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妇女周刊》往事
2024-03-13勾超
勾超
2024年是北京《妇女周刊》创刊百年(1924—2024)。1924年3月张若名发表《现代的女子以怎样的解放为满意》一文。文中写道:“女子当争回本身的人格,抛弃那些乞怜的弱状,复活我们的慷慨的天真,革除旧日男女间精神上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关系……期待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社会的人,切不要做某男子的人。”这就是女性时代力量的彰显,而随之应运而生的《妇女周刊》恰逢其时。
《妇女周刊》是《京报》附设的3种周刊之一,于1924年12月10日在北京创刊,1925年12月20日停刊,共发行50期,另发行纪念特刊1期。
《妇女周刊》逐页题名《京报附设第3种周刊》,由北京蔷薇社编辑,北京京报社发行。担任主编的有: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蔷薇社社员陆晶清、石评梅、黄庐隐等人。《妇女周刊》主要撰稿人有波微、欧阳兰、超常、蔓菁、娜君等人。
《妇女周刊》主要栏目有诗歌、日本通讯、评论等。刊物以提高妇女觉悟、促进妇女解放运动为宗旨,载文包括论文、文艺、通讯等多种形式。主要刊载有关妇女问题的论著、译述,介绍各种妇女运动,报道国内外妇女界消息,并发表文艺作品。“用文艺暗示的方法,去唤醒数千年沉沦于苦海的女同胞”。
1925年5月载文介绍了南方的国民运动,同年6月出版沪案(“五卅”惨案)专号,7月又刊载特别启示,报道“五卅”惨案,北京学生罢课游行示威,进行反帝爱国斗争等。1925年8月后,该刊又刊出“女师大风潮特号”,报道和声援这次学生运动。1925年12月20日,出版《周年纪念特号》,由邵飘萍题词、鲁迅撰写了抨击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寡妇主义”。
《妇女周刊》的主编石评梅是“五四”时期知名的女作家和新文化战士,在就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期间,学校的校长是知名学者、教育家许寿裳。许寿裳提倡科学与民主,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还聘请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及其他进步的教授来学校讲学。李大钊讲授的内容是《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因为有了众多的名师,当时“女高师”校园形成了浓郁的科学与民主的气氛,新思潮、新思想此起彼伏、不断涌现而且日益成熟。“女高师”产生的激情澎湃局面,鼓舞着石评梅,立志要“以健康之精神,作伟大之事业”。
石评梅在朋友们的眼中是“温婉聪明,秀气孤禀”,“每与校中同学言及邦国颠危,则慷慨泪下”。她的满腔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溢于言表,在校内大力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石评梅作为《妇女周刊》的主编,努力使刊物沿着“五四”进步方向不断发展,追随着轰轰烈烈的新文学运动。这就是《妇女周刊》能够在基本倾向上始终位于进步潮流的重要原因。《妇女周刊》的50期里,石评梅在刊物中为妇女解放问题作了大量的呼吁,并且发表了一些反映现实问题的文学作品。
《妇女周刊》作为展示女性时代力量的刊物,其登载的文章反映出了新女性的代表关心旧礼制下的传统女性。石评梅于1925年发表在《妇女周刊》周年纪念号上的短篇小说《弃妇》,篇幅非常短小,但是内容却很犀利。文章所展现的是一种对于所有女性命运的关怀,而不是门户之见。石评梅在民国新女性中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接受了新思想的女性更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毕竟她们代表了一种时代发展的潮流。
尽管鲁迅先生曾指出《妇女周刊》“议论很少,即偶有之,也不很好”,但这样的评论恰恰表明鲁迅先生对《妇女周刊》的关注和关心,尤其是鲁迅先生应石评梅的要求,给了《妇女周刊》一篇杂文《寡妇主义》,并发表于该刊的周年纪念特号。
进步报人邵飘萍也曾为《妇女周刊》撰写《我希望女子参加国民会议》一文,并为该刊周年纪念特号题词 “妇女界之喉舌”,对《妇女周刊》十分称赞。
石评梅在与友人也是同为女作家的庐隐、陆晶清等人编辑《妇女周刊》时,感受到虽然编辑和撰稿者中有不少进步人士,但也不乏一些思想情况复杂之人。随着《妇女周刊》不断的发行,石评梅敏锐地察觉到《妇女周刊》的社会影响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她在为该刊所写的《发刊词》中,曾希望刊物能成为“搏浪之椎”,要“粉碎偏枯的道德”,“脱(唾)弃礼教的束缚”,要“发挥艺术的天才”,“拯救沉溺的弱者”,要“创造未来的新生”,“介绍海内外消息”。
她更希望刊物能成为“火把”,“燎燃着世界的荆丛”,“它是猛烈而光明”;其“呼声”像“振颤着人类的银铃”,“它是悠远而警深”。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遂人愿。用石评梅的话说“我们的努力和言论,似乎都离着理想太远”。
石评梅的努力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在1925年12月20日《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她还发表了出自天津女师一位女作者的文章《真实》,该文表达了对北京妇女运动的声援和希望改造天津、改造整个社会的愿望。尤其是文章所附的诗歌,研究学者们认为“以高昂的格调,唱出了妇女们在解放路上勇敢前进的声音”。
与石评梅一起担任《妇女周刊》主编的陆晶清(1907—1993),原名陆秀珍,云南昆明人。笔名小鹿、娜君、梅影。在小学读书时,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进步刊物。
1922年秋,陆晶清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科班学习,开始了写作生涯,所写诗文发表在《晨报副刊》《文学旬刊》《语丝》等刊物上,其1946年深秋作于伦敦的文章《再怀北平》,体现了她对北京城的情感十分深厚
除此之外,《妇女周刊》还刊登了《給汤佩琳女士的同乡戚友》《汤佩琳女士惨死事实》及《汤佩琳女士遗像(照片)》等系列文章,发表了大量有关汤佩琳女士的相关报道,并对民国时期普通女子命运进行思考。《今后我国妇女运动应注意之一点》《妇女运动之我见(附照片)》《中国的新妇女》等文则侧重对妇女运动和妇女权益的介绍。还有《女教育家孟德苏丽的教育方法》《幼稚教育与妇女教育》等文也为今人研究妇幼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妇女周刊》还登载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如《微颤的心弦》《夜深了》《掠技的燕儿》等,有利于培养读者的文学素养,激发创作激情,使刊物更富文艺气息。
《妇女周刊》刊登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对于民国妇女报刊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彰显了中国女性的时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