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要点
2024-03-17李晓伟李金龙
李晓伟,杨 玉,李 胜,李金龙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3)
2018年,非洲猪瘟(ASF)疫情在我国暴发,给全国的生猪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已经成为养猪行业实践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南方与北方由于气候环境、猪场管理者思维方式以及防控细节的不同,猪场在非洲猪瘟防控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总结了笔者多年的北方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经验,旨为东北地区非洲猪瘟防控提供全面理论指导,给广大养猪人带来新的思考。
1 中国非洲猪瘟发展趋势与防控措施的时间轴
2018—2019 年非洲猪瘟疫情席卷全国,导致我国生猪数量骤减、生猪产业动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国内的猪场纷纷意识到了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性。2020年猪价高涨,我国养猪人及时总结经验,非洲猪瘟横向防控有道,精准剔除成为最常用的防控手段。与此同时,居高不下的猪价还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进入养猪业,导致短期内生猪存栏量急剧上升。2021年猪价下行,非洲猪瘟病毒发生变异,投资低迷,非洲猪瘟防控难度再次升级。2022年猪价反弹,我国生猪产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2023年非洲猪瘟病毒加速变异,高速演变,出现基因II型野毒强毒株、低致病性基因缺失变异毒株、高致病性变异毒株及自然基因缺失毒株。基因I型和II型毒株的同时出现,给生猪产业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2 非洲猪瘟疫情流行新趋势
张艳艳等研究指出,针对我国非洲猪瘟疫情放缓以及感染猪出现低死亡率的现象,研究人员从主动监测的样品中分离到1株来源于湖北某地的非洲猪瘟病毒自然变异株。经基因组测序发现,其EP402R基因(CD2v)和上游相邻的EP153R基因(8CR)出现部分缺失,共计1 252 bp,这导致病毒血吸附特性丧失。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监测及病原学研究发现,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了低致死率的ASF基因II型自然变异流行株。与最早的分离株HLJ/18相比,2020年分离株CD2v蛋白编码缺陷,失去HAD表型(non-HAD)。随后选取4株代表性病毒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其中具有HAD表型的2株病毒致病力与HLJ/18相当,表现为典型高致死性。
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面临着高致死性毒株及低致病性毒株同时存在、以Ⅱ型毒株为主的多种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同时存在的困难。弱毒株与野毒的最大区别是,弱毒株在感染早期很少有典型临床症状,这会导致猪场工作人员很难对低致病性变异毒株进行早期发现。
2023年,在我国华北地区以及东北南部的一些中小型规模化猪场,由于猪场工作人员对致死率低的毒株防控意识不强,导致猪场长期带毒生产,诱导基因Ⅰ型/Ⅱ型病毒株自然重组,该重组毒株对猪具有高度致死性和传播力。当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时,往往是先在工作人员和环境样本中检测到阳性后,才发现猪只已经感染非洲猪瘟病毒,且感染猪只的Ct值较人员、环境的Ct值更低。基于以上分析,这就要求猪场人员要对疾病发生具有超前的辨识能力,要能够及早的发现问题。
不论非洲猪瘟病毒如何变化,科学的防控策略是不变的。但随着毒株的变化,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也不能用过去的经验去指导当前的疫病防控。
2023年2 月,由于受猪价低迷的影响,饲料带毒的风险增高。而饲料成本作为养猪生产中占比最大的成本支出,许多养猪人在极力压缩饲料成本。生猪饲料中最好的蛋白质来源是动物性蛋白,为了压低饲料成本,一些不法人员就以次充好,使用蛋白质来源混杂不明的饲料原料进行售卖,从而导饲料带毒的现象发生。
3 后非洲猪瘟时代猪病防控对策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常态化已成定局,要做好以下4个维度的工作,才能够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首先,要做好猪场内部净化工作,增强猪只自身免疫力。第二,要防控繁殖障碍性疾病,保证猪群的繁殖成绩稳中有进。第三,要防控新生仔猪腹泻性疾病。最后,在不降低猪只福利、不影响猪只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实现降本增效,开发新的高效养猪生产技术。
众所周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要做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三个环节。非洲猪瘟病毒传染源包括感染的软蜱、感染的猪(家猪、野猪)、污染的饲料(泔水、猪肉制品)、污染的设施工具,包括车辆、人员装备(衣服、靴子)、注射器械等;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途径包括人流、车流、物流、猪流、活物以及其他因素,如带毒的粉尘颗粒物,携带病毒的鸟、鼠等动物;保护易感动物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制订和执行定期的预防免疫接种计划、增强猪只自身的抵抗力,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定期对场内进行杀虫、灭鼠、清蚊等工作。
消毒工作是非洲猪瘟疫情常态化大环境下的重中之重。北方猪场与南方猪场最显著的环境差异就是温度差异,尤其是秋冬季节,北方的低温给猪场消毒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低温会使得部分消毒药剂失去作用。因此,养殖人员要具备基本的消毒常识,不能盲目的消毒,比如有的猪场为了追求消毒效果先使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再使用过硫酸氢钾溶液进行二次消毒,导致酸碱中和,极大地降低了消毒的效果。
如果猪场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异常猪只,则需要对其进行口腔拭子、直肠拭子和血液样本的检测。对于正常猪只,需要采集血清样本,并进行抗体水平监测。
4 东北地区非洲猪瘟防控总结
4.1 非洲猪瘟防控方针
要做到遇繁至简,恰到好处,笔者总结了切断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的二十七字战略方针,即人不碰猪,猪不碰猪,物不碰猪,碰猪必消毒,碰猪不交叉,交叉必发病。
4.2 “12345”防非洲猪瘟模式
构建生物安全网,制定精准清除方案。要做到一级消毒:采用科学正确的消毒方式。二级中转:建立活猪、物资、相关工具中转中心。三级不碰:改进生产操作流程。四级风险监测:定期科学采样、实施精准监测、准确风险评估。五级精准清除:猪场内部以精准清除为核心。
4.3 双向生物安全策略
养殖人员要保持警惕,做好随时应对突发非洲猪瘟疫情的准备,做好风险预案。时刻金兵,不得掉以轻心。
4.4 根据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源不同,防控措施分类
4.4.1 高载量攻击
高载量攻击包括饲料、空气源等,此类感染源的特点是让全体猪群受攻击,易崩群;一次性高载量感染容易导致猪群整体发病。面对高载量攻击感染源,要决策果断,行动迅速,清群有效,洗后无毒,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
4.4.2 低载量攻击
低载量攻击主要是以人、车、物、猪为感染源,其特点是单点或小群发病;需要外力驱动促使感染;群体爆发需要一定周期性。面对低载量攻击感染源,要采取迅速的拔牙处理,避免扩大发病范围。对于此类情况,在猪只饲料中添加一些抗病微营养素,提高猪群防御能力和感染阈值显得尤为重要,能够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
4.5 提高猪只机体防御与抗应激的能力
通过改变猪只机体内部的微环境,让病毒在进入猪只机体后,不容易繁殖,以此降低发病率,也不失为一种防控方式。经过笔者团队的研究,碱性矿物质离子复合物(AMC)饮用水(pH:13)能够有效提高猪只机体的抗病毒、抗应激能力。
5 东北地区非洲猪瘟防控启示
东北地区存在生猪存栏较少,东北地区养猪人养猪技术薄弱的问题,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病毒及其危害的认识。同时东北地区生猪产业起点较低,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消毒难,导致生产的成本高,但东北地区是外向输出生猪的重要产区及我国粮食主产区,这使得东北地区的生猪产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做好东北地区的非洲猪瘟防控,猪场工作人员需建立双向生物安全理念;通过在饲料中添加抗病微营养素的方式,提高猪只感染阈值;完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隔绝病毒,建立超早期防范预警系统,同时,猪群养殖要适度规模。认真实施上述相关事宜,黑吉地区养猪产业发展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