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无XP乎”的构式语义特征和形成机制探究

2024-03-15雷金瑾

中关村 2024年2期
关键词:助动词古汉语构式

雷金瑾

“得无XP乎”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句式。常译为“莫非……吗?”或“该不会……吧?”其整体意义与语素意义相去稍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一句式承载的语义也不止如此。本文从构式语法出发,以历史的视角对“得无XP乎”的语义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考察,以加深对古汉语构式特点的认识,推动相关古汉语语法化规律的研究。

一、“得无XP乎”的构式认定

Goldberg(1995)对构式给出了严格的界定:在构式中,形式的某些方面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构式的构成成分或从其他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的预测。在“得无XP乎”结构中,“得”为助动词,表示“能够、可以”;“无”是动词,表示“没有”;“得无”放在疑问句句首,与疑问词“乎”联合使用,整个结构表示反问、推测,其意义不能从其构件成分直接推出,因此,我们判定“得无XP乎”属于构式。

二、“得无XP乎”的构件分析

按照陆俭明(2011)提出的“构式——语块”分析法,可以将“得无XP乎”解析为常项“得无”“乎”与变项“XP”。

(一)关于常项“得无”

“得无”最初并非固定搭配。“无”作为可以单独使用的否定动词或副词,这种用法在上古漢语里就已相当成熟。“得无”结构的形成要从“得”字的语法化说起。

1.“得”的语法化

(1)及物动词“得”

“得”字的本义为“得到”“获得”。《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段玉裁注:“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得”最初是作为及物动词使用,例如:

①予得吉卜,以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尚书·周书·大诰》

②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左传·文公》

③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礼记·大学》

④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春秋·周语》

上述①-②例中的宾语“吉卜”“臣”为具体的物、人,③-④例中的宾语为抽象事物。“得”的语法功能在先秦时期已经呈现出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趋势。

(2)助动词“得”

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得”的实词义逐渐扩大,如有了动词“具备”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形容词“正确”义(历古今之得失。《汉书》)等,这些都为“得”在不同时期的语法化建立了逻辑基础。同一时期,“得”的实义逐渐虚化,发展为助动词置于动词前后,主要用于“V+得+O”“(不)得+V+O”“V+得+V”三种结构。

⑤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史记·殷本纪》

⑥因轻兵袭舒,掩得其民而还。《三国志·诸葛恪传》

⑦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史记·孔子世家》

⑧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⑨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吕氏春秋·序意》

⑩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庄子·杂篇》

?故使不得终其寿。《墨子·天志》

以上例句中,例⑤-⑥为“V+得+O”结构,杨平(1989)把这种格式中的V分为取义动词和非取义动词两类,取义类中的“得”保留着“获得”义(如例⑤),非取义类中的“得”只表示动作结果(如例⑥)。例⑦-⑧为“(不)得+V+(O)”结构,“得”保留着“能够”义,表示中心动作行为的可能性;例⑨-⑩为“V+得+V”结构,表示动作的结果。

“不得VP”不能分析为动宾结构“得+VP”。否定词“不”一般只能否定具有持续性和非主观能控制的动作行为,而动词“得”是瞬时动词,表示一种不能持续的瞬间动作变化的状态。先秦文献中广泛使用的“不得(不)VP”格式中“得”,绝大部分不是“得到”的意思,而是表能愿助动词“得”。例?应解释为“所以让他不能自然死去”。

有时,为了避免重复,“得”后的XP在上下文语境下省略了,在能愿结构的基础上进而出现了表示疑问的变式“得乎”,用在句尾表示对前面所述情况的询问或反问。此时“得”的“获得”义已经完全消失,“能够”义有所保留,如例?-?。

?欲无入,得乎?《左传·襄公十四年》

?求欲毋危,得乎?《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年》

2.“得无”的构式化及其扩展

吴为善(2019)认为,一种构式的使用频率高,就会固化;一些常见的同现成分也会同步固化,形成构式的扩展。在“得乎”的基础上,为了加强语气,“得”与“无、微、非”这类否定词联合使用,组成“得无”“得微”“得非”等复合词,在长期的使用中固定下来,如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无”的实词义与其作为构式的整体义是并存的。例?中,“得无”还不是严格的构式,这里的句子应译为“跟佛经的了义一样,应该没有错吧?”

?同佛了义,得无妄耶?《楞严经》

但是,语法化的整体趋势是由实到虚的。当“得无”长期用于疑问句中,其意义再也不能从“得”或者“无”的意义中推导出来时,形成了“得无XP乎(耶)”“得非XP乎(与)”之类的扩展构式。

“得无”前加“安/何/焉”等表处所、原因的疑问代词的情况(如例?-?),应分析为“安得+(无)XP”,是构式“安得”的否定变式,不属于“得无XP乎”构式的扩展。“安、何、焉”在与能愿助动词“得”联合使用后,加强了主观情感,不仅表达出对所述情况的否定,而且传达出一种不悦、不满和不容置疑的感情色彩。如例?应释为“然而缺少礼仪,军队怎能不遭挫折?”例?应释为“而大王却不加警惕,又怎能不受天谴呢?”

?然而寡礼,安得无疵?《吕氏春秋·先识览》

?而王不知戒焉,何得无诛乎?《战国策·齐六》

(二)关于变项XP

在“得无XP乎”结构中,XP的形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1.XP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如例?,相当于“言之讱,得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篇》

2.XP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XP除了单个动词(例?)之外,还有联合结构(例?)、动宾结构(例?)等。

?寖久而不知,奸心得无积乎?《管子·君臣上》

?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战国策·赵策三》

?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晏子春秋》

3.XP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例?-?)。

?教住莫住,得非此耶?《搜神记》

?今吾此行,得无扶苏之事乎?《册府元龟》

4.XP还可以是完整的论元结构。如例?-?,此时XP本身成为整个构式表述的对象。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使东井在极旁侧,得无夜常为昼乎?《论衡》

可以看出,“得无XP乎”中,XP从语法结构到语义关系都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但无论XP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到构式义。

(三)关于常项“乎”

“乎”是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汉语大词典》列出了句末“乎”的表疑问、表选择、表反问、表揣测、表感叹、表祈使等六种用法,郭锡良(1988;1989)认为,先秦汉语的语气词都是单功能的,“乎”的功能就是“传疑”。在“得无XP乎”中,“乎”的功能始终是表示疑问,虽然偶尔会被“耶”“邪”等其他句末语气词替换,但无论如何替换,都不会对整体的构式义产生影响。

三、“得无XP乎”的构式语义特征

“得无XP乎”的构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强调立场

?“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孟尝君曰:“有。”《战国策·齐四》

如例?,前文“宰人”被诬陷的事实已经明了,所以提出“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实则是强调自己被堂下人厌恶而遭到诬陷的事实;例?中,前文交代了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此时谭拾子已经预判了孟尝君会对齐士大夫“有所怨”的事实,提出反问,是为强调自己的立场。

2.表示预判

?椿从思政见修,修色变,谓思政曰:“得无卖我邪?”曰:“不也。”《太平广记》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王许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某些情况下,说话人在提出反问之前,其实内心已经有了预判。例?,说话人心中预测对方不会出卖自己;例?,赵括的母亲认为自己不会被儿子连坐。

3.揣度询问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李卑伏听其妙音。乐毕飞去。李还说其事。先生问得无犯仙官否?答云:“不敢。”

“得无XP乎”还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王力(1990)认为,纯粹传疑,是因为问者并没有了解任何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的材料。如果对话人不答复,说话人就很难猜得答案。例?、?都是純粹传递疑问。

四、“得无XP乎”的形成机制

以Fillmore为代表的框架语义学者认为,人类在理解句子的语义时,首先是理解词语,这个词语激起了一个语义场景,并可关联该场景的其他语义成分。“得无XP乎”的形成机制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

(一)类推

19世纪初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家认为,类推是“使语法中的例外形式变得整齐规则的过程”(张秀松2020)。“得无XP乎”中,“得”与“无”最初是分离状态,“得”由“获取、得到”义语法化为表可能性的助词,在疑问句中提到句首,“无”作为否定词与“得”联合使用,表示“可能不、能够不”。当它的意义不能满足人们需要表达的内容时,人们就会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良或创造。于是,“得”“无”紧邻共现,在长期的言语活动中形成了固定结构,为表述对象“XP”构造了一个十分自由的使用环境。

(二)高频使用

助动词“得”在古汉语中是很常见的,使用频率高,很多结构都要借助它,在这一结构中也不例外。人们通过变换语法结构来对原本松散的“得”与“无”进行概念整合,继而形成固定的疑问构式“得无XP乎”。这一结构的高频使用进而推动了整个构式义的扩展,分离出第三节中的多重意义。

(三)双音节化趋势

双音节词在汉语词汇中占多数。在《尚书》《诗经》等先秦典籍中就有双音节词的出现,但那时还是以单音节词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表达需求的增强,出现了强烈的双音节化趋势,语言结构特点也随之发生改变。就疑问词来讲,这个时期新产生的疑问代词大都是双音节形式(如“如何”“几何”)。在这种背景下,“得无”的语法化与构式化也是适应了这个时期的词汇双音节趋势。

五、结语

古汉语中有很多与“得无XP乎”相似甚至更复杂的结构,它们的形成动因与机制不一而足,除了本文探讨的几点之外,还可能涉及更多,但都离不开语法化的作用。现在的语法化理论与中国传统语法“虚化”的说法虽然相似,但不能等同。本文虽然对“得无XP乎”从构件到构式义进行了逐一分析,但由于缺少基于汉语本体的语法化理论支撑,还是难以穷尽现象背后的所有动因。要想深入了解汉语语法化的全貌,充分解释语言事实,还需要以汉语本体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助动词古汉语构式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助动词的用法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语法学堂 助动词怎么"助"?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