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彬蓉:扎根大凉山,用爱书写家国情怀

2024-03-15张德强

中关村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凉山教学点支教

张德强

10年来,谢彬蓉扎根大凉山青丝变白发,一心扑在支教事业上,用大爱书写了一名退役军人的浓厚家国情怀。

2024年元旦假期,谢彬蓉带着一群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孩子,游览了重庆几个著名旅游景区。这是他们走出大山后,第一次在大都市里开心玩耍。她曾是空军部队的一名大校军官、高级工程师,退役后却扎根大凉山当支教老师。学校只有两间土坯房,她还经常受到蛇和老鼠的袭扰;她不仅不拿一分钱的工资,连学生们的文具、书籍,甚至节日礼品都是她自己掏腰包。10年间青丝变白发,她在大山深处默默奉献,为山里孩子送去知识和快乐。先后获得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以及“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赢得人们的赞誉和尊敬。

退役女军官走进大凉山支教

谢彬蓉1971年出生在重庆市忠县的一个小村庄。她的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退伍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受父亲影响,谢彬蓉从小就想象他样,参军报国成为一名军人,或者教书育人当一名教师。

1993年7月,谢彬蓉从四川师范学院毕业,恰好空军来学校选人,品学兼优的她被特招到西北空军某部。她在部队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很快就入了党。并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大校军官、高级工程师。

20年军旅生涯,磨砺了谢彬蓉不惧挑战、勇毅前行的品格。2013年她光荣退役,选择了自主择业。回到重庆后,按说应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了,可是平时忙惯了的谢彬蓉,在家待了两个月后,却感到很不习惯。一天,她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大凉山区需要社会公益人士接力支教的消息,不由眼睛一亮。

谢彬蓉一下就想起了小时候父亲曾跟她讲过的一件事, 1935年红军路过大凉山时,得到了彝族首领小叶丹和广大彝族老乡的大力支持,才顺利通过彝区,为红军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争取了宝贵时间。当时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才有了“彝海结盟”的历史佳话。刘伯承离开大凉山时,曾深情地对彝族同胞说:“我们走了还会回来的,要帮助你们过上好日子。”

她想,彝族同胞帮助过红军,为革命做出过贡献,而自己又读的师范大学,于是,就想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大凉山的孩子,那就是她回报彝族同胞最好的方式。于是,她萌发了前去支教的念头。

2014年2月,刚陪家人过完春节,谢彬蓉就打起背包,一路辗转来到大凉山,开启支教之路。对她来说,这个决定既有圆儿时当一名教师的梦想,也承载着一名退役军人的使命担当。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横断山脉深处。谢彬蓉就来到了西昌地区一所非常偏僻的民办彝族学校。这里海拔高、紫外线很强,在一所小学当老师不久,谢彬蓉的肤色很快就被晒得黑红。

她教孩子们音乐、体育、书法、手工等课程。虽然当地的条件都在预期之中,但意料之外的水土不服、甲流感染等考验,也险些让谢彬蓉招架不住。最初谢彬蓉和同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放学后,谢彬蓉会和同事一起去做家访。学生们的家大多都建在山坡上,回家一趟至少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有些路段很陡,还需手脚并用。

支教生活单调而艰苦,谢彬蓉却觉得能给人一种难得的放松。比如下雨天,放学后她上山采蘑菇,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夜里他们也曾仰望星空,共同聊着孩子、支教、人生,这是大家一天中最轻松舒畅的时刻。时光也在朴素而多姿的生活里渐渐流走。

到师资最匮乏的大山深处去

一开始,谢彬蓉计划只完成一期的志愿支教服务。第一个学期期末,她到乡中心学校监考。在考场,她发现许多学生居然不会答卷,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知道如何书写。这个画面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那一刻,谢彬蓉意识到,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任重道远。她不愿眼看这群孩子失去基本的学识。于是当即决定,不仅要长期留下来,还请求到师资最匮乏、最薄弱的大山深处任教。

2015年8月下旬,谢彬蓉主动去凉山州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教学点。车子行驶在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渊的盘山路上。越过一个个陡坡,经过一个又一个滑坡路段,美姑县的标示牌终于出现了。再沿着山路盘旋而上,行驶约50多公里才到达小县城。

当时,美姑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村里不通公路。因为这里刚下过雨,上山的机耕路泥泞难行。谢彬蓉坐在村支书吉克古口接她的车上,一路上不仅有许多急转弯,路边就是数百米深的悬崖峭壁,塌方路段还不时有石块掉落。就这样心惊胆战地颠簸了几个小时,才从山下来到山上的村寨。

尽管谢彬蓉心里早有准备,但走进大凉山深处时,艰苦的环境还是让她大吃一惊。扎甘洛村是一个彝族村寨,只有45户200多名村民。当时的教学点是两间土坯房,只有谢彬蓉一个老师。她住的另一间土坯房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还兼做厨房。宿舍周围不时有毒蛇和老鼠出没,让她非常害怕,整夜开着灯不敢睡,以致出现严重的神经衰弱。

这时,村民以为谢老师肯定要离开,因为条件实在太艰苦。其实就在她来扎甘洛之前的20多年里,教学点已换了18位当地彝族老师,很少有人能坚持两年。村支书也担心,这位中年女教师坚持不了多久。

在扎甘洛,出山一趟很不容易,周末节假日回不了家。由于山里信号不好,她经常爬到山顶,才能把电话打出去;而且村里经常停电,一停就是好几天……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在扎甘洛度过了一个个难熬的漫漫长夜后,每到清晨,谢彬蓉瘦弱的身躯依旧坚定地站在讲台上。

当时,这个教学点只有一個读六年级的班,总共才10名学生。由于长期缺少老师,学生们上课断断续续,且没有一人能讲出一句完整的普通话。再加上村民对教育也不重视,孩子们经常逃课回家放牛放羊。

谢彬蓉白天上课,傍晚挨家挨户走访劝学,把放牛放羊的孩子一个个拉回教室。在这期间,最让她费心的是一个叫吉克阿果的女孩。因为要去放羊,她经常不来上课。有一天下大雨,女孩又没来学校,谢彬蓉就冒着大雨上山去找。由于雨天路滑,山高坡陡,她摔倒好多次。找到吉克阿果时,谢老师浑身上下湿透,成为一个泥人。

“孩子很聪明,不读书太可惜了。”谢彬蓉反复给吉克阿果的父母做工作,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在她的耐心劝说下,这位彝族小姑娘才得以重返课堂。如今,吉克阿果已经考上成都的一所大学,成为令人羡慕的大学生。

在大凉山,绝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与祖辈一起生活;即使与父母一起生活,因他们忙于生计或农活,也没有时间照料孩子;当地10多岁的孩子在家里已是半个劳动力,除了念书,他们还要承担种地、砍柴、喂鸡,带弟弟妹妹等职责。

谢彬蓉的出现,弥补了孩子们缺失的陪伴与关爱。课堂上,她除了教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还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经常将一些爱国、励志等方面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以此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和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课堂外,她常常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唱流行歌曲,PK舞蹈,玩些小游戏。

从吉克阿果的经历中,谢彬蓉明白,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的农村孩子,从小便扛起生活的重担,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途径。“要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谢彬蓉从最基础的课程教起,一点一点去改变他们。

由于环境卫生不好,学生们经常拉肚子。谢彬蓉买来消毒粉、消毒液,对学校进行全面消毒,改善学校卫生状况。之后,很少有学生拉肚子。

在支教的日子里,谢彬蓉不仅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就连学生们的文具、书籍,甚至节日礼品都是她自己掏腰包。但谢彬蓉却从未埋怨过,她坚信这是她作为一名军人的回报,更是她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

令家长们最难忘的是,谢彬蓉还为每个学生购买脸盆毛巾、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督促孩子们每天刷牙洗脸,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行為,再通过孩子们影响和带动家长,让村民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除此外,谢彬蓉还出资帮助学校修缮教室,购置一批教学器材,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名学生的父亲竖起大拇指说:“谢老师当过兵,就是不一样!”

青丝变白发

用大爱书写家国情怀

令谢彬蓉最难忘的是,彝族年的早上,一名女学生步行两个小时的山路,找到她说:“谢老师,我接您去我家过年,去我家吃肉。”谢彬蓉微笑着问她:“那我要是忙去不了呢?”不料小姑娘却嘟起嘴委屈地说:“如果您不去,我们全家人都会难过的。”说着眼泪就要出来了。

谢彬蓉知道,这女孩的爸爸很早就因病去世了,她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妈妈又常年在成都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她不忍心拒绝孩子,就把宿舍里现有的水果都打包,陪她一起去过年。

翻越几座大山后,谢彬蓉累得气喘吁吁,终于来到女孩家。她的家人热情地迎了上来。吃饭的时候,彝族的特色菜是坨坨肉,孩子妈妈和奶奶一个劲儿地朝她碗里夹肉。临走的时候,奶奶不顾身体瘦弱,给谢彬蓉背来一大袋子土豆让她带回去,孩子妈妈也朝她包里,塞提前腌好的猪蹄。

山里人的淳朴善良,让谢彬蓉颇为感动,也让她在遥远的大山深处,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后来放寒假的时候,谢彬蓉还专门带孩子去县城买衣服,吃好吃的。那是她之前答应过小姑娘的。来到县城才知道孩子是第一次去,甚至第一次喝奶茶,第一次上理发店,第一次吃大虾……

2016年9月,谢彬蓉送走教学点的10名毕业生后,又迎来一批一年级新生。在她的精心培育下,这个全县最简陋的教学点,孩子们的平均单科成绩和总成绩取得第一学期全县第二、第二学期全县第一的优异成绩

令她头疼的是,新来的30名学生跟一年前接手的六年级学生一样,自由随性惯了,经常有人逃课。为此,谢彬蓉亲自担任教官,对学生们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培养他们的纪律意识,手把手教卫生习惯。她还教学生们见面鞠躬问好、临行挥手道别等礼节礼仪……渐渐地,再也没有学生逃课了。

作为教学点唯一的一名老师,在学生们面前,谢彬蓉既当老师,又当妈妈,从教他们学知识、说普通话,到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情感。

一次,谢彬蓉背着一名全身长满红斑、膝盖疼得无法走路的孩子回家。孩子不经意间叫了她一声“阿嫫”(彝语:妈妈),顿时让谢彬蓉泪如雨下,抱着孩子久久没有松开,内心充满温暖和感动。

在谢彬蓉的悉心关爱下,学生们对她越来越依赖。每年放寒暑假时,都依依不舍地问:“谢阿嫫,您下学期还来吗?”每次她总是坚定地回答:“来。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能不来呢?”

2018年11月,谢彬蓉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她的支教故事流传开来后,不少媒体前去采访,有的还邀请她和山里的孩子来到城市,走进演播厅。不过,鲜花和掌声过后,她依旧回到大凉山,继续为山里的孩子培育明天的希望。

2021年寒假期间,谢彬蓉在重庆家中不慎摔倒,左脚骨折。短暂休养一段时间后,还未痊愈,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大凉山,拄着拐杖上课、家访,点着夜灯为孩子们批改作业。

支教这些年,谢彬蓉一直坚守在大凉山,丈夫在重庆,女儿在上海,每年除了寒暑假,一家3口大部分时间分居3地。虽然与家人聚少离多,谢彬蓉并不感到孤独。因为,她把这里的彝族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2023年9月,当地教育部门撤点并校,教学点上的学生全部集中到新建的中心学校上课。谢彬蓉结束了在扎甘洛的驻点支教任务,把孩子们一个个安顿好后,暂时告别了付出10年人生芳华的大凉山,回到重庆家里。

接下来的日子,谢彬蓉除了照顾和辅导扎甘洛村来重庆民族中学上学的孩子,还开启定期送教模式。她利用国庆节、彝族新年假日重返扎甘洛,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以这样的形式继续坚守在大凉山。谢彬蓉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回去建设大凉山,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2024年元旦假期,谢彬蓉带着一群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孩子,游览了重庆几个著名旅游景区。这是他们走出大山后,第一次在大都市里开心玩耍。

10年来,谢彬蓉扎根大凉山青丝变白发,一心扑在支教事业上,用大爱书写了一名退役军人的浓厚家国情怀。她也先后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以及全国“最美奋斗者”、“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赢得人们的赞誉和尊敬。

猜你喜欢

大凉山教学点支教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精准扶贫 关注大凉山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大 凉 山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大凉山女人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的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