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恋爱课看情感教育
2024-03-17高维
高维
最近,天津大学把“爱与幸福”作为一门学问引入校园,引发舆论热议,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名专职教师就明确表示,这不是一门“脱单课”,也不会教太多所谓的“恋爱技巧”。换言之,它更像是“传道解惑”。
(1 月10 日《南方日报》)
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会很有趣,但其核心议题始终是严肃的。爱情,是古老而经典的母题,既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也涉及诸多“缄默知识”,日常经验告诉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它是沟通课;“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它是关系课;“有什么熬不过,大不了唱首歌”,它还是挫折课。
能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包容对方的不完美?在不确定的关系中,如何建立确定性?这些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底层逻辑总有某种共通性,以一门课的名义,激发学生们认真思考和探讨,这本身就构成了意义——很难指望一堂课就能立竿见影,但一旦从中看见真实的自己,一些微小的改变就可能发生。
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是,面对爱情,部分年轻人似乎很“分裂”。他们喜欢到处“磕CP”、向往“神仙愛情”,但在现实当中又奉行“我单身我快乐”,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种有意的疏离,有时会遭到一些不太公允的批评。事实上,他们同样在“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只是有人在自我保护,有人选择宁缺毋滥。由此不难理解,讲授恋爱课的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的金句何以“圈粉”无数:“有单身信念的人,更有可能遇到灵魂伴侣。”
好的教育,是一颗心点燃另一颗心。恋爱课之所以一座难求,甚至“窗户上都挂满了人”,其中难免存在猎奇因素,但更大程度是源于理解和尊重:没有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侧耳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既努力读懂年轻一代,也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有对比,就会发现差距。反观现实,一些“情感大V”“PUA 话术宝典”混迹市场,将男女关系物化、庸俗化,搞成套路满满的心理操纵术。高校适当开设这类课程,也是一种必要的去伪存真。由此可见,只要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高校多一些大胆探索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