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某猪场一非洲猪瘟防控案例
2024-03-17张振玲
夏 瑞,张振玲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非洲猪瘟病毒来势迅猛,传染模式多样化且发病初期难以察觉。如果养殖场经验不足或放松警惕,很容易产生较大经济损失,对猪场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江苏淮安某商品养猪场的规模相对较大,所处地区较为空旷,与村庄距离较远,周围环境复杂性低,远离主干道,地下水资源丰富,为非洲猪瘟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隔离作用。近几年由于防控措施得当,一直没有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但由于猪场建成时间已较长,当时防范非洲猪瘟的意识较为欠缺,在生物安全方面潜藏着一些问题,再加上该场多年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从而警惕性有所放松, 从而导致了非洲猪瘟的感染和蔓延,给猪场造成了较大损失。
本文以淮安某规模化商品猪场一批次生产全过程中非洲猪瘟的防控为例,探讨了规模化商品猪场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和发病后的消毒方案,以积累防控经验,为一些新建猪场的非洲猪瘟防控提供借鉴或参考。
1 猪场基本情况及非洲猪瘟检测和预防措施
1.1 猪场基本情况
猪场由两个主要区域组成,一个是后勤区域,一个是养殖区域。后勤区包括保安住处、厨房、监控室、冷库、配电房以及附属设施,如废水处理装置等;养殖区包括饲养员宿舍、药房、以及猪舍等。在后勤区域与养殖区域间,设有浸泡消毒室、烘干消毒室,以及人员沐浴消毒室。该猪场共有3个育肥室,每个育肥室规模为2 450头。猪场年出栏近万头(约9 800头)商品猪。
1.2 猪场非洲猪瘟检测
1.2.1 外观检查
感染了非洲猪瘟的猪症状各异。部分病猪会发高烧,同时伴有难以进食、呕吐或不能活动等症状,身体表面(如耳、鼻、腿及腹部)的皮肤会呈现出红紫色,耳、口、腹及四肢等部位会有风疹、鼻或直肠出血、腹泻、流鼻涕、出血、休克等症状。感染后2~10 d内,妊娠母猪会出现流产。
1.2.2 解剖检验
解剖后可发现死猪的淋巴结和脾脏肿大,出现皮下出血的症状,同时还显示肾积水和心腔积液,另外还表现为肠道阻塞,脾脏和淋巴结出血,腹部的脏器发黑,肾脏部位的皮质有出血点,除此之外,其淋巴结、胃、肝、肾等部位都伴随有出血症状,同时还出现肺水肿。
1.2.3 化验室检验
一般来说,实验室通过荧光定量PCR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是采用第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检测DNA的扩增情况,利用荧光信号测定来检测PCR产物。将一个样品的动态PCR扩增过程中的分子-时间关系图看作是一幅“S形曲线图”。由于生猪检测样本种类多,时间比较短,这种检测方法的方法比较简单,检测结果的速度比较快,可以用来检验批量较大的样本,该场常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检验。
1.3 预防措施
1.3.1 人员进场管理
(1)饲养人员
饲养人员进场前需要在消毒前置点停留,询问一周内的活动轨迹,人员经过地区是否有发病现象,判断携带病原体的可能性,询问需要随同人员一起入场的必需物品(如手机,药品等),其余的东西都留在安置区,跟着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一起进入消毒检测。工作人员在洗澡消毒之后,换上公司提供的消毒检测过的衣物,对其携带的物品进行消毒之后,在前置点进行第一次采样(采集口鼻、手、脸、身上衣物和本人物品等)。测试通过后,公司的工作人员会将测试的车辆进行消毒,检测后再送往养猪场,在运输过程中,不允许随便开门。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在与外界发生了联系后,需要回到前置的位置再进行一次测试。工作人员到达现场之后,先进行淋浴消毒,然后入场,换好场地中生活区域的衣服后入住消毒宿舍。次日上午,对宿舍区和工作人员进行取样和测试,测试结果符合要求之后,就可以在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淋浴消毒,然后更换生产区域的衣服,方可进入猪舍。
(2)维修工人
场外维修人员需提前一天向公司报备,提供一周生活轨迹,维修人员经过地区是否有发病现象,判断携带病原体的可能性。维修人员洗澡消毒之后,换上公司提供的已经消毒的衣服换上,随后再在公司的实验室中进行取样测试,测试的范围主要有:口鼻、手脸、衣服以及随身物品(如果有必须要带的工具,可事先跟场地进行沟通,尽可能地使用场内的工具,需要外带的物品要去消毒仓库进行消毒,在与生物安全专员进行交流之后,可以选择随工作人员入场,或者走物资通道,提前进场)。测试通过后,公司工作人员将车辆进行消毒,测试后再送往养猪场,在运输过程中,不允许随意开启车门。如果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与外界发生了联系,那么就必须回到前置点进行再次检测。进入养猪场后,必须在生活区域进行维护,如果要进入生产区,必须在生活区域进行采样,同时进行清洗和消毒,然后才能进入,而且不能进入猪舍内部(除了必须的水和电之外,猪舍内不要有任何设施)。
(3)技术人员
在进入现场之前,公司的技术人员必须遵守公司的程序,不能食用任何猪肉产品,也不能进入任何含有猪肉产品的地方(如屠宰场和菜市场)。当日,在公司进行抽样,抽样范围包括:口鼻、手、面、衣服、个人物品及车辆等。测试通过后,通过洗澡、消毒、换衣服等步骤入场,在现场进行淋浴、消毒、换衣到技术人员的宿舍进行取样,再进行二次测试通过后,才能进入生产区域。
1.3.2 车辆及物资
(1)饲料车
饲料车到场后应在距离猪场大门的50 min外第一次消毒,进入大门后再次消毒,每次消毒用冲洗机对车辆全身冲洗10 min,保持车身滴水状态后静置15 min,使车辆上基本没有消毒药液残留,防止病毒通过消毒药液流淌到场内地面上。车辆通过污道完成工作。车辆离开后,应立即组织人员用洒水车对饲料车所经道路消毒。如果场区建造时没有区分净道和污道,场内只有一条主干道,人员和外来车辆有交叉风险。计划在场内购置一台转料车,在门口打料,通过场内转料车投放饲料,杜绝饲料车频繁进场带来生物安全隐患。
(2)物资进场
物资车到场后在大门口对物资车外围消毒,消毒结束后卸货,转运到场内进行采样。检测合格后,对物品进行分类消毒。对于一些怕水物品(如粉末状物品等)要在干燥箱中进行60℃的高温杀菌;其他不怕水物品则要在浸泡池中用次氯酸溶液浸泡消毒(温度保持在15~20℃,浸泡1 h),消毒结束后场务人员要在不碰材料的前提下,对物资进行取样,检测合格方可进入。物资进场后放置在场内物资间密封保存。每天需要的药品由场内后勤送到二道消毒间,再次浸泡或者烘干消毒后饲养员拿到生产区,包装袋放置在猪舍外。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几种常备物资(如药品、保温灯、工作人员购买的生活物资等)要在中转仓中对其进行消毒,并放置7 d,经检验合格后,再由物资车送到养殖场。
1.3.3 场内环境
做好“三除三灭”工作,其中“三除”主要包括除草、除杂和除积水,“三灭”主要包括灭鼠、灭蚊蝇和灭小动物。生活区使用纱网密闭可以减少蚊虫和飞鸟排泄物对场内环境的污染,有效阻挡病毒通过粉尘传播的风险。可以通过在养猪场内放置防鸟器和捕兽夹等方式,来避免鸟类和动物影响养猪场内的环境。为了使养猪场内的环境整洁,同时方便消杀,需要定期清除养猪场内的杂草,减少场内的积水,尽可能减少飞虫在场内的活动以避免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养猪场内单一的环境可以更好地开展各类工作,保证场内的安全性,可以有效进行疫情防控,即使发生疫情,也能在最快时间内排查病原,进行有效的处理。
每周对猪场圈舍粪便管道进行定期消毒。在消毒空棚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卫生死角的消毒处理,首先要用石灰水对其进行浸泡,然后将其清理,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的喷枪,对其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之后,再用臭氧熏蒸,熏蒸完毕后要禁止人员进入,并采样送到实验室检测。猪舍内喷洒消毒,2次/d,有利于减少细菌的滋生。
2 本轮防控失败损失
该场在本次非洲猪瘟暴发前共有7 350头存栏,发病期间一共处理活猪4 299头,发病后死亡猪只549头。发病期间,为防止粉尘传播,其他猪舍静默生产(每天只饲喂饲料1次,人员不进入猪舍)导致间接死亡猪只254头。
3 分析与讨论
本次猪场暴发非洲猪瘟,损失较大,经过认真梳理发现这次防控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采取措施应对病毒传播不及时且采取措施欠妥当,促使疫情传播速度更快,从而使非洲猪瘟大面积蔓延,导致养殖场经济损失较大。
本次猪场非洲猪瘟防范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疏漏或异常。
(1)饲料车进场频繁,在饲料车离场过后没有及时做好道路消毒工作。人员在主干道通行容易把病毒带入猪舍。
(2)在周围大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没有做好场内消毒工作。悬空纱布和飞鸟粪便检测发现病毒通过粉尘传播和飞鸟粪便传播的可能性增大。在场内出现异常情况之后,没有及时做好正常未感染猪舍水帘端的部分密闭工作,没有不断用消毒水打湿猪舍地面,以降低含有病毒的粉尘进入猪舍的可能性。
(3)本次病毒潜伏性较强,且致死率极高(经常出现环境检测无异常后,在病死猪中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
4 小结
非洲猪瘟的预防与控制是当前生猪养殖业的重要工作,要特别关注与控制好猪场内部与外部的人、物出入。非洲猪瘟在国内的流行情况与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基本一致,具有极高的感染性和致命性,且在短时间内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对非洲猪瘟的特点、成因和检测方法等进行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控制。
该场是前些年建立的大型规模猪场,在生物安全方面尚有些欠缺(如缺少网格式布局,人员活动范围较广等不利于防控管理的因素)。虽然该场在前几年的生产中没有出现非洲猪瘟疫情,但猪场的相关管理人员也不应大意,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排查隐患,积极对防非硬件做好改造,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相关生产管理者也要严格按照管理规定进行实践操作。在场内出现异常情况之后要及时做好正常未感染猪舍水帘端的部分密闭工作,并不断用消毒水打湿以减少含有病毒的粉尘进入猪舍的可能性。另外,要针对猪群的状况及时调整方案,一旦出现问题要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产生更大损失。
非洲猪瘟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病毒性疾病,该疾病给猪场造成的损失较大。面对非洲猪瘟防控压力日趋增大的趋势,动物防疫部门和检疫部门应该强化市场生猪检疫,落实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生产单位需要掌握该种疾病的具体流程诊断方法。一旦确诊,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封锁,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做好疫情的紧急预防工作,防范疫情进一步传播蔓延。
5 防控建议
5.1 饲养管理
要想避免非洲猪瘟在猪群中蔓延,养殖场在初建猪舍时需要严格按照卫生防疫标准,采用护栏进行隔离。严禁在养猪场内随意走动,同时还要加强对蛇虫鼠蚁的预防,从而达到有效隔离病毒的目的。建设猪场时要通过大面积覆盖混凝土的方式避免蚊蝇堆积和虫蚁钻洞,将污水池建设在下风口位置,尽量避免人员在污水池处走动,采取半密封的形式对猪栏进行管理,预防病毒传播。通过封闭的方式来加强对猪舍的管理。
在饲料的选择方面需谨慎,对日粮加强管理,避免从饲料渠道使猪群感染非洲猪瘟,应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对猪群进行喂养,严禁用泔水喂猪的情况发生。
在平时的饲喂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猪群的巡查工作,对猪群健康度要精准把握,对精神状态不好的猪群要及时检测,增加消毒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对表现异常的猪只做好隔离密闭工作。时刻关注料量,如出现大面积减料情况要及时密闭猪舍,对其他猪舍提醒做好防护,请专业人员进场做好猪舍内栏面筛查做好,确定污染源,精准“拔牙”。
5.2 消毒剂选择
在畜禽养殖中,对畜禽养殖进行卫生消毒是保证畜禽养殖安全的重要一环。相关工作人员应准确掌握常见消毒产品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范围,从而充分发挥消毒剂的作用。猪场员工要根据该场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消毒剂,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说,氯化物之类的消毒剂的穿透性较强,在进行杀菌消毒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相对较好,但是这类消毒剂也存在一定缺陷,那就是有效性相对较短,再加上这类消毒剂能够与各种有机物之间产生反应,从而可能出现失活问题。所以这类消毒剂只适用于进行熏蒸消毒。而苯酚的杀菌效果相对较高,但是其毒性相对较大,因此常用于喷洒消毒。
另外,为了避免长期使用一类消毒剂而产生抗药性,需要经常对消毒剂的种类进行改变,从而维持各类消毒剂的有效作用。
5.3 积极预防
外来车辆进场,务必要把窗户关好且不能随便下车,也不能与场里人员有直接接触。场内工作人员不能从场外带进食用猪肉等产品,也不能把场外废物带进到该场。其他食品在带入猪场前必须要煮熟或严格进行消毒。进入猪圈前,必须穿好干净的、经浸泡消毒的工作服,才能进入工作地点。
要严格区分生产区和生活区的衣物,并分别穿用,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日常用具和衣物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特别是在相关人员所穿的工作靴,要通过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为了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不同栏舍的用品必须要严格区分。如果不同栏舍使用的器具相同,也要根据一定的次序来进行排列,每次用完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避免出现不同栏舍之间交叉感染的问题。
同时,要及时向当地的兽医站了解取样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来对猪场周边的环境状况进行判断,从而可以适当提高或降低养猪场内的消毒次数,合理使用各种消毒剂,同时还可以有效节省开支。
另外,要避免各类鸟、害虫及其他小动物在猪舍、饲料和水源附近活动。
5.4 保护易感动物
首先,在加强日常防疫与消毒工作的同时,兽医防控部门还要结合当地的具体发展状况,制定符合本地养殖场需要的防控免疫措施,及时检查生猪的养殖状况,尽可能地从源头上避免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仔猪来说,在其出生15 d后要加强疫苗预防,并在饲养期间根据其生产状况,有目的地进行饲料的调配,确保生猪能够营养均衡,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尽量避免非洲猪瘟疫情暴发。
其次,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来加强对猪场的管理。根据现代化技术来提高养猪场的机械化水平,通过更加系统化和封闭化的管理来提高养猪场的管理水平,严格禁止外人进出,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能够有效地应对疫情,在养猪场的管理中提高疫情防控水平,并进一步提升猪只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