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靖华:“磨道学堂”走出的“一代宗师”

2024-03-15王永武

中关村 2024年2期
关键词:瞿秋白苏联鲁迅

王永武

“品似春山蕴藉多,文如秋水波涛静。”在曹靖华故居大门两旁,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副对联,也是对曹靖华一生光辉事迹的客观评价。

蜿蜒盘旋的伏牛山腾似蛟龙,奔流不息的老鹳河缠如丝带。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五里川镇的路沟口村(亦称河南村),宛如一位恬静的少女,倚坐在大山的怀抱里。四围山势灵秀,北面背靠雄伟峻峭的熊耳岭,可远望青山千佛窑,西临九龙山,群山环水流清澈如明眸……这里恰好处于中国两大河流长江、黄河流域交汇之地,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的出生地。

曹靖华(1897—1987),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五四”以来我国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的开拓者,翻译的《铁流》《保卫察里津》等作品,給进步青年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给革命者也带来了无穷的希望。同时他也是将中国白话文和现代文学带到苏联的第一人,为苏联培养了一大批汉学家和外交官,为推动中苏文化交流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

我怀着对曹靖华的崇高敬仰之情,专门前往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五里川镇路沟口村,近距离探寻他的成长轨迹,感悟这片孕育出一代红色文学大师的沃土。

走进通往故居的弄堂,两边院落的灰白相间的墙壁上,镶写一些曹靖华写给故乡亲人和朋友的信里的话语,其中一则写给青年的信:“一个人什么也不要怕,所怕是没有坚忍不拔、耐劳任苦的志气和魄力。环境的一切艰难都是驱赶我们向上的鞭子……”读之,朴素的话语充满力量,令人深思顿悟,激情澎湃。

曹靖华故居是一座典型我国北方农村极具代表性的土木结构组合式庭院,其建筑为砖石筑基护角为架,土坯垒砌为墙,青瓦盖顶,飞檐斗拱,古朴典雅,是有着传统文化特色的两进四合院。院外墙壁上刻着“耕读传家三余读书”等诸条曹氏家训。听当地人讲,这个院落始建于清代早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故居门前的一副石磨、一块无字碑和一眼辘轳井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据介绍,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是晚清的一名秀才,因痛恨政治腐败,无意功名,自愿选择躬居山野,耕读传家,设校授徒,专心致志开办新式教育,启迪后进。曹靖华六七岁时就开始和父亲一起在这副石磨上推磨磨面,曹植甫老先生将磨台上的面粉抹平,用手指写出“礼义廉耻”等字样,逐字诵读、逐字解释,每推一圈磨,父亲就教他认一个字,曹靖华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称自己启蒙于这所“磨道学堂”。

“品似春山蕴藉多,文如秋水波涛静。”在曹靖华故居大门两旁,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副对联,也是对曹靖华一生光辉事迹的客观评价。

走进这座古朴幽静、书香典雅的普通豫西民居,西厢房客厅正中央悬挂着鲁迅先生亲笔撰写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桌上摆放着曹靖华先生的半身雕像和一摞摞厚厚的作品。在南北厢房展厅,分别以“走出伏牛山”“奔赴光明地”“窃火异邦”“引木刻之玉”“文化使者”“教书育人”“最后十年”等版块,以实物、图片、题词等形式、详细展示了曹靖华先生伟大又光明的一生。

在“磨道学堂”进行启蒙后,曹靖华酷爱读书,不到两个月就能把一本《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曹植甫看到非常高兴,和蔼地问他:“人之初的‘人字你知道怎么写?是什么意思?”曹靖华一时语塞回不出来。父亲一边提笔写“人”字,一边说:“人分好人坏人,要当个堂堂正正的好人,写人字要迈开两脚才能站得稳、走得远;要顶天立地、不偏不倚,才是个真正的人。若写得歪斜不正,就成了邪曲小人和坏人。读书光死记硬背不行,还要懂得意思。”朴实严谨的家教,通俗易懂的讲解,循循善诱的教导,在曹靖华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极深的印记。

1916年,曹靖华考入开封省立第二中学。走出伏牛山那一刻,他就立下志向:“愿作一只报晓的雄鸡,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愿做一根小小火柴,将藏有豺狼的原野烧他个烈火熊熊;或像一头辛勤的黄牛,默默地吃草,不停地耕种。”

一部部作品,一张张图片,记录着曹靖华做出的巨大成就,也反映出他的伟大品格。1919年在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中,曹靖华与进步同学成立了“青年学会”,并创办《青年》杂志宣传“五四”精神。1921年,曹靖华到上海外语学社跟杨明斋学习俄语。当时的外语学社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基地,他在此加入了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

从诸多展品中可以看出,瞿秋白、鲁迅两人和曹靖华关系密切,对他的影响也最大。在莫斯科,他与瞿秋白相识并成为挚友。瞿秋白鼓励曹靖华说:“中国的文艺田园太贫瘠了,希望你做一名引水运肥的‘农夫。”1923年回国后,曹靖华翻译的苏联作品《蠢货》被瞿秋白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1925年,曹靖华受李大钊派遣,赶赴开封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苏联顾问团翻译。其间,他将鲁迅的《呐喊》推荐给瓦西里耶夫。瓦西里耶夫读后很感兴趣,遂把其中的《阿Q正传》译成俄文本。曹靖华为作者和译者之间传递信件,从此与鲁迅开始了长达11年的交往,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直到鲁迅去世,他共收到鲁迅的信件达292封之多,其中84封鲁迅的来信被收录在《鲁迅全集》中。

在展示柜里的各种版本的《铁流》中,1931年由曹靖华翻译、瞿秋白代译序言、鲁迅编校并自费印刷的《铁流》最初版本最为珍贵,也最为亮眼。这部当时仅印了1000册的禁书,凝聚了曹靖华、瞿秋白、鲁迅的大量心血。大革命失败后,曹靖华再一次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及国立大学任教。他受瞿秋白委托,把介绍苏联革命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当作革命政治任务来完成,并鼓励他“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于是,曹靖华便开始大量翻译苏联革命著作,并寄给鲁迅,再由鲁迅转给已经回国的瞿秋白。由于他们坚忍不拔的努力,《铁流》译本这部作品在岩石似的重压下终于得以问世,在读者眼前“开出了鲜艳而铁一般的新花。”林伯渠曾说,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很少没有看过《铁流》这类书。

此外,无论在多么险恶的环境中,曹靖华坚持翻译不辍,又陆续译出《列宁的故事》《列宁格勒日记》《保卫察里津》等30余部300多万字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投入到党所领导的革命洪流之中。

除了翻译作品,曹靖华还坚持自己的文艺创作,写出了《抗战三年来苏联文学之介绍》《论达卡耶夫》《高尔基生平》《抗战以来苏联文学在中国》等文章和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主要代表作有《曹靖华译著文集》《曹靖华散文选》等。

新中国成立后,曹靖华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授,用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他衣着朴素、神态谦和,说话还带着河南口音,讲起课来语言生动、声情并茂,很富有情趣,深受学生喜欢。他还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全国理事兼北京分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1956年至1964年,曹靖华任《世界文学》主编工作,经常参加文学、政治、社会活动,为推动、发展中苏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仅荣获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而且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友谊勋章。

纵观曹靖华的一生,是在孜孜以求,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中度过的,即使生病后躺在病床上,还坚持撰写文章、审阅文稿、接待来访,关心教育、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董必武同志曾以“洁若水仙幽若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赞赏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不凡的风骨。

云山苍苍,河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走出故居,已经是星斗满天,大家还沉浸在对一代文学宗师曹靖华的无限追思和崇敬中,一位同行的作家动情地感叹道:“瞧,天上那颗最亮的星,一定是曹先生的眼睛,他在指引和激励着我们,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中去。”

猜你喜欢

瞿秋白苏联鲁迅
再读瞿秋白《多馀的话》
鲁迅,好可爱一爹
瞿秋白三次被捕
鲁迅《自嘲》句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