2017年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出台文件《关于实施传统建筑和园林营造技艺传承工程的意见》[9],从“抢救性保护”“原真性记录”“系统性研究”“人才培训”“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着手解决,对江南园林营建技艺进行了全方位的传承[7]。从2000年开始,每两年省政府举办一届园艺博览会,通过园艺博览园的创新设计,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园林艺术[10]。然而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保护与传承仅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较为单一,导致社会参与度与传播度不高,没有将新媒体传播手段纳入其中,没有做到自下而上的传播。

1.3.4 现代化的建造方式冲击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现代化建造方式集成了自动化和机械化技术能够加快施工进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却对传统营建技艺产生冲击[11],许多江南园林特用的传统建材应用面窄,而被迫逐步退出市场。同时,传统营建技艺依赖匠人手作,工期长,造价高,市场竞争力下降,同样会影响匠人薪资,进一步导致江南园林营建技艺传承的困难。

2 高校在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中的优势

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从培养高层次人才、研究先进学问和服务社会三者的结合层面阐述了高校在民族文化建设上的使命。大学作为一个知识储存的地方,教育、创造知识、保护知识,具有推广传承非遗技艺的社会责任[12],如何储存非遗知识,如何让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得到应用,是高校需要思索实践的。随着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区域性大学应利用自身的地理和民族资源,发挥大学的教育功能,更好地继承和保护当地的民族资源和文化生命线。因此,在江南园林营建技艺的教育传承和创新方面,作为公立教育机构之一的高校,江南地区高校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应大有作为。

2.1 教育优势

地方高校坐拥江南古典园林历史文化等丰厚资源,一些院校开设的风景园林相关专业坚持学科的传承和更新,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研究和保护江南古典园林的专业人才,促进园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高校具有先进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是各行各业的人才摇篮,能够为园林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发展培养大量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增强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的人才储备和传承的可持续性。同时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非遗营造课程和在校内采用建设非遗营造技艺中心、模型或实验基地、校外实习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将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的传承方式多样化,从而为传承过程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吸引力,提高传承技艺的质量和效益。

2.2 科研优势

高校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优势,同时教学与科研服务相互促进,肩负着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传道受业的责任,参与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收集、挖掘、组织和研究[1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变化或消亡,其保护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法支持:除了常规的挖掘整理等基础数据的收集之外,也要对保护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方式来保护它,同时也要掌握文化审美规律和传统营造技艺,这就要求研究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的规律与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因而,高校这一专门从事文化研究与传承的特殊组织,可以发挥其在科学研究方面中的优势,为江南园林营建技艺保护出谋划策,从学理上客观分析,从科技研发角度推动创新,为企业提供科学研究资料及技术支援,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人士及智力支持[14]。

2.3 资源整合优势

江南园林营建技艺此刻没有一个可以平衡和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公众、学术界、传承人之间利益和诉求的机制,这也造成了在技艺保护过程中,多方力量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孤军奋战”,在面对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困境时“独木难支”,使技艺的开发利用目光不长远。其次非遗营建技艺保护缺少资金投入的动力。目前,几乎所有的资金都由政府承担,很难确保财政拨款在基层的及时落实;筹集私人资金困难且其可持续性不足,虽然部分民间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乐于投资,但往往对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的项目更加重视,加之繁琐的审批手续,使得私人资本民间资金很难持续、有效地落实。

高校处于各利益相关方中间,是最适合承担起资源整合责任的一部分。与其他社会保护机构相比,高校的世俗化程度较低,利益导向较少,研究人员的素质较高,在面对利益诱惑时,高校能够以中立的身份,客观公正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和研究[15]中。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和文化遗产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打造综合性的研究平台,以此推广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提高公众对于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可以充当行业智库,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交流合作的新模式。

3 高校助力江南园林营建技艺传承模式的转变

过去江南园林营建技艺的传承主体是匠人,保护的主体是文化持有者,即民众和传承人。但是,目前非遗保护以政府为保护主体[10],政府引导着非遗营建技艺的传承。基于上述的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优势,高校学者作为传承策略的主脑,地方高校成为非遗保护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营建技艺传承模式已经转变(图1)。

图1 高校助力园林非遗传承路径Fig.1 The path of universities assisting in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3.1 从口口相传转变为实质性记录

过去手工艺匠人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表达能力有限,在有限的乡土社会的活动空间里,熟人社会的环境下,很少有匠人拥有对公共事物环境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依赖于口传心授,技艺传承还比较顺利。在现代农业文明与宗法社会的急剧变化下,这种口口相传的江南园林营建技艺面临着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

高校需要发挥自己的科研与教育优势,通过专家学者与匠人的访谈,利用纸质传媒与影像录音等手段,将匠人的营建智慧转变为实质性记录。实质性记录内容涵盖非遗的历史、自然条件、当地的风俗文化、艺术思想、人文情感、技艺技巧、行规、制作材料、工艺流程、生产工具以及市场销售等,采用有形文化遗产档案将无形的非遗营建技艺记录下来。坚实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的传承过程,增加技艺知识的说服力。通过访谈形成的实质性记录,不是访谈者单方的记录产物,它是传承人受访者和访谈者共同合作的共同作品[16]。这种对营建技艺抢救式的记录和挖掘,是一个既能表达传统营建技艺智慧又可使文化观念得到广泛传播的合适渠道,激发营建技艺在自我传承和延续动力方面的文化自觉状态。

3.2 从家族师徒制转变为一对多授课制传承

高校助力非遗营建技艺传承,依托于高校教师的丰富教育方法和教学经验,将传统传承模式家族制师徒制转变为一对多授课制传承。高校开设江南园林营建技艺课程,由匠人现场教学,从传承人的视角讲述艺术创作的技法,呈现创作过程,总结经验;高校教师从园林遗产保护的学术角度,讲授技艺的起源、发展与变化,总结归纳其艺术价值,不仅满足教学标准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原汁原味的营建技艺,提高了教学效果。

3.3 从单一的政府宣传转变为多渠道传播

政府引导非遗营建技艺的传承,但往往宣传渠道单一且趣味性较少。江南园林营建技艺的传承项目往往只存在媒体、相关部门、专家的调研宣传中,很少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17]。需要将单一的政府宣传转变为多渠道传播,地方高校顺应时代发展,将营建技艺线上线下传播相结合,覆盖全平台,让非遗营建技艺不再停留于报纸、官方新闻寥寥几字的活动概括中。

4 高校助力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策略

4.1 抢救性保护:文字与数字化结合

对于濒危的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基于传承人文化水平不高和技艺晦涩难懂的特点,地方高校参与技艺保护,要做到文字与数字化保护相结合[18],采集文字音频影像录入数据库等全面展开抢救性保护。

4.1.1 纸质传媒记录

针对以往非遗营建技艺的口口相传的脆弱模式,解决之道在于鼓励匠人著书立说,与高校展开合作,走文化相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地方高校承担起研究者的责任,使用纸质传媒记录匠人的智慧结晶。南京林业大学张青萍教授团队围绕“苏州园林香山帮”和“扬州园林营建技艺”两个江南园林营建技艺非遗传承的主要内容展开,并与东南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展开“三校合作”,定期与江南园林非遗传承人方惠、薛林根、杨根兴、林凤书、孙俭争等进行学术交流,编撰《山水造园》。南京林业大学许浩教授团队通过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建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陆耀祖与唐建芳先生进行访谈记录,编绘发表著作《香山帮——建筑园林理念与营造》,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建技艺的专业化教育增添了文本资料。

4.1.2 开展数字化保护

开展江南园林营建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地方高校首先可以搜集、整理有关江南园林营建技艺的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资料,建立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影像档案,使其成为本地区历史和文化记忆库。其次,与传承人展开合作,采集传承人的营建过程。譬如叠山,采用三维扫描技术扫描单个石块形状,构成三维模型,与最终叠山成果比对,做到叠山技法可视化拆解[19],从中品悟匠人的营建智慧。

4.2 动态性传承:实践与理论结合

传统的江南园林营建技艺传承模式,注重实践轻理论研究,导致营建技艺知识不成体系,往往需要学徒在跟随师傅施工的过程中,自己领悟技艺的精妙之处,导致营建技艺入门门槛较高。一个学徒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达到出师标准,学习效率较慢导致传承效率也较低。一个匠人待到自己学成,所教导过的徒弟也并不多。而以往的高校研究非遗技艺,注重理论而轻实践,对技艺的理解不够深刻,没有实践指导的理论也难有进一步的前进。所以高校助力下的江南园林非遗保护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为高效地将营建技艺动态性传承。同时高校与匠人进行深度合作,开展技艺训练营、开设数字化非遗课程、不断科技创新赋予非遗新活力。

4.2.1 技艺训练营

南京林业大学以江南园林非遗系统性保护为宗旨,围绕“传统园林营建与非遗文化传承”为主题,举办了江苏省研究生传统园林营建与非遗文化传承暑期学校。课程内容全覆盖了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的类别,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盆景技艺和传统造园技艺,在南京与苏州两地展开教学(图2)。高校教师授课内容包括江南园林遗产保护的现在与未来;叠山、盆景历史演进;扬州园林建筑特色。匠人指导学生进行叠山、盆景的操作实训(图3);香山帮水作、瓦作技艺解析以及古典园林树木修剪与养护等部分(图4)。打破校际、地域限制,以实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弥补传统教育模式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同时,60名学生分6组,每组各有一名指导教师,留足时间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

图2 暑期学校课程体系设计Fig.2 Design of summer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图3 暑期学校实践过程Fig.3 Summer school practice process

图4 苏州实地讲解技法Fig.4 Suzhou on-site explanation of skills

地方高校发挥自己的教育优势,开展技艺训练营,传承主体为专业相关的高校学生,采用匠人+教师的组合。教师从理论角度研究宏观层面的江南园林营建技艺训练营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材研发,也研究微观层面营建技艺的理论整理;匠人从实践角度,传授艺术创作技艺、呈现创作过程、总结心得体会、带领学生感受技艺应用的过程。

4.2.2 开设数字化非遗课程

伴随科技发展,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地方高校承担起创新者的身份,尽快开设数字化非遗课程[20]。老一代传承人难以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无法实现实时在线教学,传播范围有限,通过高校介入参与设计在线平台,人们可以学习、体验和交流各种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这种互动参与不仅增加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同,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21]。“江南园林遗产保护与活化”重点实验室首次构建了传统假山叠石构建技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从线下的高成本搭建转变到线上低成本实验模拟,使技艺传承摆脱了时间、地点的束缚,采用的虚拟沉浸式教学方法,通过虚拟仿真的3D场景环境,帮助参与者沉浸式地体验传统园林的真实环境;结合交互式教学方法,使参与者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实现传统假山叠石构建技艺基本知识的学习,增强参与者在传统假山叠石构建技艺上的修养,从而实现对江南园林营建技艺的非遗传承。

通过对三维信息的分析处理可以对园林营建的技术和设计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学习,方便人们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如将假山堆叠搭建过程进行数字化扫描然后进行研究和分析,将其技艺运用数字分析的手段进行多维度解析,使得非遗技艺传承更加可行且留存下去。

4.3 活态性传播:线下与线上结合

国内非遗保护状况不佳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群体的参与度不高,保护意识淡漠,缺乏非遗保护良好的社会氛围[22]。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成为本民族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需要教育宣传改善群体意识。线下传播的优势是可以面对面与专家交流,动手体验加深印象;线上传播的优势是易于共情和可接近感,使技艺突破时间空间的桎梏。高校帮助江南园林积极展开营建技艺宣传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多渠道促进技艺的活态性传播。

4.3.1 线下专家讲座科普

在线下组织教授与非遗传承人进高校开设讲座,科普技艺。南京林业大学多次邀请省级传承人举办过系列盆景叠山技法科普讲座,以及“园林遗产保护与传承”学术论坛,扩大学术界对江南园林营建技艺保护的关注。扬州职业学院倡导学生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去,研发具有独特性的非遗文创产品,将营建技艺活态传承和活性转化;组织师生举办盆景、园艺、儿童绘画、服装设计等展览,鼓励同学们成为技艺的推广者,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筑牢文化自信。

4.3.2 线上新媒体发布短视频

新媒体提供了创新的传播方式,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更有吸引力和娱乐性的方式呈现给大众[23]。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将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引入大众视野,进行群众科普扩大影响力。在线上联合高校借助各自的公众号与微博平台,撰写非遗营建技艺图文宣传稿。借助抖音与b站平台发布技艺拆解视频,上线非遗短视频课程,非遗传承人从匠人视角,运用朴素的语言,在日常的场景中,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非遗项目,拉近与大众的距离,真情实感嵌入视频中,更能打动他们,提高其参与度。

5 结语

江南园林营建技艺发展至今,传承困局重重,高校助力下的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保护与传承路径,发挥自己的教育、科研以及资源整合优势,通过抢救性保护、动态性传承再到活态性传播,促进非遗营建技艺传承模式的转变:从口口相传转变为实质性记录,文字与数字化结合;从家族师徒制转变为一对多授课制,实践与理论结合;从单一的政府宣传转变为多渠道传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多方位全角度提升学生技艺水平,促进江南园林营建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华光,助力江南园林遗产的可持续保护。

注:文中图均由作者自绘/摄。

猜你喜欢

遗产江南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遗产怎么分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千万遗产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