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检察力量守护国家“江河战略”

2024-03-13关宏怡

方圆 2024年1期
关键词:检察黄河公益

关宏怡

黄河九曲第一湾风光。(来源:摄图网)

《守护黄河秀美安澜》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合作拍摄的检察公益诉讼题材系列纪录片的第三季。五集纪录片深度展现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守护国家“江河战略”的法治细节,2023年11月播出后,获得了1.1亿人次的观众触达,也得到业内专家的好评。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吕忠梅认为,“节目展现了检察机关全方位守护母亲河的公益诉讼检察自觉与担当,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的高品质法治宣传力作”。

本文结合这季节目的制作过程,浅析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立重大主题;二是重大主题报道怎么做得“高大上”又“接地气”。

如何确立重大主题

重大主题的选题标准、评判角度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兩个方面。一是站在当下来看。这项制度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不断完善的中国法治进程,对于14亿中国人民尤其是6亿农民、4亿未成年人、3亿老年人,对于拥有几千万人的北上广深大都市、广大农村社会,对于种种最大公约数的人群意味着什么?报道主题想展现的制度设计与推进,是否有益于法治进步,有益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改善?二是站在历史进程中看。这一报道题材背后附着的制度与经验,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西方政治、法律、思想交融碰撞中位于怎样的坐标,是否正处于历史转身之处,是否真正有值得记录的进步价值与意义?

正是基于这两点,首先我们确立了检察公益诉讼这个题材。为什么?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法治文明新样本、新形态。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直接关乎14亿中国人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检察公益诉讼是干什么的?它是解决“公地悲剧”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它的目光瞄准的是一切“私益”之外的“公共利益”。这既是对中国社会不论你是否承认但确实存在的“各家自扫门前雪”观念的现实抨击,更是以法律手段刚性介入重大公益司法保护问题,纠正在生态环境领域、食品药品领域、无障碍环境建设等10多个重要领域,行政机关工作中所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问题。

近十年来,这一制度从无到有,从探索建立到推动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这一“具有标杆意义的法治大事件”。从以前中国法庭上没有一个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到如今每年产生十几万个案件。从最高检领衔办理的一个个专案,到带动全国一类类共性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我们以为,这就是历史转身的瞬间,是法治前行的脚步,因此对于这一题材的选取并记录是有价值的。

重大主题报道怎么做得“高大上”又“接地气”

这要从节目属性、主题立意、故事建构、视听语言等方面作答。

节目属性。这是什么节目?节目是什么气质?这是所有创作人员在面对重大主题报道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检察公益诉讼的目标追求是:“要使检察机关对在执法办案中发现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及时提出建议并督促其纠正。”这是一种法律监督活动,监督对象是行政机关的不作为和慢作为问题。从本质上讲,检察公益诉讼题材纪录片是一个具有法律监督和媒体监督双重监督属性,且具有较强新闻性的深度系列报道。节目展现的是在我国强大政治制度优势之下,检察机关开展“督促之诉”,协同行政机关推进涉及重大公共利益问题解决的“双赢多赢共赢”故事。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所说,“纪录片通过真实具体的案例展现了检察公益诉讼在督促、协同水利部门破解黄河流域治理难题上的独特作用,凝聚更大社会共识”。

主题立意。选定题材后,每一季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致力于选取当下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关切,2023年聚焦黄河司法保护正是源自于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奔流千年后已是“体弱多病”。在此之前,国家针对黄河保护出台了纲领性文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纲要》,黄河保护法也已正式施行。《纲要》明确指出,黄河保护存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洪水威胁”等五大问题。事实证明,“服务保障黄河国家战略”就是2023年司法领域举国关注的重点选题。在《守护黄河秀美安澜》播出的同时,新华社、《人民日报》头版接连推出两篇主题报道《习近平的黄河情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三大主流媒体齐发声,掀起了黄河保护宣传高潮。

故事建构。在主题清楚基础上,从问题类型、地域特点,以及故事本身的开合度、可视性等方面选取案例建构故事。“缺水”是黄河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一集,讲黄河水资源短缺。选取的故事是黄河中游,山西省沁源县检察院推动水利局依法监督当地数一数二的大煤矿企业,纠正持续了近十年的超采地下水资源违法行为的问题。节目展示了煤矿企业对水资源巨大浪费的麻木心态,与黄河缺水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片中记者对煤矿企业负责人的追问,以及水利局相关负责人的几度哽咽,展现了检察官捍卫法治的决心、基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与挣扎,他们致力于推进母亲河保护却又有着种种难言之隐的可亲可敬,使得受众对于问题的复杂性、当事各方的艰难处境有了更深体悟。

《守护黄河秀美安澜》剧照。(来源:作者供图)

第二集,讲黄河流域“荒漠化防治”。从地域差异化考虑,我们圈定故事发生在北疆内蒙古,案例选取了毛乌素沙地腹地鄂尔多斯乌审旗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倾倒工业废水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如何选定节目主人公,摄制组颇费心思。这是一个发生在母亲河边,关于绿进沙退、人类繁衍的话题,案例又发生在内蒙古,因此摄制组理想的主人公是一位蒙古族女性。主人公还要能承载、反映并在细节上印证我们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几段重要治沙历史,而且人物本身要富有表现力、感染力、能说汉语。摄制组从受害的6户牧民中,最后选定了50岁的斯庆高娃。

第三集,谈黄河干流行洪安全。节目展现了黄河源头青海,几十个蔬菜大棚对干流行洪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却因现实利益纠葛难以被拆掉的拉锯与矛盾。

第四集,谈生态环境保护。聚焦四川若尔盖湿地有人盗挖泥炭,检察官出手惩治并推动湿地修复的故事。

第五集,讲黄河文化保护。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却遇到现实保护困境,公益诉讼守护中华民族“根”与“魂”。

五个故事,紧扣五大现实问題,围绕公益诉讼保护黄河的母题渐次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认为,“纪录片成功发掘出检察机关守护黄河的当代故事,定格新时代检察公益诉讼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恢宏场景。用一个个真实案例、一处处生动细节印证了国家‘江河战略法治化的生动实践”。

视听语言。一方面,五期节目,四种影调。一是“黄色”。黄河之“黄”是统领五期节目的视觉总谱。奔流的壶口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航拍、升格镜头,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第二集《阻击“荒漠化”》,故事在毛乌素沙地漫漫黄沙的背景下,几代人朴素的面庞、绿进沙退的生存保卫战徐徐展开。第五集《守护“根”与“魂”》中大量宁夏平原古河渠、农作物等镜头,展现了母亲河与人类的关系。一以贯之的黄色色调,将黄河上中下游不同地域风貌进行和谐统一。

二是“绿色”。“绿色发展”这既是基于人类生存繁衍、地球文明发展的角度考量的视觉追求,也是具体个案中涉及树木、草地、碧水等视觉元素的合集。

三是“黑”与“灰”。这是与黄、绿相对立的两种影调。“灰色”,集中体现在第二集,航拍长镜头记录下了近万株樟子松幼苗被污水杀灭后整体枯死的场景,大色块的“灰色”,如同凝固的雕塑,却“一掰就断”,令人心痛;“黑色”主要体现在第一集《拧紧“节水阀”》中,煤炭被喻为“黑金”,节目展现了在利益驱使下,为追求“黑金”人们对黄河水资源的过分掠夺。第四集《呵护大美湿地》,大片高寒泥炭湿地中,被盗挖的泥炭大黑坑镜头的反复使用使人触目惊心。围绕四种主色调组织镜头,既在“所指”层面完成叙事,又在“能指”层面调动受众潜意识,参与对母亲河“体弱多病”现实的体悟共情并完成对背后原因的深刻反思。

另一方面,上帝视角。经由航拍的上帝视角,摄制组记录了一个个视觉奇观。山西的煤矿坑、四川的泥炭坑、樟子松被杀灭后的凝固瞬间、三江源干流边怪诞的蔬菜大棚群落,还有女主人公独自站在草场由近及远的大航拍……这一个个深坑、黑洞,犹如一件件大地艺术作品。航拍技术的高超,使观众处在上帝视角,审视自己作为渺小的人类个体一分子,基于各种利益追求,亲手制造的一个个深渊,产生强烈的视觉震撼与内心拷问。(作者系《守护黄河秀美安澜》系列纪录片执行总导演)

猜你喜欢

检察黄河公益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公益
公益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公益
『黄河』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