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主题的小学美术教材重构
2024-03-15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方丽丹
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方丽丹
儿童画表现的是儿童对外界的知觉,他们不以理性的思考为主要方向,更多的是在审美及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情感和想象的参与,来表现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体验。他们以绘画、泥塑、手工、照片等形式传递所见、所思、所感,作品中迎面而来的是多彩的童年、各式的思考、丰富的情感体验。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强调美术学科性,对利用美术学科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视不够;二是对材料与形式过分“迷恋”,使得美术教学与学生作品缺乏童趣气息、生命活力;三是当下美术新媒材的研发层出不穷,教师尝试教儿童如何获得特殊效果,形式繁杂而意义迷茫。
一、路径勾画:从“唤醒”到“兴发”
(一)概念解读——基于教材的三类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这里的“自我认知”,就是学生对自己整个生活经验的了解和对自己在经验中的体会与反应。学生能够观察和表现自己的生活环境体验,说明就是在很好地学习和成长。
(二)践行策略——三个进阶唤醒学生自我认知
1.课程的优化与整合
以学生自我意识的彰显为主线,低年级的美术学习从关注旁人的外部形态性主题入手,高年级则从学生自我的情感体验、环境认可性主题入手,将现有课程内容重新优化整合,完成个体的体验、思考、价值探寻等,这对美术教育人文性与学科性的完美融合具有现实意义。
2.具体方法策略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中有常用的三种教学策略:
(1)角色置换
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喜欢小动物,是因为他们喜欢将其进行角色的替换,从而形成自我对故事及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教师利用低年级学生这一年龄特点进行相关策略的介入,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中融入《老鼠的一家》《猫鼠一家》等故事。
(2)关联想象
小学中年级学生走出了绝对自我的阶段,会考虑自我与外界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达成自我与外界的客观定位与完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敲大鼓》《我眼里的世界》等故事。
(3)造型语言变换
高年级学生能理性地对外界事物做出相对准确的描述和表达。比如,学生看到马蒂斯的剪纸作品,不会单一地关注“这是谁”的问题,而会理性地从线条、色彩、空间等学科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解构。围绕一个和“自我”相关的对象或者经验,教师可按照图1 来展开自己的思考。
图1
(三)创设框架——“树杈式”课程汲取各类教材精华
笔者的研究基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的知识结构图来展开,对比江苏美术出版社和湖南美术出版社的两套美术教材进行渗透和补充。(见表1)
表1 基于生命主题的小学美术教材重构框架
二、整合课程:从“碎片”到“整体”
(一)生命体验的萌芽——自我认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对这一宏大的哲学命题,学生已有了懵懂的思考。教师可以结合“我的色彩表情”“哦,能干的手!”“猫鼠一家亲”的学习,让学生认知自我的种子逐渐萌芽与壮大。
1.情绪探秘——“我的色彩表情”
如果用色彩去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那呈现出来的自画像便丰富多彩了:有表现在医院打针的时候的恐惧,有家里爸爸妈妈吵架时候的无助,有爷爷去世的伤心,有上课被老师批评的失落……
2.身体探秘——“哦,能干的手!”
笔者带领学生用沾上白色水粉颜料的手作画,有的学生画的是开心跳舞的自己,有的学生画的是跟好朋友打招呼的自己……以身体认知美术,打开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3.角色互换——“猫鼠一家亲”
学生总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身边的事物:大树是会讲话的;小鸟会啄人是因为它生气了;太阳和月亮是轮流上班和下班的……那么,当学生面对猫和老鼠的故事时,会如何去表现呢?
在叙述和想象性质的美术创作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自己的“故事”说好,之后再来解决造型的问题,以支撑自己的“故事”。
(二)生命体验的形成——环境认知
经过生命觉醒板块萌芽性学习后,学生进入了生命意识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关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感知环境——“校园写生”系列
教师面对真实环境的教学主题,参照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素养能力思考、研究并纳入新的教学资源,重新构成单元式的教学设计,使教材变得“厚实”,使学生的体验与感知更深入,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到位。李力加教授提出,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其核心理念是当儿童面对一个教学主题时,能够迁移问题从而展开自己的思考与表达。经过实践,在小学高年级落实这样的教学编排与设计,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才是“活”的学习。
2.虚拟自我中心——“这是我的球队”
一个男孩在合适的位置上画出了他球队的每一个队员,之后又问笔者:“老师,教练两个字怎么写?”然后,他又在每个队员的运动服上写上各自的号码。类似叙述性的绘画作业,也是小学中高年级男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往往会根据学习内容来调整作品,表现在画面上的就是形式感的单一和内容的丰富。
3.从“他人”到“自我”的临摹
要想突破概念化的自我表现,除了要让学生有所体验之外,还要有学科性知识的习得,而高年级学生能理性地看待外界事物,并做出相对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在“我们一起洗刷刷”这节课上,在情境的回忆和动态的演示等环节之后,学生做作业之前,笔者增加了马蒂斯的一组人物画作品的欣赏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曲线的走向。之后的学生作业便没有了常态下会出现的呆板和肢体动作理解的不到位等问题。
(三)生命体验的彰显——认知情感
到了高年级,学生能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游走”,通过自我角度理性地对外界事物做出相对准确的描述和表达。这也说明了学生能更自我地彰显自己的情感世界。结合具体的“对亲情的映照”“用‘力’生活的人”等策略课程的学习,达成学生自我意识的彰显。
1.情感的流露——对亲情的映照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人有着很敏感的观察能力。爱美妈妈敷黄瓜面膜时的滑稽模样;当警察的爸爸上班时候的威风装备;当教师的妈妈的书香气息;等等,在他们的心中都有真实而具体的映照。只是没有经过适当的引导和谈话,没有适合的主题,他们很难得到一个恰当的表达机会。
2.生命的态度——用“力”生活的人
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需要教师在具体的学习主题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引导。为此,笔者设计了“用‘力’生活的人”“我给大楼洗澡”“街头乐手”等一系列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具体的感知与表现中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三、观点沉淀:从“理解”到“意义”
(一)从教育的层面来看,生命觉醒的目标定位在“人文精神”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受学校、社会、家庭、父母、教师等因素影响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材的作用,通过“自我的认知”努力发掘其蕴涵的人文资源,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以艺术的形式,感知与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认识人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二)从教学的层面来看,生命觉醒的目标定位在“关注主体”
教学服务于学生,只有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价值。反之,学生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教学的特色增长,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从学科的层面来看,生命觉醒的目标定位在“人物造型”
自己的身体五官、生活中知觉体验、情绪的喜怒哀乐、身边的人事万物等,在教师的引导观察和情感的唤起下,都可以作为表现的主题。“手的装饰”“自画像”“画爸爸”“画妈妈”“画画自己的老师”等,一个身体感官的美术主题自我认知研习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可以发掘出很多的美术课程。基于学生个体意识的唤醒和个体经验基础上的课外的补充,同时实现的是教材的优化整合和学科的特色建设。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关注生命主题的目的不只是获得人文的知识,融化在生命体验中的人文精神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