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阅读共情力”的培养策略
2024-03-18张春丽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育才小学266400
张春丽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育才小学 266400)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优美的辞藻、精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其中蕴含的真情实感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展现了古诗词的魅力。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阅读共情力”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与诗词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阅读共情力”是指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中,并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所展现的文字世界,进而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共情力”,引导他们快速融入古诗词所营造的优美意境,教师应以古诗词为教学媒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一、细读诗词,标注重点
为深入体验诗人的真情实感,提炼和挖掘出古诗词的意境美,在教学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的方法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第一,仔细阅读,反复推敲。唐朝诗人贾岛仅仅因为“推”和“敲”这两字便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探访名师,反复斟酌才创作完成《题李凝幽居》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因此,在阅读古诗词过程中,学生应当积极借鉴和学习贾岛这种持之以恒、反复推敲的精神,对每一句诗、每一个字进行细致阅读,这样才能从诗词当中提炼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二,提炼关键要素,进行重点标注。每一首古诗词都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关键要素,通过这些要素能够快速提炼出诗词的核心思想,因此,学生在确定这些要素以后,应当利用习惯性的标注方法,将这些重点内容做好标记,以便于给后续阅读及学习过程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第三,串联关键要素,体会诗人情感。学生在提炼出诗词当中的关键信息之后,可以将这些信息串联到一起,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与解读,然后再结合全诗的意境来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以唐朝诗人王维创作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当提炼出每一句诗词中的关键要素,并及时做好标记。比如,第一句当中的“异乡”,第二句当中的“佳节”,第三句当中的“登高”,第四句当中的“少一人”。在确定这些关键要素之后,学生可以将这些信息串联到一起,从这些要素当中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即“异乡”说明诗人此时此刻身处他乡,“佳节”主要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登高”主要是指重阳节这一节日的风俗习惯,“少一人”则说明诗人无法与家人相聚。通过对一连串信息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发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种细读的阅读方式,学生能够快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切感受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因此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共情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生用一种习惯性的标记方法确定了全诗的核心思想,当这种思想浮出水面之后,学生的脑海当中也会闪现出诗人当时的一种真实的创作心理。当学生内心的真挚情感与诗人的真情实感相互交融之后,“共情力”也将应运而生。其次,在对古诗词进行细读时,学生的关注焦点完全集中在每一个文字上面,一旦发现能够触动敏感神经的文字,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会喷涌而出,这时学生更乐于去探索和体验诗人的创作情怀。最后,培养学生“阅读共情力”的前提是需要学生进入到深度阅读状态,而细读与标注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使学生与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形成默契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对诗词文字与诗人情感的解读将更为深刻,这对培养“共情力”将大有裨益。
二、创设情境,感受诗意
古诗词所展现的优美文字创造出的深远意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在这种阅读欲望的推动下,诗人真挚的情感也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打造一个真实的教学场景,以激发他们对古诗词这一文学艺术形式的浓厚学习兴趣。首先,在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之前,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文字叙述,通过图片或视频影像展示诗中描绘的场景。当学生欣赏这些画面时,他们的脑海中会迅速呈现出古诗词所表达的真实意境。其次,这种方法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随着画面的呈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会逐渐深入,从表面文字过渡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在分析和解读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学生更容易从画面中汲取灵感,进而与呈现的情境产生“共情效应”。
以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一)》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共情力”,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诗中描绘的场景。第一幅图片展示了村民在田地里锄草,第二幅描绘了村民夜晚在炕头搓麻绳,第三幅呈现了村里男男女女边忙着农活边操持家务,第四幅展现了稚嫩的孩童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种瓜。学生通过观察这四幅图片,可以发现每一张都描绘了农民勤劳努力的场景。在范成大的诗中,他将孩童的天真情趣巧妙地融入诗歌,为整首诗增添了独特的韵味,读后使人意犹未尽。学生欣赏这组图片时,能够从农民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诗人创作时的真实心境,即通过诗歌表达对当时农民遭受剥削和压力生活的同情怜悯。这份真情实感在四幅图片中都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来。
可见,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共情力”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无论是以图片的形式还是以视频影像的形式来创设真实情境,其展示的内容需要和古诗词的文字叙述内容密切相关。如果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画面内容与古诗词毫无关联,那么学生也无法从情境当中体会到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第二,当画面内容出现以后,学生的脑海当中会立即闪现出古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画面要素越丰富,这种意境表现得越加真实。因此,教师在选择画面素材时,应尽量将诗词当中涉及的每一个场景全部表现出来,如果遗漏某一个场景或者要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观赏体验,以至于无法准确提炼出诗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第三,创设真实情境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来进一步熟悉古诗词的内容。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诗词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一到两名学生代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利用总结性的语言对全诗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三、合作探究,挖掘情感
合作探究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团队协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共情力”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事半功倍。首先,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欣赏古诗词,对真情实感的提炼和挖掘起到关键作用。其次,在合作探究中,每位学生都能分享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小组的统一组织与带领下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与筛选,形成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学生通过这个结论更好地体验诗人当时的创作心情,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初衷。
以唐朝诗人李白创作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在阅读这篇佳作之前,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4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让各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别对每一句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以及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度剖析,并将合作探究结论分享给大家。例如,第一小组在经过热烈讨论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诗词第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送别好友孟浩然的地点——黄鹤楼。第二句对送别的时间与好友的去向进行了概括总结:送别时间为阳春三月,孟浩然的去向为扬州。第三句和第四句则是对送别场景进行细致描述。诗人将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与浩瀚无边的长江水作为创作背景,描绘出了一幅依依惜别的送别画卷。在对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之后,小组成员可以从分析结果当中挖掘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得出这一结论以后,教师可以简明扼要地对这首诗词的意境进行概括,然后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准确地提炼出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浓浓惜别之情。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文字框架和深厚文化底蕴。特别是在提炼和挖掘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时,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直击诗人的创作初衷和心境复杂性。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更多合作探究任务,并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在讨论阶段,学生应各抒己见,以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反复阅读确认合作讨论的结果。如果结论与诗词呈现的意境不符,需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重新分析诗词内容。第二,在讨论过程中,若小组成员出现意见分歧,小组长应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验证各个意见,直至得出更为一致的讨论结果。第三,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共情力”,确保学生准确提炼出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师在讨论中可担任辅导角色,及时纠正错误与问题,确保各小组准确掌握讨论方向,避免“走弯道”或“绕弯路”的发生。
四、结语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共情力”不仅是深入解读古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意境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在创新引导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同时,努力创造出一个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深刻思考、激发学习热情的古诗词阅读环境,使学生与诗人的思想情感更为深刻地发生“共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