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首超6万亿元,背后还有两个变化
2024-03-15陈鹏
陈鹏
从“台账”到“大数据”
2023年12月初,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29.14亿元,首次超过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8472.91亿元,比上年增长5.7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01%,做到了“一般不低于4%”。
“教育经费总投入突破了6万亿元,是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考虑到近两年复杂而严峻的经济形势,能实现4%的目标,政府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宗晓华认为。
为什么这样讲呢?
政府在教育领域投入的努力程度,常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单从这个指标来看,2014至2020年间平均值是14.69%,一直低于15%。然而,2021年这个指标达到了15.25%,2022年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然高达15.07%。
宗晓华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财政压力下,政府仍然优先保障了教育支出,鲜明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决心和意志。然而,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和学龄人口的逐步下降,民生支出中的其他项目支出压力将增大,能否保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15%的比例,以及实现4%的目标,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从总量上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保持了和经济发展和财政供给能力相适应的格局,然而,教育经费内部配置结构却在不断调整中。
统计公告中,有两处变化值得关注。
中职生均预算经费低于普通初高中
从统计公告看,中职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以下简称“生均预算经费”)为17461.54元,低于普通高中的19117.92元,甚至低于普通初中的18151.98元。
理论上,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成本,要远高于同级的普通教育,但现实却恰恰相反。
从2016年起,中职的生均预算经费开始低于普通高中后,这一差距一直呈扩大趋势:从2016年的相差88元,扩大到2022年的相差1656元。
职业教育的生均预算经费在下降的同时,从普职结构来看,近十年中职的在校生数量,也在一直下降:从2013年的1923万人下降到2022年的1339万人,下降了30%,同期,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数从2436万人增长到2714万人,增长了11%,职普比从0.79下降到了0.49。
目前,中职在校生数不足普通高中的一半,早已打破了“普职结构大体相当”的格局。宗晓华认为,“在高中阶段,对普通高中的财政投入比例在增加,对中职的财政投入比例在下降,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和定位需要与时俱进。”
这种结构调整实质上反映了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制造业高端化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根据宗晓华的研究显示,“近些年来,中职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不断在下降,与大学生教育收益率的差距也在扩大。这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在变化,是教育和技术竞赛的结果。换句话说,整个产业的技术在进步,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中职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了。”
未来,中职教育的生源,还会被大学吸引。
从新生儿下降的趋势来看,2022年新生儿只有956万人,同年的普通本专科招生数量为1015万人,而且招生数量仍处于上升趋势。宗晓华预测,“如果未来高校招生维持在1200万人左右,高中阶段学生全部能上大学,仍将出现400万左右的生源缺口。未来高等教育不仅会快速普及,而且学位供给可能会出现过剩。”
高校生均预算经费下降,向学前教育倾斜
统计公告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高等教育生均预算经费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经费为22205.41元,低于2021年的22586.42元,下降了1.69个百分点。
事实上,不仅是2022年有所下降,从2018年以来,高校的生均预算经费增幅都在趋缓。2020年更是下降了4.46%。
在宗晓华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这与近几年的高校在校生数增长有关,近4年来年平均在校生数增长207万人,如果高等教育预算经费總规模平稳的话,生均预算经费自然会下降。第二,高校财政投入中,有很多经费属于专项投入,而疫情期间财政紧缩,一些专项投入经费削减,专项任务也无法完成,因此造成了生均预算经费的下降。例如,清华大学2022年的预算经费为362.11亿元,然而年底结转或结余经费高达125亿元。
“还有一个更为宏观的因素也需要考虑,即在各层级教育中,预算经费的分配结构在调整,而且逐渐向学前教育倾斜。这既符合教育经济学的原理,也符合当前的宏观人口政策。”宗晓华表示。
统计公告显示,全国幼儿园生均预算经费为10198.39元,比上年增长7.29%,为各学段中增速最快的。
“从教育经济学原理来看,与国内外研究结论相似,学前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最高,系好第一粒纽扣,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长期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加大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符合经济学原理。另一方面,要减轻年轻人的生育和教育负担,首先要从学前教育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减少个人的养育支出,降低生育焦虑。当然,义务教育亦是如此,包括加大支持‘双减落地的谋后服务人员和经费保障力度,也是未来教育财政政策的重点。”宗晓华说。
(以上数据均来自近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摘自微信公众号“光明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