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在新闻传播中的业务升级与发展机制研究
2024-03-18黎昭
黎 昭
(重庆市潼南区融媒体中心 重庆 402660)
伴随融媒体高速发展,用户的阅读习惯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受众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新闻信息获取方式,而是更加注重新闻内容的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1]。因此,融媒体中心新闻传播业务亟待全面升级,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文章结合当前新兴媒体技术,以及诸多典型新闻报道案例,深入探究了融媒体中心在新闻传播中的业务升级与发展机制。
一、融媒新闻传播业务全面升级趋势
(一)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可以自动生成文本、图像、音频等内容。在新闻业务中,AIGC可以用于智能创作,快速生成新闻报道和文章[2]。例如,津云一站式智能媒体融合解决方案采用了AIGC技术,为内容工作者提供了全媒体一体策划、AIGC智能创作、多元传播等全流程产品。
(二)LLM大语言模型
大语言模型(LLM)是指使用大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生成自然语言文本或理解语言文本的含义。如GPT-4、BERT、XLNet、文心一言等,均可以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在新闻业务中,大语言模型可以用于外文新闻自动翻译、新闻互动的智能问答、新闻文本的自动摘要等采写编业务,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MR虚拟现实混合技术
混合现实(MR)全称Mixed Reality,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可以创造出沉浸式更强的新闻体验场景。在新闻业务中,混合现实可以用于虚拟采访、虚拟直播、虚拟展览等特定新闻场景,异地记者可以与新闻现场主持人同屏互动,场外嘉宾也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参与现场直播,极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四)AI虚拟新闻主持人
虚拟新闻主持人可以完成7×24全程报道,实时获取新闻资讯并快速、准确地播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3]。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技日报社、工人日报社、长城新媒体集团等多家媒体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就借助虚拟主播完成了新闻报道。虚拟新闻主持人不仅能语音播报,还可以根据内容匹配动作、表情,甚至能手语播报,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二、融媒体中心在新闻传播中的业务升级方向
(一)适应新技术,打造新栏目
适应新技术,打造新栏目是融媒体中心加速新闻传播业务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不断跟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创新新闻栏目形式和内容,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率,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由于用户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不仅需要获取信息,还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4]。适应新技术,打造新栏目,才能通过业务升级满足用户对新闻报道的多元化需求。AI虚拟新闻主持人、LLM大语言模型、MR虚拟现实混合技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加速迭代演进,快速嵌入内容生产、审校与风控、传播分发等每个环节。唯有适应新技术,才能在全新的融媒体环境下打造全新的新闻栏目,扩大用户基数和流量。
(二)组织新架构,科学新布局
组织新架构、科学新布局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建立符合全媒体发展要求的体制框架和机制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融媒体中心可以参照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组织架构,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部门之间的界限,整合资源,建立一体化的扁平化内部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媒环境,提高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运营效率。同时融媒体中心应根据全媒体发展的需要,打破频道频率和客户端之间界限分明的部门划分模式,整合各类资源,科学布局,条状管理,横向联动,形成更加灵活、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从全局角度出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提高新闻采编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磨合新团队,促进新原创
融媒体中心不仅要加强内部组织结构,更要积极探索外部合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吸引并联合更多外部原创工作室,可以为内容出品和新闻产品迭代创造有利条件。很多融媒精品内容便是通过内外合作,新团队不断磨合之后,诞生了很多优质新闻作品[5]。例如,创意互动H5作品《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短视频专题《无胆英雄张伯礼》等很多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也是在这种工作室、专班模式下诞生的。从中不难发现,新媒体工作室正是在不受体制约束的前提下推出了很多高流量、高品质原创内容。那么在联合外部力量的过程中,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机制、创意交流和分享平台、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培养,以及科学高效的审核和评估机制等措施来强化新闻队伍,从而打造出能够提供更多原创优质新闻作品的高产量团队。
(四)扩展新链条,增添新价值
扩展新链条、增添新价值是融媒体中心提升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延长非新闻类产品和服务产业链、实现全链条打通与连接、对优质IP进行全环节升级等措施的实施,才能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融媒体中心应该从非新闻类产品和服务入手,延长产业链条,开发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如文化衍生品、教育培训、旅游服务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收入来源,提高盈利能力。同时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实现从内容生产到渠道分发再到市场运营的全链条打通与连接[6]。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整体竞争力。尤其需要对优质IP进行全环节升级、全价值链开发,从创意、设计、制作到推广、销售等环节,充分挖掘新闻产品IP的价值潜力,进而提高新闻品牌的传播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丰富变现手段,变“可看”为“可用”“可享”“可悦”,让受众愿意主动消费新闻产品和服务,通过互动式引导,让新闻产品的价值被放大,提高新闻全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再造。
三、融媒新闻传播业务全面升级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以技为新”传播技术随之增强
以新技术为抓手,勇于尝试各种新闻采编的新技术,包括但不限于AIGC、LLM、MR、AI等。从而利用新技术突破传统媒体平台的传播壁垒,挖掘可持续增长的新闻业务增长点,真正增强传播技术,以新技术换取新流量。在未来的发展中,融媒体中心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应用,推动新闻传播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同时,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闻传播品牌。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融媒体中心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个性化的新闻产品和服务,引领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潮流。国内诸多融媒体平台,都是在适应新技术和勇于创新的新闻前沿中收获经验并实现业务升级的典型案例。少数媒体满足于浅层次技术应用、技术外包或采取了小技术团队的流程分工,完全没有适应新技术,而且自主研发力量薄弱,无法将新型的新闻生产技术应用到内容制作当中,完全脱离了新话语体系的融媒技术传播。建议这些媒体广泛学习引入新技术后的应用经验,打造内容生产的新系统、新流程、新表达,从而“以技为新”增强传播技术。
(二)“以融扩容”内容产量随之提高
少数融媒体中心,虽然也在全面引入新技术,却并未获得流量加持,内容产量也并没有真正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从源头上植入传媒融合理念,内容生产流程再造的体系架构并不完善,从而出现了“表融里不融”的诟病。融媒体中心的业务升级,不仅要适应新技术,更要拓展新服务,以融媒体矩阵的多方媒体资源聚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北京台“北京时间”接诉即办平台、江西台“赣问”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创新,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合作”的应用模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中不难发现,融媒体扩展了政务服务业务之后,在社会层面上打通了新闻信息壁垒,从新闻服务中衍生出政务服务,新闻内容源于政务所需,故而内容产量坚守了群众所需这一底线,“增量”与“保质”可同时完成。此外,如“南太湖号”移动开放平台、“四川乡村”客户端、“人民好医生”客户端、“我的长沙”城市融媒平台、贵阳“壹刻宝”社区平台等,都是在新闻内容生产的基础上扩展了“媒体+”的服务模式,这些创新案例正是“以融扩容”的典型成果,可以不断催化融合质变,进一步放大融媒体的“一体效能”价值。进而推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相适配的内容生产机制不断发展,推动融媒体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三)“以众为媒”传播渠道随之扩展
融媒时代下,即便是掌握了最新技术的新闻媒体也不见得拥有最强的传播力量,因为传播的话语权已经从主流媒体转移到自媒体。简言之,新闻传播的驱动力取决于用户基数。用户满意,新闻作品则可瞬间经过“点赞、转发、评论”成为下一个公众舆论话题中心;用户不满,新闻作品甚至可能遭遇限流、下架,以及负面评论。所以“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媒传播理念备受推崇,“以众为媒”传播渠道自然也会随之扩展。“CGTN”发布2023山东省春季黄河大集热闹集会现场,以小见大展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播放量超673万,互动量超1.8万。广大网友并非热衷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而是心系祖国昌盛繁荣的自豪感推动新闻作品广泛传播。用户想要看到的是正能量,是打破一切阶级壁垒的、真正属于人民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正能量新闻。新华社的Facebook账号“China Xinhua Sports”发布贵州“村BA”视频,“乡村+体育”凸显中国乡村发展澎湃活力,播放量21万。《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头版头条或整版聚焦贵州“村BA”“村超”,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其新闻价值“接地气”“有人缘”备受网友关注。融媒新闻扩大传播的本源也在于此,当广大受众成为传播链条上的加速器,传播渠道必然随之扩展。建议新闻媒体广泛收集那些百姓最关心的新闻素材,借芸芸众生之口打开广泛传播的通道,让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传遍中国大地,唱响中国故事最强音。
(四)“以创为途”采编队伍随之精炼
我们的采编队伍习惯于纸上谈兵,就不会联想到一线新闻的报道战场有多么激烈。我们的记者团队,若是不能抵达新闻现场,报道内容何谈原创?只有在不断创新触达用户真心的内容制作层面,才有精兵强将可以胜任系列报道的艰巨任务,才有骨干标杆能够在突发新闻事件中胜任紧急报道任务,才有“四力”强悍的新闻队伍能够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新鲜内容。“以创为途”是精炼融媒体新闻采编队伍的必由之路。邓秀松在三峡工程175米蓄水直播现场海事卫星直播车前审定文案,大泥石流灾害期间兰锋第一时间赴灾区采访,李夫成带领编辑记者深入青海黄南、果洛、玉树等地开展全媒体走基层采访活动。他们都是用笔墨记录时代,用真情书写人民,不负光阴、不辱使命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我们精炼队伍是为了承担起为时代发声的重任,从新闻生产到融合创新,无论何时何地何岗,广大新闻工作者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把自己的新闻理想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相连。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扎根生活的深度,成就作品的温度,表达新闻价值的高度。唯有“以创为途”才是融媒体中心厉兵秣马的唯一征途,采编队伍随之精炼才能胜任更艰巨的新闻报道任务。从而打造一支占领主阵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始终牢记铁肩担道义的新闻采编队伍。通过不断壮大队伍,探索与创新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为建设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四全媒体”奋力探索和实践。
结语
总之,融媒体中心在新闻传播中的业务升级方面,应全面适应新技术、打造新栏目,组织新架构、科学新布局,磨合新团队、促进新原创,扩展新链条、增添新价值。通过不断跟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创新新闻栏目形式和内容,适应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融媒新闻传播业务全面升级后,为了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应“以技为新”勇于尝试各种新闻采编的新技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闻传播品牌;“以融扩容”通过融媒体矩阵汇聚多方资源,促进“媒体+”的新闻业务服务范围升级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众为媒”坚持“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广泛收集百姓最关心的新闻素材,让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传遍中国大地;“以创为途”不断创新触达用户真心的原创内容,打造精兵强将的采编队伍。只有这样,融媒体中心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