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效能提升视角下近郊陂塘保护性利用策略研究*
——以重庆黛湖沿线陂塘水系为例
2024-03-16应文郭帅辰焦白路YINGWenGUOShuaichenJIAOBailu
应文 郭帅辰 焦白路 YING Wen GUO Shuaichen JIAO Bailu
陂塘水系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由于对其服务价值认识不足,近郊大量陂塘水体遭到破坏,严重危及水文生态系统安全。为破解难题,寻求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模式,以重庆黛湖沿线陂塘水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削减原因,从生态、游赏、经济等角度进行价值再判断,据此提出基于服务效能提升的分工合作、生态修复及功能修补策略。
生态修复;景观规划;近郊陂塘水系;服务能效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对陂塘综合服务价值认识不足,其保护往往让位于经济建设,导致陂塘水体破坏严重:水体面积被大幅侵占,水文连通性遭到破坏,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上述破坏极大程度影响了重庆水生态安全,还导致极具地域特色的山地陂塘景观大幅消减。以重庆大都市区为例,2009—2015年陂塘水体面积减少1495.88hm2,其中又以近郊陂塘削减最为显著。寻求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模式与保护利用方式迫在眉睫。基于此,研究以重庆黛湖沿线陂塘水系为例,立足当代社会经济背景,挖掘其潜在价值,基于综合服务效能提升提出近郊陂塘保护利用策略。
1 研究背景
1.1 概念界定
在国际上,陂塘即水塘,指面积在1~20000m2且一年之中至少存在4个月,包括自然、半自然和具有人工特征的水体[1]。我国将陂塘定义为人工截蓄自然径流而形成的小型水体,具有半人工、半自然属性[2]。虽然表述略有不同,但核心内涵基本一致:一年部分时间存在的半人工、半自然小型水体。
近郊陂塘指位于近郊区域且承载更多城中迁移服务功能的“人工-自然”双重属性小型水体。近郊区域因与市区功能、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具有功能复合、类型交错、利益集团复杂等特征[3],因此其内陂塘具有较高服务价值。
1.2 研究进展
目前,国际上对陂塘水文环境科学及其生态资源研究较多,总体偏重于工程实践,主要包括陂塘水文特征、流量动态、污染成因与周边生境多样性。我国对陂塘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应用较少,主要集中于农田水利、历史文化和景观生态等方面。
1)农田水利 包括探究陂塘水资源调蓄功能与污染净化机制等[4]。
2)历史文化 王向荣等[5]对各历史时期陂塘特点及古代陂塘水城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了陂塘系统及其空间内涵。
3)景观生态 强调陂塘生态调蓄价值[6]。
综上所述,我国陂塘社会经济价值研究与相关工程实践稍显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结构变革,陂塘价值逐渐拓展,利用方式亟待转变。一方面,陂塘的社会服务价值与经济价值尚未被系统研究,其保护性利用策略亟待挖掘;另一方面,陂塘分布广,区位条件复杂,需按区位特征进行针对性研究。
2 现实困境及其成因
黛湖沿线陂塘水系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总面积11.14hm2,汇水沿线有黛湖、翠月湖、龙湖等8处陂塘水体,因直接汇入嘉陵江,故具有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现状地形地貌复杂,高差超200m,坡度较大(见图1)。随着休闲旅游业兴起,黛湖周边先后建设多家旅游休闲场所,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甚至危害嘉陵江的生态安全,基于此黛湖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1 黛湖陂塘水系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黛湖沿线部分湖体被违法侵占,违规截水引水现象严重,导致库容缩减,水体流动性差,水质恶化。加上盲目进行旅游开发,对周边景观资源利用不足,旅游服务功能亟待完善(见图2)。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探究黛湖陂塘水系现实困境,挖掘其破坏成因。
2 黛湖陂塘水系现实困境(图片来源:缙云山黛湖区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组)
2.1 现实困境
2.1.1 水体侵占严重
黛湖陂塘水系受旅游开发影响,被农家乐违法侵占,导致水体面积急剧削减,蒸发渗漏量加大,库容量缩减。容量降低诱发补水量减少,水文连通性与流动性减弱,水体自净能力降低。
2.1.2 水质环境破坏
周边居民违规截水引水现象导致陂塘水质恶化,水文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湖岸、湖湾、山坡人工化现象严重,植物覆盖率低,难以满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需求,危害嘉陵江生态安全。
2.1.3 资源粗犷利用
黛湖沿线陂塘资源粗犷式利用导致亲水休闲空间匮乏,周边景观环境破坏严重,野趣自然丧失。水系周边资源割裂,旅游服务功能较弱。盲目旅游开发造成生态搬迁量巨大,陂塘保护利用难以落地。
2.2 成因分析
2.2.1 价值认识不足
对于黛湖沿线陂塘水系社会服务价值与经济价值认识不足是致其荒废的重要原因之一。陂塘社会服务价值包括观景体验、康养健身、短途旅游、文化宣传等方面。对于陂塘的经济价值认识仅停留在土地价值层面。大量陂塘湿地作为土地财政被出售转让,导致这一特色资源破坏严重。
2.2.2 近郊资源割裂
黛湖沿线陂塘水系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周边景点多达十几处,其中包括极具影响力的嘉陵江小三峡景区、重庆市北温泉,此外佛教道教宗教文化资源也是其主要特色之一。然而黛湖陂塘水系与周边景观资源、文化资源联系不足,功能割裂严重,亟需价值再判断后调整其功能类型,以实现与近郊旅游资源联动发展。
2.2.3 经济阻力较大
近郊区位是一把双刃剑,保护利用资源与阻力共存。黛湖沿线陂塘水系受经济建设与人地矛盾双重影响。一方面,区位优势为其周边带来旺盛的建设需求,保护难度大;另一方面,为避免陂塘周边原住居民生活品质降级,保护利用的经济收益压力大。另外,水系周边原有农家乐等产业安置与招商引资也是保护利用面临的经济阻力之一。
3 价值再判断
参考黛湖沿线陂塘水系困境及其成因,从生态、游赏、经济3个方面进行价值再判断。
3.1 生态价值
黛湖沿线陂塘水系传统生态价值局限于农业灌溉和蓄水防洪方面,导致其水体保护利用方式单一,水文生境破坏严重。
结合黛湖优良生态基底,其生态价值拓展包括提升水系自净能力、维育动植物多样性、改善周边微气候等。借助汇水沟谷、坪塘、湖湾水文联系,提升陂塘水文连通性,增加水体交换率,从而提升其自净化能力,促进黛湖生态系统物质交换效率,改善水体微气候。另外,由于黛湖沿线陂塘水系聚合度较高,单一水体生态价值有限,连点成片的水系生态价值巨大,故以体系性视角看待陂塘水系更能发挥其生态价值。
3.2 游赏价值
传统陂塘水系的游赏价值因受到建设技术限制和交通可达性限制而挖掘利用不足,现代近郊陂塘水系游赏价值凸显。
黛湖沿线陂塘水系游赏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结合邵龙观、缙云寺以及峡口的金刚碑古镇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历史科普、文化展览等活动,增强地域文化影响力。结合知春亭、珍稀植物园等景观资源建设慢行步道体系,打造城郊休闲服务综合体,提升居民生活生产品质。受黛湖系统汇水影响,以区域而非单一坑塘水体视角来组织近郊生态旅游,其承载力更高,更能发挥黛湖沿线陂塘游赏价值优势。
3.3 经济价值
传统陂塘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水产养殖、畜牧与农业上,未充分整合利用水体周边资源。
黛湖沿线陂塘水系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果园种植、渔业养殖及生态旅游商业服务方面。利用鱼菜共生等新型养殖模式,将传统“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结合农业经济作物,发展生态农家乐、民宿体验等低影响旅游产业类型,实现“农业-服务业”互补,最终反哺生态环境。此外,以产业集群化为视角,联动各陂塘水系周边产业,可最大程度整合黛湖沿线陂塘周边资源优势,系统性发挥其周边产业经济价值。
4 保护性利用策略
鉴于黛湖沿线陂塘水系价值已大幅拓展与更替,且各水体价值侧重不同,对其保护利用方式也亟需进行相应转变。立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基于陂塘价值再判断,通过探究黛湖水系分工合作、生态修复以及功能修补策略,提出适用于现代社会背景的黛湖保护利用模式。
4.1 基于分工合作的综合整治策略
4.1.1 分类分级
黛湖沿线陂塘水系价值高、周边功能类型复杂,空间管制类型也不尽相同。本文结合生态、游赏、经济3种复合价值,总结3种黛湖陂塘水系侧重类型:生态保育型、游赏服务型、产业培育型,并根据相关上位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等级,制定黛湖陂塘水系分类分级策略(见图3)。由于黛湖陂塘水系价值具有复合性,其类型各有侧重,并非单一利用。
3 黛湖陂塘水系分类分级(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黛湖汇水沿线高程跨度较大,功能类型构成复杂,由于黛湖素有我国“淡水藻类基因库”之称,动植物资源丰富,故其生态敏感性极高。翠月湖、龙湖位于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特色景观与人文遗迹资源较丰富。其余5处陂塘水系紧邻北碚区澄江镇村庄居民点。鉴于此,黛湖沿线陂塘水系中黛湖属于生态保育型陂塘,翠月湖、龙湖属于游赏服务型陂塘,其余5处属于产业培育型陂塘。
根据《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年)》,水系最上游的黛湖位于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实验区,生态敏感性高,为一级保护区。翠月湖、龙湖位于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内,为二级保护区。其余5处陂塘水体位于北泉村,临近村庄建设用地,属于三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实验区应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提供珍稀物种栖息地。二级保护区以游赏服务为目的,可开展历史科普、文化展览等活动,提升生态旅游景观品质。三级保护区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可开发生产性经济产业。
4.1.2 分工合作
1)分工保护利用 黛湖作为生态保育型陂塘,必须维持其生态涵养核心功能,加强水文连通与植被生境保护。一方面,修复与重塑陂塘水底地形,增强黛湖与西侧小型水体水文连通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水底微生物环境改善、植物种植等措施,营造陂塘水生生境空间与植被生境空间。翠月湖、龙湖等游赏服务型陂塘利用其景观价值、区位优势与交通便捷性,进行景观品质提升与社会服务功能修补。结合当地优势植物物种,分季节优化陂塘周边植物配比,提升景观层次。完善及修补周边休闲服务功能,打造水岸慢行栈道、亲水休憩平台及康体养生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5处产业培育型陂塘在保护性利用基础上适度考虑产业转型与发展。整合陂塘周边蔬菜、水稻、桃李等农业资源,以及农家乐、民宿等产业资源,构建农旅生态产业链,以此形成经济驱动力,反哺陂塘生态环境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2)合作保护利用 黛湖景观资源丰富,应在生态保育前提下,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及休闲游憩场所。翠月湖、龙湖可结合绍龙观、重庆市珍稀植物园等景观资源,串联陂塘景观视廊,构建滨水慢行步道体系,为市民与游客提供山林亲水休憩场所。下游另5处陂塘应结合周边居民点,培育适宜产业,加强景区联系与居民调控。一方面进行景观优化与产业升级或转型,打造巴山夜雨民宿集群,发展陂塘生态休闲经济;另一方面实施激励政策,引导居民迁至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地区,以保障其生活(见图4)。
4 黛湖陂塘水系分工合作(图片来源:缙云山黛湖区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组)
4.1.3 社会调控
以生态保育为前提,对外迁农户进行适宜的安置与就业引导,是陂塘保护性政策实施保障。结合居民自身意愿与地方条件,将外迁居民安置于生态承载力较好且配套设施完善的集中建设用地。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引导居民参与地方就业,发挥经验优势,更好地展示黛湖生态旅游服务形象与地方特色。
4.2 基于自然做功的生态修复策略
4.2.1 水资源调控
对水系沿线建筑进行梳理,拆除违建农家乐,杜绝违规排污现象。恢复与扩大湖体规模,确保水资源补给量,让原本处于封闭状态的湿地水系实现必要的水体交换,扩大水环境容量,提升水体稀释能力,逐步改善严重恶化的水质。
4.2.2 湿地水文恢复
对拆违建筑基地进行生态复建,通过微地形营造基本骨架,完善湿地水文系统。在汇水沟口建设山坪塘,湖湾区建设梯级小微湿地与湖湾浅水沼泽,重塑湿地岸带与湖底地形。通过建设有利于水体流动的地形来恢复和提升黛湖水文连通性,促进水体中物质迁移转换速率,提升水体自净能力(见图5)。
5 黛湖沿线陂塘水系生态系统修复(图片来源:缙云山黛湖区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组)
4.2.3 生物多样性恢复
根据基地原生动植物生活习性,恢复重建其生活所需的生态环境。通过地形微塑、水系连通、植物种植、构筑物设置等措施,营造池塘生境、湖底生境、浅水沼泽生境、湖滨生境,提供适宜的水体条件和生长演替空间。
4.3 基于功能修补的保护性利用策略
4.3.1 提升景观环境品质
结合基地自然特征进行微地形塑造、山林季相强化及景观层次提升,打造黛湖十景,呈现全季相美景。梳理杂乱无章的林下灌丛及入侵植物,将原本闭塞的湖光山色向景区主干路敞开,提升景区景观品质。
4.3.2 配置休闲游憩场所
通过游步道体系建设、亲水休闲游憩场地建设、生态展示与科普教育设施建设、导览系统建设,为游客与市民提供驻足体验场所,增加景区容时量,修补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景区生态服务效能。
4.3.3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在拆违修复区设置生态公厕、生态科普展示馆及生态停车场。通过生态技术运用,开敞渗透的建筑空间设计,视觉隐蔽性强的建筑材料选择,使配套建筑既提高景区服务品质,又隐匿于自然山林,减少对原生环境的干扰(见图6,7)。
6 黛湖沿线陂塘水系服务功能修补(图片来源:缙云山黛湖区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组)6a黛湖沿线水系总平面6b黛湖规划总平面
7 黛湖整治前后对比(图片来源:缙云山黛湖区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组)
5 结语
本文从服务效能提升视角出发,结合黛湖沿线陂塘水系困境及成因,从生态、游赏、经济3个方面进行价值再判断,并提出分工合作、生态修复与功能修补策略,最终形成以生态修复为基础、功能修补为提升、经济培育为反哺的黛湖沿线陂塘水系综合保护利用模式。
黛湖核心区目前已实施完成,综合服务效能提升显著。通过生态修复,黛湖水面规模扩大约10%,水体自净能力增强,生态服务效能大幅提升。通过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缙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品质,使其成为市民与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为陂塘沿线水系生态保护利用提供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