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
2024-03-17金三俊王利军石佳佳刘超齐尹清强李新新张立阳于光晴党晓伟
金三俊 ,王利军 ,石佳佳 ,常 娟 ,王 平 ,刘超齐 ,尹清强 ,李新新 ,张 薇 ,张立阳 ,于光晴 ,党晓伟
(1.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德邻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河南 新乡 453599)
新农科背景下以校企为双主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共同参与高等人才的培养,面向现代化企业的各类需求和标准引入到农林类院校办学及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现代化、多维度、深层次一系列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和途径,分别由两支教学队伍(高校理论课堂培养和基地实践教学技术专家指导)和两个培养基地(高校课堂和合作企业实践基地及工厂),共同完成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需由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面向企业需求定向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就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
1 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建立的意义
1.1 面向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畜牧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国家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学识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多部委联和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应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将培养应用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作为高校转折的基本职责和使命。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畜牧养殖大省,面向省内畜牧业经济发展和技术需求,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定向培养行业急需的高学识和高素质的畜牧业应用型人才[张海峰等,2021],形成产、教、学、研为一体的高水平畜牧人才的培养。所谓的产、教、学、研为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指高等院校面向行业的重大需求,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转化及互补的协同育人平台,共同促进专业型和技术型一线畜牧业人才的培养。
1.2 校企合作形成应用型一线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专业型一线畜牧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农林类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专业应用型畜牧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习学校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校企联合所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精准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市场所需人才类型及亟需解决的技术瓶颈等问题。动物科学专业学生通过校企教学实践基地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为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运用,也能够提高学生对畜牧行业认知高度和学生爱农、为农服务的决心。
1.3 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完善育人队伍的建设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行业需求走向学校的重要枢纽。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本着“优势互补,服务社会”的原则,既实现了学生由理论转化成实践,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使得教师实时掌握市场动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市场所面临的难题。纸上谈兵终觉浅,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益于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提升,激发教师利用行业先进技术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2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将改变传统的高校育人模式,形成“以岗位促培养,以考核促成效”的育人机制,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将由两方共同设置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学生培养为畜牧业发展的带头人和乡村振兴的领跑人。
2.1 深化交叉融通,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新农科背景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能够将理论和生产实践有效结合,改变传统的校内教学模式,实现交叉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新农科的背景下,学生利用高校先进的教学平台和海量的教学素材,学习专业课程和各种知识,其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有所增加。高校的教学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整理和利用能力,为学生生产实践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为保障教学质量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面向河南省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强化人才培养,制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高校人才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特点,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畜牧行业的需求及时、批量、订单式培养紧缺型高端畜牧型人才。合作企业在学校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及各个学生的特点,定向培养专业应用型畜牧人才。
2.2 建立技术思维,强化课外环节建设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术在后续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共建的动物科学类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高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途径(王洪涛等,2008)。在动科类本科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上,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采取了校企合作、内外双修、订向培养和就业对接方式进行培养。
畜牧行业高等人才的培养,需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实践环节必不可少,校企联合培养有助于学生接触实际生产,掌握生产相关的技术,强化专业本领,了解行业一线状况,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耦合。在课外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合作企业应给予学生生活支持和专业技术指导,使得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一线的生产。
2.3 接轨实践需求,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动物科学类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校企联合研发的专业型校外实践型基地。农业类高校和校外实践基地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培养专业型高素质应用型畜牧人才。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动物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扩大学校的影响力,面向市场需求解决企业之需,提高合作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任吉君,2017)。对于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而言,加强校企联合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的载体(黄小燕,2014; 刘军山,2015)。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在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完成微生物制剂开发、生物发酵饲料研究、畜禽养殖场消毒、饲料配置、生产养殖、疫苗免疫等畜禽养殖过程,了解并掌握畜禽养殖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2.4 接轨实践需求,构建专家服务团队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构建适合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发展的专家服务团队,如生物微生物制剂研发团队、生物饲料营养配方团队、生物发酵植物提取物团队、生猪团队、肉鸡专家团队、肉牛专家团队等多个专家团队,深层次、多维度对合作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合作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及企业面临的问题。专家团队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开展科研-生产-服务-教学等相关活动,切实在“新农科”背景下校企联合协同育人,实现产教融合,促进畜牧行业的发展。此外,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型、应用型畜牧业人才,除了重视学生校内外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提升,还需建设专业型高质量的校内外导师的培养机制。
3 校企协同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1 产学研教,形成双导师培养机制
新农科背景下,产学研教相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利于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新农科背景下对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将形成“校内+校外”导师双重培养机制,更利于学生的培养及解决市场问题的需求。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和实践基地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按照市场需求形成“订单”式培养。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践基地导师可以到学校进行交流学习,高校导师也应到实践基地、畜禽养殖场等进行现场经验的学习,更好地服务畜牧养殖业,面向市场需求,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型、应用型畜牧行业人才。
3.2 协同育人、开展实践教育途径、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的依托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的。学校的老师也应与市场需求接轨,实时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前沿理论和技术,进而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的理论知识、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首先,青年老师入职以后应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参与实践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其次,青年教师可能缺乏现场教学经验,需请经验较为丰富的专家进行培训,弥补自己实践的教学不足,快速与生产实际接轨更好地服务于畜牧行业。最后,青年教师作为“新鲜血液”也具有自己的专业特长,解决畜牧行业的短板或亟需解决的问题。协同育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提升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影响力。
3.3 高校教师走出学校,服务企业合作攻关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鼓励高校老师走出学校,服务社会。教师对前沿研究和市场发展方向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培养学生对本行业和将来就业情况的认知。教师走出去,能够将课堂的理论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讲授给企业或养殖人员,提高畜牧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走出学校,走进生产一线,能够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使学生更详细地了解畜牧业等相关领域生产和养殖情况,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和求学欲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走出学校,走进养殖场或者实践教学基地,有利于教师能够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攻克企业或养殖场面临的实际生产问题。
4 结论
新农科背景下,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使用拓展了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外延。同时,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整个行业的认知程度,提升学生对整个市场的了解程度。促使高校教师“走出学校,走进市场”了解行业需求,解决行业面临的实际生产问题。同时,培养师生成为有担当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