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2024-03-17王泽坤
【摘要】结合高中生深度学习的特征,探讨将生活化情境灵活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的四个策略,意在通过对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的合理、有效运用,更好促进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教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王泽坤(1989—),男,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生活化情境教学,是一种将生活教育思想与情境教学方法以有机的方式联系起来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生活化情境教学因其突出的优势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与青睐。因此,笔者便基于对生活化情境教学价值及特点的认识,以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对高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方法展开思考与探究。
一、关联社会新闻,以生活化问题情境引发共鸣
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低是制约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的地理学习处于浅层状态的主要原因[1]。由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展开课堂教学实践时,要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积极学习情绪与主动学习欲望为切入点,将能够有效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利用起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真实存在的生活问题自觉产生探索地理学科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在有效拉近地理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同感,为其深入探究、高效学习打好基础[2]。
例如,在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自然灾害的成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优化课堂导入,为学生提供关于近几年来我国发生过的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社会新闻,并在学生自主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你们是否亲身经历过某次自然灾害?你们认为一个人在自然灾害中幸存下来会有怎样的感受?除了资料中提到的自然灾害,还有哪些自然灾害让你们印象深刻?”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自身实际生活体验的表达欲望,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驱使学生在探讨与交流中主动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自然灾害,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有效预防自然灾害。
之后,教师可立足学生的疑问揭示本课主题,并向学生渗透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七类自然灾害的特征、成因与危害,让学生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目的,参与到地理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之中,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二、开发生活素材,以生活化演示情境加深感悟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对学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
求[3]。这就使得多数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常会以加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吸收为目的,应用地理模型、地理图表等工具展开教学活动。但由于教学工具的单一性,部分学生在观看与分析教师的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其地理学习效果与质量自然也难以得到本质性的提升。因此,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學中切实改善地理演示教学现状,身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的高中地理教师,便可将生活中常见的废弃材料等物品利用起来,为学生制作趣味性与多元性更强的地理教具,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地理模型的制作之中,创设生活化演示情境。这样做,一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与地理学习的专注度,为学生地理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二来能够让学生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得到多元智能的开发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获得丰富的地理学习体验,形成良好的废物利用、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以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应用演示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引领学生学习地壳、地幔与地核时,教师应摒弃常规化的教学工具,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各种废弃材料为学生制作更具生活气息与趣味性的地理模型。如,教师可用油漆为废弃的足球涂色,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形态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一地理模型认识到:地壳是地球表面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地幔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其上部存在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之下,由外核与内核两部分组成。又如:教师可用废弃的矿泉水瓶与泥土制作地壳,让学生进行触摸,进而了解到地壳的平均厚度大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用超轻黏土或橡皮泥制作位于地幔之上的软流层,用石子与水泥制作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受认识到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幔顶部与地壳组成岩石圈;用废弃泡沫箱与非牛顿流体制作地核的内核与外核,让学生掌握地核内核为固态、地核外核为液态,地核的厚度大于地幔与地壳的厚度。如此一来,学生便会通过仔细观察与动手触摸这一形象、真实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更有效地学习地壳、地幔与地核的相关知识,进而自主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巧妙运用不同颜色或线条表示地壳、地幔与地核的状态。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感悟为切入点,为学生布置“用其他常见生活素材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结合自制地理模型说明各圈层间的相互联系”这一地理实践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创新开发与利用各种日常用品,得到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锻炼、强化,自主建构起更有意义、条理更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
三、活用日常用语,以生活化语言情境内化知识
教学语言是高中地理教师展开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工具,也是创设生活化地理教学情境的关键抓手[4]。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遵循地理课程的特点应用生活化与形象化的教学语言,能够拉近学生日常生活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生活化语言情境之中,进而克服地理学习障碍与困难。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优化与完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与组织方式时,要重视教学语言这一教育艺术,将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或贴合学生日常口语表达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打造“唠家常”式的地理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消除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抵触、紧张情绪的同时,使其切实地把握地理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地理学习效率的自然提升与地理知识的有效内化。
例如,在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中,引领学生分析本课核心问题“我国各地民居建筑景观与当地地域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时,教师可将课程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熟悉的某一区域上,以“唠家常”的方式引领学生说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联。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为学生展示我国各式各样的特色民居建筑图像,如永定客家土楼、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皖南民居、开平碉楼、梅州客家围龙屋、皇城相府、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等,吸引学生的目光,并以引导语“同学们,你们在寒暑假时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这些地方的民居建筑与本地的民居建筑有何不同?对于这些地方的民族文化,你们知道哪些内容?可以跟大伙儿说说你们的经验与感受吗?”打开学生的“话匣子”,驱使学生主动地以聊天的方式在课堂中与师生交流自身的真实旅游经验,在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同时,以学生的热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其次,教师可从自身的实际旅游经验入手,为学生讲述自己在旅行过程中的一些趣闻。如在介绍参观永定客家土楼的经验时,教师便可将自己拍的照片或视频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聆听教师讲话的同时,通过观看照片或视频认识到:客家土楼一般有三到四层(一、二层无窗),将大门一关,便会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多数客家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被木板分割为多个房间,且有走廊相通,具有坚固性、安全性与封闭性等特点。而客家迁徙文化特征有以下两方面的体现。从客家土楼的选址来看,客家人只得在山区建造房舍;从客家土楼的建筑景观来看,客家土楼的建筑造型多是圆形或方形,保留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这样,学生能够得到视野的开阔与见识的增长,深刻地感知地域文化对各地民居建筑景观的深远影响。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效仿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结合当地地域文化或民族特色再度交流自身对旅游的见解与感悟,使其在聊天中全面地把握我国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与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及其与当地特色民居建筑之间的密切关联,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地域文化、传承家乡传统文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得到人地协调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四、强调学以致用,以生活化实践情境发展素养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展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地理课程教学中需要把握的育人方向[5]。高中地理教师在具体的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过程中,除通过创设生活化問题情境、演示情境和语言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绪、优化学生地理学习体验外,也要利用生活化情境教学与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通过为学生布置地理生活化实践作业任务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能力,使其在生活化实践情境的作用下切实摆脱课堂的束缚,得到地理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材“地球运动的意义”这一单元的内容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追本溯源,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认识中国二十四节气”这一生活化的地理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探析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来源,结合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特点绘制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位置的关系图,调查分析我国古代的人测定二十四节气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生活说明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如此一来,学生便会通过积极展开这一生活化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完成实践作业,更深刻地感知地理与现实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联,其地理实践力与学以致用的能力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与强化,对其地理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着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将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有效的方式紧密联结起来,通过创设多种生活化情境提升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知识实用价值与应用意义的基础上,学会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分析生活现象、展开创新实践,进而实现地理深度学习,得到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小花.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思考[J].高考,2022(18):76-78.
[2] 王位.高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2):93-95.
[3] 宁本冉.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J].高考,2022(12):111-113.
[4] 柯健.利用生活化情境带领学生由生活走向地理知识:“水循环”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的课堂实施应用及其反思[J].新课程导学,2021(35/36):84-85.
[5] 陈海英.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的课堂流程探析:以人教版必修1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1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