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及策略探析
2024-03-18李洪娇太和县第二人民医院
李洪娇 太和县第二人民医院
当下国家对采购预算、资产管理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工作,要求合理核算、细化预算、公开预算。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应按照要求调整预算管理方式,公示单位各阶段财务信息,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程度,接受各方监管,为预算管理任务的有效落实奠定基础。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价值
(一)推进廉政建设工作
在我国推进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在市场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建立权力约束体系,从而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管,确保管理工作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实处,使权力可以为民服务。事业单位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较大。事业单位领导必须按照制度要求开展活动,从而确保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稳定运行,规避违规违法的情况。事业单位在日常管理中可能会遇到风险问题,其必须明确自身在活动管控方面的需求,以提高资金分配水平,监督国有资产。事业单位通过对权力进行控制,才不会在活动运行阶段受到过多干扰。我国事业单位在活动运行中,需要加强对资金分配的管控力度,防止活动运行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对于权力较为集中的岗位与部门,可以选择分事行权的方式,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而出现违规情况[1]。
(二)提高预算透明程度
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期间,提出了绩效管理、预算改革等财政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制度要求修改管理制度,可以适应国家对经济的管控要求,有利于事业单位强化自身内控能力。政府在治理工作环节,一般将单位与部门的支出核算作为一个载体,以核算为基础,预算为中心,载体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国家的治理能力。财务部门在资金管理方面,要根据管控要求提出合理的管理制度,使资金管理可以按照要求进行[2]。
二、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势
(一)整合信息
事业单位在大数据时代下,要快速推进电子化办公,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来处理信息,使信息采集、整理、分析等工作高效进行。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环节,要明确自身在管理方面的要求,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信息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合理的控制,让信息调取、分析等工作快速进行。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过程中,使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地从信息中获取有用的内容,为各部门与事业单位领导开展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完成信息采集、整理、归档等工作,并根据自身需求快速调取需要的内容。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根据数据特征进行信息处理,合理地安排内部工作,确保事业单位领导可以根据需要合理控制各类活动,确保业务按照既定路径运行,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事业单位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使工作高效运行,对事业单位产生有利影响[3]。
(二)拓宽信息渠道
事业单位在发展期间引入大数据技术来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可以使工作人员更快更好地收集工作信息,并从数据中找寻有用的内容,为财务人员编制报告提供了信息源,也为人事部门进行内部人员考核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事业单位根据人力资源考核方面的需求,建立了科学、健全的考核体系,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快速处理工作信息,完成数据计算任务,使考核工作能在精准度高的数据下进行,提高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当下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阶段,应针对内部数据处理压力逐渐加大的情况,利用技术手段设置较为合理的工作模式,完善管理制度,使单位领导可以更好地管理内部各项工作。单位领导也可以通过数据软件,掌握不同时段的内部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可以掌握事业单位的活动开展情况。如果在事业单位的运行中,财务人员不能有效地处理信息,就难以让事业单位领导快速掌握活动运转情况,也不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处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之后,领导可以通过数据的快速传输,使各部门按照工作流程落实任务。领导可以掌握内部活动的进展情况,对各项活动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能力,确保各项工作按照预定方案进行。
三、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遇到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认识欠缺
事业单位在运行期间,单位领导未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作用,会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情况。由于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认知程度不足,就不能在单位活动运行中对内部控制投入较多资金,使内部控制能力变弱,无法对活动进行合理的监管与控制。对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调查发现,我国一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力较弱,相关单位没有根据内部控制要求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内部控制工作。导致事业单位在活动运行中,无法对活动进行合理的监督与控制[4]。
一部分事业单位未根据内控要求,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就难以按照要求推进内部控制工作。内部环境会影响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开展效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环境的影响,不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在内控管理方面的学习热情不高。单位没有合理应用自身资源开展内控宣传工作,使事业单位的内部人员对内部管理缺乏了解。另外,内控方面的文件较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在工作实施期间,需要参考较多政策,内控管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变大。如果内控管理人员对政策研究不足,就无法按照要求落实内控任务,不利于单位对内部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可能会导致单位出现风险问题。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期间,设置的业务目标不清晰、明确,由于侧重点存在偏颇,导致单位在内控期间可能使用一刀切的方式,难以有效控制各类业务。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期间,按照统一的要求开展活动,在实务中会遇到不少障碍。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控制方面,未针对业务活动的管控需求,给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内部控制措施。由于内部控制方法过于生硬,且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业务在实施期间存在不少问题,很难达到业务目标。通过调查我国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开展情况,发现一部分事业单位在业务内部控制方面,将重点集中于资产管理,未对预算收支工作给予足够关注,同时预算编制规划不合理,无法在预算实施期间对活动进行有效控制,使预算管理失去了管控价值。另外,在预算实施阶段,资产和预算的使用透明度较低,难以对活动进行有效监管。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工作开展阶段,没有根据国家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建立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部分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期间,由于管理制度与本部门的管理规范相悖,出现了业务活动与实际不匹配的情况。在内部控制期间,由于制度存在问题,无法成为内部管理人员落实工作的依据。如果事业单位不能快速解决内控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将不利于自身对内部活动的管控,可能会使财务工作出现问题。
(四)事业单位内外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从目前财政部门给出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我国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期间,工作监督力度较弱,不能对活动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工作,比如事业单位没有在资产运作阶段,对投融资等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可能会出现资产流失的情况。
在内部审计期间,事业单位没有基于预算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无法了解资金应用是否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位在咨询应用方面的合理性,同时还削弱了内部控制制度对工作的监督管控能力。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作为监督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机构,在监督工作实施期间,没有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合理管控。部分监督机构在监督期间,对该项工作心生懈怠,未严格监督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无法发现资金违规使用的行为,无法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合规性。
四、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对策
(一)提升员工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期间,需要确保单位领导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工作,还应让相关人员了解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运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以使其积极参与内部控制管理活动,按照要求落实监督管控任务,为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需要调整内部管理方式,将内部控制政策与内部控制学习作为领导晋升的重要指标,提高单位内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使其主动学习内部控制相关的知识,有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事业单位需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下,推进内部控制宣传工作,让单位工作人员了解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单位领导必须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单位工作人员学习内部控制知识,由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在该氛围下学习内部控制知识,明确自身在内部控制中应承担的职责,严格按照要求监督活动,强化事业单位对内部活动的管控力度。事业单位还可以组织考试与知识竞答等活动,来调动内部人员学习内部控制知识的热情[5]。
(二)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事业单位在内部制度的建设期间,应研究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加强制度执行力,从而有效地控制各类活动,并按照制度要求开展活动,确保单位活动可以稳定、安全的运行。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期间,从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要调整管理流程,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按照流程落实工作任务,提高事业单位对内控活动的控制能力,达成内部管理目标。从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事业单位要编制可靠的激励制度,来评估工作人员的表现。对于执行能力强、表现佳的人员给予物质激励。对于表现不好的人员进行处罚,有利于管理制度的落实,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并有效打击违规违法行为。
(三)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工作运行期间,需要明确内部控制的规范要求,研究事业单位各方面的工作内容,要评估业务层面、岗位设置与经济活动设置等方面的内容,梳理管理制度,改善管理流程,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需要基于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以及运营要求等层面来完善制度内容,以加强对该活动的监督管控力度。对于制度的缺失项,需要根据活动管控需要来完善制度内容,提高制度在活动监控方面的有效性。事业单位应明确各项活动的管控需要,完善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并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而可以使内部控制人员在监督管控下,按照制度开展工作,规范单位全体人员的行为,使工作人员以制度作为工作的开展依据,辨别工作中的违规行为,避免触碰制度红线,落实内部管理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落实各项管控任务。
以某事业单位为例,在内部制度管理完善背景下出台了新采购控制制度,该制度提出采购方式、采购数量、采购订单、供应商选择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了采购工作的透明度,防止工作人员在采购环节出现违规行为。单位在设定采购制度时,通过数据分析工具来处理数据,并实现订单采购、直接采购、比质比价采购等,在保证物品质量和价格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四)加大内部控制监督力度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期间要建立高效的监督体系,以加强对内部活动的监督力度,从而可以在活动运行中按照要求进行管控,防止活动在运行阶段出现腐败、舞弊等问题。事业单位应以风险为导向,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保持独立性,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防止工作受到影响。在活动运行阶段,事业单位需要调整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的工作内容,使二者相对独立,从而可以按照内部管控要求和管理办法开展活动,不会因部门内部存在业务关联而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期间,审计人员必须履行自身承担的职能,其应基于风险导向开展工作。当下事业单位要从内部审计方面出发,建立完善的风险导向机制,其中应包含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等内容,有利于事业单位对各类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应明确风险评估的要求,建立健全的评估指标,从而高效评估事业单位在内部活动运行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快速发现风险,给出解决对策。
事业单位在监督工作运行期间,必须加强与内外部的联系,单位内部工作的开展情况要接受公众监督,使其在大众监督下约束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行为,有利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形成按照制度开展工作的习惯。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阶段,也要接受监督部门以及大众的监督,按照要求落实内部控制任务。在多方的共同监督下,可以强化监督管理力度,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合规运行。
五、结语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工作的运行期间,需要加强对各项活动的监督与管控力度,要意识到内部控制的不足并进行适当调整,从而为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保障。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内部活动的控制力度,并按照提前规划的路径推进活动,确保事业单位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还可以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使民众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