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安全控制的油田HSE管理提升

2024-03-15李琦魏可可

化工管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承包商管线油田

李琦,魏可可

(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天津 300456)

0 引言

油田开发项目中面临的HSE(健康、安全和环境)风险是多方面的,相应HSE的管理水平也是项目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油田开发项目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爆炸和火灾风险、工作场所安全、人员健康和安全、环境污染风险、供应链风险、气候和天气风险、爆炸和火灾风险等[1]。

为减轻这些风险,油气田开发项目需要制定详细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计划,培训员工,实施严格的监测和控制措施,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并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以确保项目在HSE方面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1 油田开发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开采和处理过程中可能涉及可燃气体,因此存在爆炸和火灾风险。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设备故障或泄漏可能导致火灾,对人员和设施造成伤害;油气田项目通常涉及复杂的设备和高风险活动,如钻井和生产操作等,因此需要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长期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和有毒气体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油气开发可能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对生态系统和周边社区产生负面影响;泄漏、溢出或设备失效可能导致环境事故;油气田项目依赖于各种供应商和承包商,供应链中的问题可能影响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供应商的合规性和质量问题可能引发风险;气候和天气条件可能对项目产生重大影响,如飓风、洪水、极端气温等[2]。

另外,油田开发过程中在钻完井作业过程也会面临高风险作业,尤其是在钻开油气层、含硫化氢井段时,面临着较高的火灾、爆炸和硫化氢中毒风险。在钻完井作业过程中,因吊装作业频繁,面临着较高的机械伤害、高空坠物、高空坠落等风险,此外还面临着物体打击、噪声伤害、化学腐蚀等人员伤害风险。

油气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火灾爆炸和环境污染等风险,一旦油气生产设施呈现高负荷运行状态,在油气生产和设备维修过程中,会面临着较高的火灾、爆炸、硫化氢中毒等人员伤害风险。在油田开发项目的HSE管理中,这些工艺和设施都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和风险,包括有害气体生成、原油凝固、罐体堵塞等。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和操作规程,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些风险,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过程安全控制

过程安全控制应用到油田HSE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油田操作涉及复杂的工程和危险性很高的环境。以下是将过程安全控制融入油田HSE管理的关键步骤[3]:

识别和评估风险。进行全面的危险识别,包括标识可能的过程安全风险,这可能涉及开展危险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审查。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评估其潜在影响。

制定过程安全控制措施。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开发和实施适当的过程安全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操作程序、紧急响应计划等,确保油田设施和设备符合国际和地方安全标准,以防止事故和泄漏的发生。

培训和教育。培训员工和承包商,使其了解过程安全要求、危险识别和操作规程,提供紧急响应培训,以确保工作人员在危急情况下知道如何行动。

持续监控和改进。使用监测系统和性能指标来持续跟踪过程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和程序的有效性。定期进行安全审查和演练,以识别潜在问题并进行改进。

紧急响应计划。开发和实施紧急响应计划,以应对事故、泄漏或其他突发情况,确保及时采取措施来减轻风险和最小化影响。

将过程安全控制融入油田HSE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对确保员工安全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这需要综合性的计划、培训和不断努力,以确保油田操作在高风险环境中能够安全运行。

3 案例分析

以某油田在运营阶段应对有限空间作业的HSE管理为例,该油田整体作业设备在运时间较长,密闭设备种类较多,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油油品杂质、含硫物质以及其他有害物质随时间逐步吸附与堆积在设备侧壁、底等部位,造成设备内部杂质堆积多、含硫物质提升,逐步对设备内部侧壁、滤网以及其他附属设备造成腐蚀,造成设备内部泵体及其他设施无法正常运转。同时,设备内部相关滤料表面由于含油物质逐步吸附,造成滤料处理效率降低,无法更好地保障现场生产需求。为更好地对生产设备内部进行检查,厂区内部按照工作计划逐步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并且以过程安全控制为实施路径,对涉及的有限空间作业进行深入分析,掌握设备设施腐蚀状况,提升设备内部滤料使用效率,保障设备使用性能。同时,及时清理内部管壁及罐底污油杂质,分析与掌控设备腐蚀状况,做好设备内部与附属设施腐蚀检测,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保障现场安全生产[4]。

3.1 高风险作业过程管控措施

高风险作业过程管控的原则是,加大风险综合管理的力度,优化完善风险排查管控机制,推动风险治理向纵深发展,以风险闭环管理为导向,加大风险数据分析,落实根源性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发现一项整改一类,避免重复性风险出现。根据设备的特点,针对罐体式过滤器,设备自身具备反冲洗油污功能,隔离前应对系统进行多次反冲洗,尽量减少内部所含污油成分,待冲洗足够,内部含油成分无明显变化时,停止冲洗作业,使用消防水、氮气进行置换。对地下池式设备,因无反冲洗程序,在关闭系统流程后,应在罐体外部使用高压水枪等对池子内部进行冲洗,然后使用隔膜泵将内部污油、污泥等抽出到外部化学药剂桶中,并做好防污染、防火等措施。

优化高风险作业前瞻性管理和预判性介入,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和关键节点管控,进一步完善现场高风险作业报备长效机制和联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强联合与交叉作业风险管控。做好作业前的培训工作,积极推动培训工作制度化建设,包括培训前的调查分析、培训过程控制、培训后的效果跟踪,明确管理界面与职责,监督高风险作业管控到位,根据实际施工环境,确认详细的作业计划和步骤。如果缺乏罐体内部结构的足够信息,可以采取分步作业的方式,以拆除人孔作为分隔点。一旦完成人孔拆除,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罐体内部结构,然后制定更详细的内部作业计划,以确保充分的安全分析。所有工具和设备必须符合防爆要求,以避免产生火花。应提前对准备使用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性能测试,以防在使用过程中突然损坏,从而造成人员伤害和维修延误。在确认作业计划后,由负责人对现场作业步骤环节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如果在作业前对罐内结构不清楚,可以重新进行风险分析,确保风险点充分考虑。

3.2 设备完整性管理提升

完成对设备的过程完整性管理,根据设备的具体的作业环境,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并指派专人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查和校准等工作,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以油田内管道的HSE管理为例,涉及的主要是腐蚀风险,通过对管线服役年限、材质、流体特性、穿越地区地理特征和安全因素的整体分析,提出有效管线完整性管理手段。另外,邀请第三方开展了米桑油田管线安全评价,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提升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油气管线数据库,完成了油田管线数据库录入和管线标识工作,持续做好管线工作状态的持续跟踪,同时梳理历年管线泄漏和维修记录。提升过程HSE管理能力,建立管线抢维修风险识别和控制程序,并在抢维修作业前进行风险识别和宣贯,加强管线维护人员日常巡检和风险识别能力的培训。另外,前移管线的完整性管理,在管线路由、选材、铺设施工过程质量管控等方面,提前介入管线完整性的管理,有效推进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性管理,进一步加强管线完整性防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管线本体及连接头的物理防腐涂层保护,严格落实标识管理;在运营过程中,对现有管线阴保装置进行定期预防性维修,有计划地对集输管线加注缓蚀剂,对管线实现有效保护。

3.3 高风险作业应急管理措施

作业部门应根据高风险作业的特点,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明确救援工作的分工和职责、现场处理程序等。并邀请作业管理部门、地方管理部门和医疗急救单位一起进行联合应急演练,以增强应急意识。

首先树立“大应急”理念,进一步厂区内一体化应急响应能力。另外,关注应急响应梯次建设,形成逐级响应、全面覆盖的应急响应体系,全面梳理应急管理薄弱环节,完善应急处置方案,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理方案,提高预案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不断提高人员面对各类突发情况的应急反应意识和能力,强化应急培训与实操演练,加强应急响应多方协同。定期开展应急资源梳理,储备足够数量的应急救援设施和专用标识,并定期组织检查和维护,以备应急使用。快速响应资源配备和日常维护,及时补充和完善应急资源,确保应急装备运输和转移环节顺畅,应急物资应包括通信设备、办公设备、应急救援、警戒标识等设备。

3.4 基于过程安全的全方位HSE管理提升

以过程安全为导向,通过本次案例中的高风险作业管控,可以看出,在油田HSE 管理提升中,仍需要以“全覆盖、控高危、抓班组、重执行”为管理的基础,合理统筹安全管理资源,联合现场联合监管,深化体系制度完整性、适用性与执行力审计,加大现场监管力度。推动安全文化的提升,通过“安全月”、宣传海报、宣传视频、安全手册、宣传栏、签名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文化”推广工作,逐渐提升油田的安全文化氛围和油田员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形式多样、实施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安全文化教育熏陶,形成全体员工“关注安全、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总体措施方面,强化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底线和红线原则,安全责任全员覆盖,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三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部覆盖,可以引进隐患管理技术,如推进无人机巡线,消防机器人等。结合安全管理数字化,建立安全及应急数字化自动化管理工具,实现管理过程完整性,识别风险、优化、完善HSE管理体系,保证能够及时识别风险变化,体系全面覆盖,完善体系框架,整合体系结构,借鉴良好实践,制度贴近实际。持续做好专项审核和检查,以事故和问题为导向,开展原因倒查和审核,重点关注和跟踪审核后整改落实情况,保证风险防控全覆盖,完善作业点动态跟踪,全过程作业监管。

对油田历年生产施工作业过程中承包商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导致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承包商HSE管理过程中难以准确定位HSE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难以明晰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审核主要通过现场访谈、资料查阅、各施工作业现场检查等方法开展,既审核承包商HSE管理体系制度建设是否完善,也查验现场作业HSE体系的执行落实情况。并对关键岗位人员的资格和能力进行评估,以查找发现承包商现场HSE管理的系统性和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提高承包商的HSE管理水平。因此,强化承包商管理,需要全方位深度干预,实施“安全检查+安全培训教育+班组安全建设”的油田HSE管理提升策略,加大对一线班组,包括承包商队伍的安全能力建设,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具备良好的安全素质。加强对承包商检查频次、深度和广度,承包商人员取证要求和证书管理纳入合同条款。安全培训面向现场面向一线作业人员,班组安全建设及班组安全员制度推广。

4 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风险,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依据过程安全控制理论,以某油田的高风险作业的HSE管理实施为例,讲述了在油田的HSE管理中,如何将过程安全控制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HSE管理中,完善HSE管理制度体系,提升体系执行力度。通过风险识别、过程控制、应急管理、承包商管理等等,全周期地将高风险作业进行细节管控,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猜你喜欢

承包商管线油田
碳中和油田的未来之路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2018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揭晓
PBC模式 养护管理机构与承包商的“双赢”
夹套管线预制安装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掘金油田环保
低锰管线钢的相变行为
在低渗、低压油田实施油田整体压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