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详解发热患者使用退热药物的误区

2024-03-18陈彩萍

食品与健康 2024年3期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输液

陈彩萍

发热俗称“发烧”,是在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发的感染性疾病,以及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的作用下,患者的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

通常情况下,人体正常体温平均为36℃~37℃,体温≥37.3℃称为发热。体温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1℃为高热;41℃以为超高热。随着发热程度的提高,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全身各功能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适时、正确使用退烧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不适感,避免高热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不同发热阶段的症状

1.发热初期

患者发热初期会出现头痛、头晕、寒战、颤抖、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等症状。发热时,在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的作用下,心率会加快,血压轻度上升。体温每上升1℃,心率增加约12~27次/分钟。

2.高热期

高热会引发烦躁不安、谵语和失眠等症状。持续高热的患者可因大脑皮层功能受到抑制而发生昏迷。患者心率大于150次/分时,心输出量下降,心脏负担大大提高。所以,心功能不全或有心脏病的患者如果高热,容易诱发心力衰竭。高热持续期因外周血管的舒张,血压可轻度下降,少数患者可因大汗而致虚脱或休克。患者的呼吸不规律,发热时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可使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呼吸加深加快;同时,持续的高温可抑制大脑皮层和呼吸中枢功能,又可使呼吸变浅、变慢。

3.体温下降期

患者可能会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面色由潮红变为白色,呼吸逐渐平稳。

非甾体抗炎药的退热原理

常用的退热药为非甾体抗炎药,又称解热镇痛药,包括水杨酸盐类的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芬必得等。这类药物主要针对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中的环氧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最终发挥退烧效果。此外,非甾体抗炎药还可能通过抑制组织炎症,减少热原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抗炎分子的表达,来限制发热反应。

常用退热药物的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以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药物较为突出,可能引起消化不良。

2.肾脏损害

正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很少引起肾功能损伤。如长期大剂量应用相关药物,可能引发急性或慢性肾功能损害。

3.肝脏损害

超剂量、超频次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导致肝脏损害,但多为可逆的。轻者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停药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重者表现为致命的肝细胞变性坏死。临床上多有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发生肝坏死的病例。服用退烧药的同时饮酒,可增加肝坏死的发生风险。

4.血液系统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几乎都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但只有阿司匹林可引起不可逆性反应。

部分发热患者对退热治疗的错误认知

☆错误认识1:部分患者害怕发烧耽误自己的工作,或者担心孩子发烧对学习有影响,因此要求医生尽快进行退烧治疗。

★正确解读:发热并非一种疾病,是机体对抗感染等的一种生理反应。未明确发热病因的患者擅自服用退热药物,可能会掩盖病情。同时要提醒患者注意的是,应用退热药物只能帮助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对原发疾病并没有改善作用。

☆错误认识2:谁都会“头疼脑热”,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自己在家吃两粒芬必得就好了。

★正确解读:对于发热患者而言,要不要使用药物进行退烧,取决于发热的程度,伴随症状以及患者年龄。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患者来说,如果发生38℃以内的普通低热,且精神状态不错,暂时没必要使用退热药物,可进行物理降温。如果有明显头疼、寒战等症状,可按照药物说明书服用非甾体消炎药进行退热。但是,如果出现胸闷、憋气等问题,即便体温不足38℃,也应第一时间就诊。自我用药疗程不得超过3天,如果发热反复不退,应及时就医。如果发热患者为婴儿、幼儿,则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对症用药。

☆错误认识3:部分发热患者认为输液是退热最有效的方法,来医院就诊要求静脉输液治疗。如果正规医院不满足其要求,有的患者会选择不正规的“小诊所”进行输液治疗,目的就是尽快“退烧”。

★正确解读:建议患者在正规医院规范治疗,遵医嘱用药。有些“小诊所”为了实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往往会超规范用药,比如将退烧药、抗生素、激素类药物、抗病毒药联合使用,给患者进行输液。这样做的确可以让部分患者立刻摆脱不适症状,但长期来讲对于免疫系统是有伤害的。特别提示,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需谨慎使用退热药,避免不合理使用退热药物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

☆错误认识4:有些患者认为应该联合使用多种退热药物。

★正确解读:联合使用两种退热药物有可能导致剂量或给药时间错误,导致药物过量甚至中毒,加大不良反应,比如引发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造成肝细胞的损害和坏死,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黄疸、脏器功能衰竭。单种退热药物可重复使用,但应关注用药间隔。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可以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患者体温高于39℃时,除退烧和对症治疗外,患者可以适当输液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错误认识5:部分发热患者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擅自服用抗生素。

★正确解读:一般的发热患者常見的病因是呼吸道感染,而普通的感冒大多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这些患者使用抗生素既不能治疗感冒,也不能退烧。患者是否使用抗生素,需要医生根据化验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滥用抗生素不仅会造成身体耐药、菌群紊乱,还会加重对各个器官的损害。

☆错误认识6:家里有人因为感冒发烧了,我先把退烧药吃上“预防一下”。

★正确解读:退热药不可预防性服用,没有任何预防作用。家庭成员生活在一个空间内,若家里有感冒发热患者,建议家庭成员佩戴口罩、注意卫生、勤开窗通风,做好家庭环境的消毒等,避免交叉感染。

猜你喜欢

非甾体抗炎药输液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药师教您正确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浅析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非甾体消炎药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在犬病治疗中的应用
颈枕输液袋
非甾体抗炎药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