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推进
2024-03-18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00
陈 瑶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210000)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从起步就面临师资队伍不够强、课程设置系统不完善、专业训练不够严格、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较单一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国外发展的成果和经验,逐渐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取得可喜成绩。但受先天条件制约,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总结和完善。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这里讨论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是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广大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者共同遵从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从价值判断来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初中生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习得有效管理情绪的能力,掌握情绪管理的基本流程,养成自我心理调适的习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与他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从行为方式上讲,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采用科学全面的心理健康评价指标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整体心理情况,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当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在范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照搬照抄,机械化运用。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往往生搬硬套地加以使用,忽略我国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文化心理,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效益不高。二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集体组织开展。在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集体学习是主要方式,缺乏对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元分析的基础和条件,很难发现个别学生在个人成长中隐藏的心理问题,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有限的主题班会很难解决初中学生在青春期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三是偏重结合思政课开展。当前初中思政课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认识有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流程和操作方式不熟悉,指导方式很难让学生入心入脑,多以说教方式开展,对青春期学生吸引力不足。另外,思政课所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虽比其他学科来说偏多,但总体偏少,其承载的初中心理学内容不足以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四是强化心理因素,开展方式单一。通过对大量研究结果进行检视,我们发现,研究者往往将问题归因于学生成长的外部因素影响学生的内部心理调适,过于强化学生心理因素,引入的干预措施也仅停留在心理疏导方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革新方向
1.强化心理认同
强化心理认同理论基础来源于积极心理学。美国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马丁·塞利格曼于20世纪90年代基于人类本源的、潜在的积极力量和行为,对个体的行为输出给出新的定义。他认为过去的情感体验影响现在和将来,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环境塑造个体的人格,个体自身的身心因素也影响个体人格,积极心理学所唤醒的积极情绪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和思维,化消极为积极。受这个观点影响,强化学生心理认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成长历程,对学生行为表现要科学定位,学校层面通过开设综合性实践课程,开展能激发学生潜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发展积极情绪。在将这些情感体验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起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另外,学生在积极情绪感召下,借助有利条件,自主建构积极心理,完善自身人格。
2.深化问题归因
人是复杂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多重社会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在青春期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对其一生的影响都不容小觑。要培养健全人格,就要对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度归因,不能简单地以人群和属地贴标签。常见的问题归因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归结为不良社会风气和学生生存环境中的不良要素,诸如娱乐场所、外来文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家庭原因归结为家长溺爱所导致的意志力薄弱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偏低,以及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关爱缺失。学校原因归结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没有专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条件。深化问题归因就是要深入研究上述三者中的具体要素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影响,找出实质性的证据,证明具体要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联系。
3.慎选评价量规
心理学领域对问题心理的检出工具和测量标准非常庞杂,一些非常有名的国外量表很可能不适合中国初中生,有一些评价量规很可能已经接近临床特征,选对恰当的测量工具,选定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对心理健康问题筛查、诊断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比较,美国心理学教授古德曼的《长处和困难问卷(SQD)》、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很有影响力,三个测量表各有侧重。SDQ 简洁明了、操作简单,能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而且由家长、教师和学生一同评定,评价测量立体客观。MHT 主要测验学生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等八个方面内容,通过完成一百个项目基本能覆盖大多数心理健康问题,筛选率高。MSSMHS通过完成60个必答题,从强迫、偏执、敌对等10个方面对学生心理进行测评,检出率也比较高,自问世以来被大多数学校选用。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推进策略
1.吸收国外研究成果,本土化运用
我国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所接触的研究成果都不是国外研究者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不同学者的翻译,原文所引用的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问题和背景、研究的思路方法、研究的结论、承载的研究者思想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要借鉴国外研究者研究成果,按照心理健康行动纲要设计意图,必须阅读原文原版,通过借鉴吸收,结合本土实际,再进行研究,发展出适应本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然后进行成果推广和经验总结,建立起属于本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常见的心理救助可以结合SDQ 来完成,如果学生实质上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则直接使用MHT 进行检测。
2.重视集体引导和关注个体发展
集体引导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亚历山大·伍尔夫,他在团体动力学基础上创新地发展出分析手段和使用原理,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团体动力学理论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个体与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个体的心理活动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把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团体中来开展,在团体氛围感染下,教师作为引领者引导团体成员解决自身问题或者激发自身潜能,各成员通过相互观摩、相互借鉴展开互动,促使其他成员自我提升、共同成长。常见的集体引导就是组建异质的成长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合作解决心理问题。比如,组织开展“唱心声·悟生活”主题音乐活动,通过开展小组歌咏比赛,将艺术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音乐倾诉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看法,教师也可以借助音乐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再施以恰当的救助方式对学生展开救助。
关注个体发展主要开展挫折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韧性以及开展竞争性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必要的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韧性培养非常重要,通过挫折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生活和自己,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复杂性以及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渺小和无力,引导学生积极态度面对生活,学会在遭遇重大挫折后进行心理调适和心理自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注,注重校内沟通和家校配合,在严格保护学生隐私的条件下对其展开救助。
3.引入多学科融合发展
要破解心理健康教育过度依靠思政课和班主任的现象,融合各个学科,共同开展。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后,结合单元后的阅读理解,自己设计一张算图,并用算图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最后验证算图和函数特性。正常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设计一定量的实际问题,用于训练学生的韧性心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创新初中化学教学方式,在化学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将学习小组定为“钠组”“镁组”“铜组”“铝组”“铁组”对应各金属元素,分别观察本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与酸的反应、与溶液的反应。小组内完成实验报告,并进行小组间分享,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良好学习氛围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获得“我可以”“我掌握”的自信心,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可以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心理健康知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借助音频、视频、动漫等素材创设课堂情境,通过舒缓的旋律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放松,再因势利导地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教学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省的心理品质。
4.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引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实践,让他们体会实践带来的艰辛与乐趣,获得更多体验与感悟,达到心理建设和调适的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增强学生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行动,强化环保意识,树立和谐共生理念,提高环保行动能力;可以通过学校搭建劳动实践基地,引导学生深入田间,观察粮食的生产过程,明确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流程,提高学生对节约粮食的认识,养成节俭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