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旁大王庙:明代?清代?
2024-03-13邱崇禄
邱崇禄
前一段时间,卢沟桥西侧路北的大王庙的山门已被修缮一新,像老干发新枝,焕发了新的青春。曾经有些文章、资料提到此庙都说建于明代,对此,笔者一直心存疑惑,总想刨刨它的老根儿,弄个明白。经过查找大量的明代古籍和相关资料,对此庙均无记载,从而更加深了笔者的疑惑。
残碑上的镌刻与古籍的记载不谋而合
多年前,笔者来到大王庙,巧遇在此居住的燕连祥大爷。老人告诉笔者,1957年他随北京铅丝制品厂从城内天桥迁到此庙工作和生活一直到退休,经历了庙产变工厂、文革中碑毁殿改,到如今沦为居民大杂院的全过程。燕大爷说,大殿门前东西两侧曾有两块高大的石碑,特殊年代中被推倒。在混乱无序之际,燕大爷与儿子用铁棒滚动将其中一块残碑拖到自家的煤棚里。而另一块石碑至今埋在一户邻居的煤棚之下。
燕大爷家煤棚里的这块长约两米、宽约0.8米的残碑倚墙侧立,黑黢黢的碑身上镌刻着“以卢沟桥上众水会合欲杀其势宜分其流惟建减水石坝一道于此”,“斯为釜底抽薪之计并请发帑金三十万”,“出水受水以九章之法除之若正河水长一丈四尺八寸与坝身相平渐长则渐分洩”,“日役万人时历半载虽有暑雨祁寒之苦负星戴月之勤”,“减坝之上建泰西钢桥”,“减坝东岸建立大王庙无梁通济神祇昭格馨幸逢盛事”等繁体字迹,似乎正诉说着陈年往事。碑的落款是“布政使衔署理直隶永定河道霍邱窦延馨撰并书”,日期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笔者注)岁次乙未八月吉日立”。
经查《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编》,书中的文字對此碑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七月间,瓢泼大雨连下多日不停,造成永定河河水狂涨,洪水溃堤。决堤之水,使大兴、良乡、涿州等地区顿成泽国,灾民流离失所。
翌年初(1894年),河道官员会勘永定河上下游研究治理方案,决定在卢沟桥以西的小清河建设减水坝,以分泄永定河洪水入小清河。工程由中、法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勘察设计,商定减水坝口宽五十丈,龙骨、金刚墙及出水坦簸箕连同两面石堤、坝下减河俱用大石料砌成,工期赶在大汛来临之前完工,同时上奏朝廷请拨三十万银两治理水患。
工程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开工,经过万人昼夜的辛勤劳作,工程于五月十五日竣工。经中、法工程技术人员验收合格后,保证用期三年。
当小清河的减水坝和金刚墙建好之后,河道官员们发现“该处地当孔道,伏秋减坝泄水,文报行旅,未免阻滞。拟建钢桥一座,长五十丈,宽一丈六尺,可过三千斤重之大车。”
这年(1894年)秋天,横跨小清河上的钢梁木板桥建成。大汛来时,新建的减水坝宣泄甚畅。经过卢沟桥的洪水也安澜如注,顺流而下。
此后,在钢梁木板桥以东、卢沟桥以西路北的空地上建立一座大王庙予以庆贺。大王庙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修竣,庙内刻碑栽树,戏楼内升堂唱戏,治理河道的各级官员祈愿数十州县的人民免受水灾之害,遗福无疆。这些书中的记述与残碑上雕刻的文字不谋而合。
大王庙是清代建筑无疑
因此,1894至1895年间,在小清河上先建减水坝,后建金刚墙,再建石墩钢梁木板桥,最后建大王庙,这四项工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既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首次中外合作治理水患成功的范例。
再查中国历史档案馆“光绪年间治理永定河档案”中的“《附件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永定河办理另案抢险工程等用过赈款清单》”,一段文字这样记载着:“卢沟桥减水坝东建修大王庙一座。计修正殿三间,前接卷棚三间,两旁耳殿各一间,东、西配殿九间,配殿下毗连楼房各一间,山门楼房三间,内接戏楼一座。庙四面间段砌墙,大殿左、右禅房各三间。庙东跨院盖上房五间,两厢房各三间,过庭三间。前院厢房各二间,大门三间,周围砌墙。东外院房六间。庙宇屋基下均筑灰土,装修塑画、油饰等工。共用银一万二千四百两。以上全单总共用银三十七万二千一百六十九两七钱二厘二毫三丝八忽。(朱批):览。”其中“卢沟桥减水坝”即小清河减水坝。
至此,大王庙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是清代建筑确定无疑。那么,坊间大量文章提到它说建于明代是源于何处呢?
在“北京名胜古籍辞典”中笔者找到答案。该辞典中对大王庙是这样描述的:“大王庙在卢沟桥西街,明代建筑。存有二层戏楼一座,券门一座,东西配殿各九间。尚有后殿三间,屋顶已修改。此庙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是原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〇旅二一九团团部。现已划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的保护范围之中。据访问,解放前大王庙正殿檐下悬‘岱王庙的匾额。但房管部门标明为‘大王庙。”
显然,该辞典说此庙是明代建筑是毫无历史资料依据的,经不起任何的推敲。大量文章说此庙是明代建筑皆引源于此,以至于造成了以讹传讹。
此庙应叫大王庙还是岱王庙呢?
从燕大爷家煤棚里的残碑上和相关的清末永定河档案上的记载看,只有“大王庙”的文字记录,均未发现“岱王庙”的记载痕迹。我曾写过“烽火岱王庙”(见2017年7月11日北京晚报)一文,文中“岱王庙”的称呼出自孙敬修老先生撰写的“我的故事——孙敬修回忆录”一书。孙老先生年轻时曾在此庙办的“京兆师范学校”读书,他回忆此庙山门上挂过“岱王庙”的匾额。很多称之此庙为岱王庙也皆源于此。不知年老时的孙老先生回忆年轻时的事情有无误差。
岱王庙的“岱”,乃是泰山之名,而位于北京永定河边卢沟桥畔,何来“岱王”之庙?七七事变当事人、二一九团三营营长金振中写过《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一文。文中说当年他将“第十连为营预备队,驻在石桥以西的大王庙内”。如果说当时此庙叫岱王庙,为何金营长直呼此庙为大王庙?如果1937年时此庙叫大王庙,那么,为何如今变成了“岱王庙”?而至今当地百姓俗称其为“大王庙或大庙”?
何为大王庙?其实就是龙王庙。早年永定河畔有多座龙王庙。因为永定河经常泛滥,泛滥一次就要治理一次。河道修复之后,便用剩余材料修建一座龙王庙,祈祷龙王保佑,“安澜永固”,不再泛滥。可见:大王庙乃是正称。而此处之大王,正确发音即“代王”也。《辞源》“大王”条:大王,对王的尊称。大,读dai,四声。而长久以来,四声的“大dai”与“岱”互相混淆,大王庙就成了岱王庙,李鬼就变成了李逵。
依笔者个人之见,还应以碑记和历史档案记载为准,恢复“大王庙”的正称为好。也许,当埋在那户煤棚之下的另一块石碑出土之日,也可能就是水落石出之时。
至于“北京名胜古籍辞典”中说此庙做过“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〇旅二一九团团部”,也与众多当事人的回忆文章相悖。当时吉星文团长率团部一班人马及一营二营驻扎在长辛店,而把火力配备最强、骁勇善战金营长率领的三营布置在卢沟桥最前线,而“辞典”上所说把团部设在大王庙内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现在的大王庙会在路基以下
这是由于东边的卢沟桥与西边的小清河桥所处的地势高,而连接两桥下坡的道路之间形成了一个洼兜,大王庙正建在洼兜的最低点。1958年6月拆除小清河上旧的钢梁木板桥,原址重建一座8孔钢筋混凝土桥。重建后的小清河桥加宽了桥面和抬高了混凝土墩台,使新桥与卢沟桥减少了高差。同时把卢沟桥至小清河桥之间的洼兜路垫高铺平,使两桥之间没有了坡度,这就是今天大王庙降到路基之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