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门
2024-03-14叶梅
叶梅
朝天门,一直是重庆这座著名山城的象征。凡提到重庆,首先想到的便是长江和嘉陵江夹围处,那叫作“朝天门”的地方。早年间,山城沿江有九门,朝天门码头所在的沙嘴水位最低,长江迎着左侧奔来的嘉陵江,浑黄与碧绿的江水在此相互撞击,清浊分明,素称“夹马水”,其势如野马分鬃,激荡起一股股汹涌的旋流,为天下绝观。
朝天门建在江崖高处,门外是下到码头的长坡,船只快到重庆之时,船上的人远远地就会看见那座仿佛立于天空中的城门。停船后沿着长坡而上,抬头可见朝天门外、瓮城门额上刻有“朝天门”三个大字,正门额上还刻有“古渝雄关”,气派得很。
朝天门建得很早,大约在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了巴国后,为修筑巴郡城池而建起了这座城门,此后历代官员均在此处承接皇帝圣旨。因古时从长安或其他都城来渝州,也就是重庆,陆路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鸟道”,万分艰险,于是使臣们大都选择水路,登此码头传天子之命,因此这里叫作“朝天门”。
朝天门下的江边,可见江心的石矶随大水涨落而沉浮,那里的嶙峋礁石,有一处为“夫归石”,又名“呼归石”,蕴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大禹在古渝州娶涂山氏女,此后治水13年不入家门,涂山氏女伫立矶上,望夫归来,却一直未能见。风霜雨雪之中,女子化身为石,从此立于江心。而在沙嘴伸向江心的石丛中,还藏有千古之谜,那是古人在礁石上刻下的一道道碑文。据记载,有15幅石刻题记,始于东汉,是已知长江上游年代最早、水位最低的水文题记。然而,这些碑刻藏于水中,千百年来只露过几次面。古时人们就称它们为“灵石”,是人的文字与思想赋予了石头灵气,还是那些石头本身就如《红楼梦》中女娲补天余下的通灵之石,人们因此选择在其上镌刻碑文?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作为一个三峡人,我多次来到重庆。少年时,来此最大的心愿就是登朝天门、看灵石、观红岩。虽然之前就听说,朝天门的旧城门早在多年前就拆除了,但我登上码头后仍不甘心。在我的想象中,朝天门依然高高地耸立,似乎只要用心去寻找,就一定会找到。后来沿街走去,一路步行到了解放碑,心中的遗憾一下子释然。我在那座高大的碑前请人拍了一张照片,一直珍藏着。从那时起,看见解放碑就知道到了朝天门。
近些年,每次来到朝天门总会感到有些诧异和陌生,疑惑是否走错了地方,直到走到那座熟悉的解放碑前,仰视它的高大巍峨,才晓得这里正是故地。
许多城市都有“零公里”标志,这是城市中心的象征。重庆公路的“零公里”起点标志即设在朝天门广场。我从“零公里”向江边走去。入夜,对岸的洪崖洞、大剧院、科技館灯光粲然,火树银花。在灯火的映照下,流动的江面也如五彩斑斓的图画。来到江边的石阶旁,想起一个传说,说这石阶无有穷尽,可通往江底的金竹宫,那或许就是灵石屹立的地方吧。灵石记载着长江上游这方水土的过去,古老而又青春的朝天门则通向这座城市美好的未来。
选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