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探析
——以长春市朝阳区为例
2024-03-18高贤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所130021
高贤美 孙 丹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130021)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新方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近年来,长春市朝阳区秉承尊重生命本质、提升生命质量的理念,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共通共融,和谐共生的全面育人课程,着眼于每位学生潜能开发,综合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充分突出课程育人功能,走出了一条“五育”并举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探索适切的“五育”融合课程,驱动育人方式整体革新
高质量的教育必然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是始于生命、关注生命、塑造生命的优质教育。结合区域教育发展背景,长春市朝阳区从课程的结构、内容、评价、选课、开发等五个关键点进行变革,构建课程目标综合化、常规课程系统化、区本课程特色化、未来课程趋势化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
1.优化统整课程目标,整体定位课程改革方向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的整体方向定位,是课程结构的本质和纲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以深入落实“五育”融合育人机制为宗旨,从区域教育实况出发,提出优化统整“五育”融合课程目标的四项原则:一是坚持育人为本的整体发展目标,注重知识内在关联和生活实际的有机联系,兼顾社会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是着眼与时俱进的未来发展目标,注重把握课程知识信息传播和应用的时效性,强化融合课程的育人效能;三是强化知识融通的多元综合目标,推动学科间、领域间的优势互补,发挥综合协同的育人价值,使学生未来发展有后蓄力;四是注重方式创新的课程优化目标,总结课程融合经验,提炼课程融合实施模式。
2.深化“五育”融合,助力区域课程系统迭代升级
以国家基础课程为本,借力地域资源,发挥区域特色,实现“五育”深度融合。
一是升级课程搭建体系,推动“五育”课程融合。通过搭建国家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系统实现“五育”融合。以学科间融合为切入点,探索大单元教学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方式;以红色基因、智能开发、艺术审美、劳动实践、体能拓展五大方面为基础,开发特色课程;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以实践课程实现学生社会性发展。
二是融通学科教育课程,实现日常“五育”融合。将课程融合与常规教学联系,综合道德与法治、劳动技术、体育、美育以及其他常规学科进行“五育”融合,从而实现学科融合、知识融合、方法融合和思想价值观的融合。要求学校严格落实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的同时,鼓励构建“五育”融合学科课程体系,在常规教学中实现“五育”的融会贯通。
三是突破课程领域界限,打造课程跨育融合。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打破领域界限和单一学科思维,利用模块、项目、主题、探究等进行德智体美劳综合教育。跨育融合经历主题选择、目标确定、内容筛选及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是超越单一学科的创造性构建过程。主题选择力求均衡涵盖“五育”要素;单元目标体现与各育学习目标关联和衔接;内容选择满足学生兴趣,体现社会现实需求;课程评价兼顾教师教和学生学,用获得的评价数据支持教师科学进行教学决策。
3.探索面向未来的课程,推动区域教育模式进化
“五育”融合课程应满足指向未来社会发展的课程模式。长春市朝阳区从两方面进行探索,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推动课程模式创造性进化。一是构建学校课程+云校课程两位一体的课程模式。从网络直播课堂环境下的教学规律、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健康出发,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兼顾,开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新型学习方式。二是构建适行创生+“五育”共生的“双生”课程模式。在乡村学校8个学科课程中实施“双师课堂”常态化,通过网络连线共享城乡异地课堂,达成城乡教育资源的融合共生,提升融合课程的普惠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区域性的学科生命化系列课程、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慧达小学的智慧课程、45中小学部的开放式课程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构建区域课程统领下的区本特色课程体系。
二、多形态实施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形成
“五育”融合课程要突破教材,走出教室,涌向广阔的生活世界,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联结,用多形态模式实现课程落地。
模式一:“大思政”课程体系。创建书香校园,普及亲子阅读,家庭车库变身图书馆。近五年间,有3万多家庭50万人次参与“家庭读书会”;开展“诗书礼乐”进校园,用文化涵养高尚品质和良好情操;实施评价引领,“校长币”“五育章”“星少年”,让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心灵;从书本走向实践,打造由23家单位组成的“校外育人联盟”,以多样化体验实现立德树人。
模式二:“菜单式”课程。深度挖掘基础学科拓展性内容并与学生兴趣爱好融合,开发与学生个性特长相关的课程。多样课程的“菜单式”选择,在拓展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模式三:“传统+创新”课程。在传统课程和游戏中寻找创新点,重拾传统项目。如具有东北风土人情的翻花绳、九连环、欻嘎拉哈等传统游戏,与体育课、大课间、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儿童在游戏中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熏陶。
模式四:同类课程“课程群”。将知识、方法、问题等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形成系列课程。使各课程在内容上密切相关、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更加有效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提升。
模式五:“走班式动态课程”。动态课程设计主要是充分利用校内课后服务时间,将艺术、体育、科学课程以班级为单位、以月为周期进行动态轮换,通过教师走班式授课,教师轮派到各个年级各个班级。这种新颖的课后服务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激活教师工作热情,也收获家长和社会一致好评。
三、创新课程推进策略,促进区域育人生态活力
高质量推进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可以使区域教育育人更加聚集内涵,回归本源,充满活力。长春市朝阳区从开发、实施、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
1.创新课程研修方式,开阔教师课程思维
“五育”并举课程的实施,需要在跨育教研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教师要不断创新研修方式方法,在各自学科教学中多向思维和知识迁移。在本区域教育研修方式改革中,以“一堂”——学习中心课堂;“一站”——大学区片教研指导站;“双名”——名校长论坛;名师工作室;“三深化”——深化高位协作体和城乡联盟,深化生命课堂教学实践,深化融合课程资源建设为中心,开展区域研修活动。主题式、多点、全面的研修活动,为广大教师探寻多维度育人方式方法搭建有效平台。
2.坚持课程本土化,发展课程特色化路径
紧密结合本区域特点和区内校情、学情,立足于真实生活情境,坚持“五育”课程本土化、特色化路径,形成不拘泥于学科,不拘泥于形式的多视野、广思路的“五育”课程体系。北安小学充分挖掘孩子“玩”的天性,探索“玩”的本质,通过“放飞纸飞机”“玩转24点”“数独游戏”“千人魔方”等“聪明玩”特色课程,使学生在“玩”中提高智力水平,培养运动自觉,感受劳动价值,增进审美情趣,提升道德修养。匠心独具的特色活动,成为区域“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的一个缩影。
四、升维课程评价体系,助力“五育”课程科学发展
将“五育”融合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进一步升维区域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增加考查学生发展的维度和层次性,为规范教育教学实施提供参考。首先,明确课程评价方向及标准,以综合性过程评价促进“五育”融合。将评价重点转移到“高质量的实施过程”和“高质量的融合过程”,注重综合性过程评价,提升评价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的发展功能。淡化鉴定选拔功能,强调改进和发展的教育功能,将“五育”融合程度作为评价单位,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调整“五育”融合现状和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其次,从三个维度构建学校“五育”融合立体评价系统。一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一体化设计,按照学段确立评价指标;二是依据“五育”融合理念设计学校育人模式、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同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三是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评价方面让学生纵向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解放大路小学“校园币”评价体系,30中“一天一面温度”评语,90中“星级学生”评价,明德小学、68中“学科+特长”的多维立体评价,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再次,关注“三个聚焦”,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师评价体系。一是聚焦师德师风,激活教师内驱力;二是聚焦履责实绩,培养具有特色且一专多能的融合型教师;三是聚焦班级管理,对班主任融合育人能力给予评价,建立个性化、精准化、数据化的教师成长档案。
五、结语
“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构建,使长春市朝阳区区域教育呈现多层次、全面发展的新样态。如何通过“五育”并举融合课程,让孩子生命更加灵动健康,更好地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是下一步需要思考和改进的问题。一是持续加深理论认识。对“五育”融合课程理念及我国现实发展状态,部分教师还存在认知偏差,部分家长认识则更为模糊,需要多措并举加强培训。二是拓展“五育”融合视野。本区域教育如何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始终是我们面临的挑战。STEM 教育、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等新教育的冲击,促使我们继续寻求“五育”融合发展创新思路。三是促进“五育”课程本土多元化。充分利用本地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加强社会资源开发与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