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老年传播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

2024-03-13范龙李宇帆

中国新闻评论 2024年1期

范龙?李宇帆

Current Situation, Hot Spots and Trends of Elderl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CiteSpace-based Visualization Mapping Analysis (2012—2022)

Fan Long Li Yufan

Abstract: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to visualize and analyze 981 related documents on elderl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Database (CNKI) from 2012 to 2022,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are focused on the topics of elderly broadcasting, WeChat, Jitterbug, digital divide, media image, silver-haired Netflix, and health communication; the ten-year research histor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stable development period (2012—2015), paradigm adjustment period (2016—2018),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iod (2019—2022), with studies centered on elderly audiences, WeChat, and self-presentation playing a key role between the phases; meanwhile The core group of authors in the field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and there is a lack of influential academic guiding forc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the future media perspective shift, the expans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mpowerment, the promotion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he adapt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o aging may b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study of elderly communi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Elderly communication; Elderly media; Digital inclusion; Media empowerment; CiteSpace

摘 要:利用CiteSpace軟件对2012—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老年传播研究的981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研究热点集中于老年广播、微信、抖音、数字鸿沟、媒介形象、银发网红、健康传播等话题;十年的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平稳发展期(2012—2015)、范式调整期(2016—2018)、全面发展期(2019—2022)三个阶段,围绕老年受众、微信、自我呈现展开的研究在阶段间扮演了关键角色;同时领域内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引导力量。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未来媒介的视角转向、媒介赋权的角度拓展、推进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适老化可能是国内老年传播研究的今后方向。

关键词:老年传播;老年媒介;数字融入;媒介赋权;CiteSpac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如同传播学的兴起,老人传播研究(Research on Communication and Aging)的出现也是西方特定发展阶段下社会背景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20世纪西方社会总体呈现出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升、生育率持续下降的态势。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婴儿浪潮”也只是昙花一现,并于70年代起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到1981年,世界已有的38个老年类型国家中,大多数当时的发达国家都被包含在列。出于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福利及经济结构问题的担忧,联合国大会于1982年起将老龄议题正式纳入历届议题之中,并于1997年第52届联大提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愿景。在此背景下,西方老人传播研究相关论文与书籍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量出现。如学者Hummert, Mary L、Nussbaum, Jon F在2001年出版的Aging, Communication and Health中就对沟通与积极老龄化、远程医疗、听力损失与沟通障碍、老年患者的家庭陪伴等老年传播问题进行探讨。

国内老年传播研究也开始于20世纪末,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成立的“老人传播研究群”,较早地开始了对西方老年传播理论的引进和本土化研究,议题涵盖老人生命传播、情感、时间、叙事等,但总体而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重实务应用的鲜明特征。有研究对1990—2010年CNKI收录的91篇老年传播有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包含明确媒介形态取向的文献就占据了其中的75篇;作者认为这种研究内容的失衡部分是由于中国老年媒介和广告商品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相关媒介与研究者热度不高,进行理论构建的驱动力缺乏。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高速阶段与网络接入环境的日益普及,国内学界围绕老年群体独特的传播现象所进行的新闻传播研究不断加速涌现。新冠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刺激了国内学界对数字难民、老年健康传播、数字反哺、老年人健康码使用等议题进行更为全面的学理化分析。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老年传播相关文献,数量已达千余篇。通过对2012—2022年中国老年传播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本文旨在对已有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并对相关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法,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借助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所开发CiteSpace 6.1.R6版本,使用关键词共现聚类、突变检测等功能来可视化分析十年来中国大陆老年传播研究的热点与脉络趋势。

本文的文献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在知网数据库首页中,打开高级检索,主题一栏输入“老年”,发表时间范围设置为2012年1月—2022年12月,选择中文文献,在社科下的学科类别中仅勾选“新闻与传媒”,共得到1213条结果。去除掉与主题无关的会议纪要、期刊评论与其他无关论文后,共得到有效样本981篇。虽然老年传播研究领域具有涵盖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内容的特点,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新闻传播学视域的角度出发来洞悉国内老年传播研究面貌的发展变化。

将中国知网中下载的论文集Refworks文件导入Citespace软件并转换数据。在主界面工程区建立项目后,于功能选择区进行参数设置。在Time slicing中将时间范围设置为2012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设置为1。在Node Types中,分别勾选“Author”“Institution”“Keyword”项,使用默认的g-index算法。在Pruning中勾选“Pruning sliced networks”,并在Visualization中勾选“Cluster View-Static”与“Show Merged Network”。完成以上参数设置后,运行软件进行分析。

二、老年传播研究的基本状况

图1显示,近十年来国内老年传播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2—2015年,在此期间中国知网上老年传播文献的年发文量保持逐年增长,从34篇上升至65篇左右;第二阶段为2016—2018年,在此期间年发文量递增陷于停滞。而在2019年—2022年即第三阶段,老年传播文献的年发文量迅速攀升,在2022年达到历史峰值206篇,显示出近年来老年传播研究热度的增长态势。

如表1、表2所示,对文献作者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状况。在功能选择区的Node Types中仅勾选“Author”后運行软件,发现领域文献中共有310位不同作者。根据普莱斯定律,在某个领域的核心作者中,高产作者群中最低产作者的数量为最高产作者发文数量平方根的0.749倍。在发文量统计中,学者盖龙涛以9篇发文量占据首位,因此,根据公式计算出高产作者群中的最低产的数量取整为2,即在十年间老年传播研究中发文数量大于2篇的即为核心作者。

“Summary Table”中数据显示,310位作者中核心作者仅有11位,核心作者发文数量共计48篇。将核心作者发文数量除以论文数量总数,得到数值约等于4.89%,远未达到50%的数值,这表明国内老年传播研究并未在十年间形成一个核心作者群,这也说明当前领域内缺乏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引导力量,不利于领域内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和规范发展。

机构发文数可以显示出高校间对特定研究领域的侧重差异和相关文献价值。统计显示,除去中国老年报社与太原广播电视台,老年传播领域发文量前十的高校中有两所的新闻传播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为A+,其中中国传媒大学以共计26篇的发文量占据首位;同时评估结果为B类的也有4所院校,显示出具备较强新传学科的高校对老年传播研究领域的关注和影响力。

三、老年传播研究的热点挖掘

文献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研究特点与主要内容。在Citespace功能选择区的Node Types中,仅勾选“Keyword”并运行软件,可以得到关键词频次表及共现图。表3显示,十年来国内老年传播研究中频次排名前列的关键词包括“老年人”“老龄化”“数字鸿沟”“新媒体”“媒介形象”“微信”“短视频”“老年广播”“老年受众”“健康传播”“银发网红”等。

中介中心性作为指标来衡量某一节点在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程度高低,一般大于0.1即为目标节点连接其他节点的能力较强、在知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Citespace菜单栏的Node功能中使用“Compute Node Centrality”后,可以得到关键词对应的中介中心性。表3显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即为出现频次排名前五的关键词,这显示出老年传播研究中内容热度与结构地位的正相关性关系。

“老年人”与“老年群体”的中介中心性分别为0.6、0.4,二者在老年传播研究中充当最为核心的节点与其他知识节点相联系。“老龄化”是老年传播研究的宏观社会背景,在关键词共现图中其与“数字鸿沟”“微信”“老年受众”等高频词联系密切。“新媒体”作为区别于传统媒体并涵盖微信、抖音等具体新兴媒介的概念,与领域内的研究中也扮演了重要地位。为了更清晰地划分和呈现老年传播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本文通过使用LLR算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聚类模块分析。聚类结果中Q值=0.5202>0.3,S值=0.7772>0.5,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并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关键词聚类后共生成57个聚类标签,在clusters中设置仅显示排名前9的聚类标签。聚类标签中的数字与主题所包含的关键词数量有关,数字越小则包含关键词越多。将图3的9个聚类标签与表3的高频关键词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容重合性。因此,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将十年来中国老年传播的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方面。

首先,“老年广播”“微信”聚类板块呈现出老年传播领域在不同时期中对具体媒介形态的关注。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中选中“老年广播”节点可以发现,其与“融媒体”“主持人”“品牌建设”“创新方法”等关键词节点联系密切,体现出老年媒介研究所带有的鲜明应用性特征和及转型措施的关注。有研究认为老年广播创新基于老年听众在信息、沟通、服务和参与等多方面的需求来进行精准定位;还有研究结合窄播理论强调国内广播节目在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受众细分化、专业化方面存在不足。为应对来自新媒体的市场份额争夺,传统老年媒介除了积极进行受众细分与内容创新,其本身进行的数字化转型也得到学界关注。学者丁晓晴以《浙江老年报》为例,指出将老年报纸上的内容转换为融媒体平台上的视频、H5文本对于为报社争取“老年流量”的重要性。总之,创新与发展对策的探讨是传统老年媒介研究的重点内容。根据CNNIC在2021年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而中老年群体网民规模增速最快,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28%,规模近3亿,老年数字用户的迅速扩张吸引了学界的集中关注。在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型老年媒介研究中,重点对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的原因、影响与困境问题进行探讨。在社会关系层面,有研究发现微信能够为老年人建立或改善社会资本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也有研究采用量化分析指出对微信特征与风行程度的感知可以显著的预测老年群体的微信采纳。学者石晋阳运用数字鸿沟的理论框架,从接入沟、技能沟、内容沟、动机沟的角度分析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困境,并指出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老年教育作为应对路径。

其次,老年媒介形象相关研究主要包括老年群体在媒体的印象固化与话语争夺。当大部分老年群体被排斥在新媒体的意见广场之外,也在无形中将构建自身媒介形象的权利拱手让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通过阻碍话语表达、迎合刻板印象共同固化了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认知。有研究对传统媒体的内容分析发现,老年人易呈现出“被害”“被救助”媒介形象,且女性老人、农村老人等老年内部特殊群体更容易呈现出负面形象。但另一方面,智能设备与新媒体在老年群体的普及过程也是老年群体在网络上的话语空间扩张过程。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中点击“媒介形象”节点,可以发现与之密切联系的关键词,既包括“刻板印象”“代际冲突”,也包括“银发网红”“自我呈现”,在智能媒介技术的支持下,弱势群体能够借助网络技术的力量获得信息资源、拓展自身能力,诸如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为赋权老年人成为能动的传播主体提供可能性,老年网红的现象级出现意味着“数字难民”从缺席到返场,刷新了公众关于老年的固有认知。

老年健康传播议题主要关注新媒体对老年群体的在健康信息接受与传播上的赋权及健康谣言传播。新媒体在老年群体的普及为健康信息搭建了更为多元和便利的传输渠道,例如中老年健康、丁香医生等微信公众号,以其优质的医学科普知识、在线问诊功能得到了大量老年用户的使用与认可。有实证研究发现,新媒体的使用虽然没有明显改变老年人的健康认知水平,却显著地提升了老年群体寻找健康信息的积极主动性,并乐于将自己获取的健康信息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这也使得老年用户在健康谣言的传播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一方面老年用户是健康问题的直接相关者,他们更可能主动搜索或偶然接触到网络上的健康养生信息;而另一方面,老年用户的信息分辨能力与媒介素养普遍较低,因此很容易忽视阅读、分享信息的信源权威性和内容真实性,无意中助长了良莠不齐的健康信息扩散。

最后,“数字鸿沟”“人文关怀”聚类板块主要关注在数字社会中,作为数字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的边缘处境。随着互联网的适老化进程的推进及智能设备的普及,老年群体的“接入沟”问题逐渐得以解决,但与此同时,身体机能退化带来的学习意愿下降、Z世代所营造的网络话语隔阂、数字软硬件本身的使用复杂性都在制约着老年群体的数字媒介使用,从而对其在数字社会的信息获取、话语表达、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全面有效地推进老年群体的数字社会融入,除了进一步推进智能软硬件适老化,还要充分的发挥初级群体、社会组织在劝服使用、传授技能方面的作用。

四、老年传播研究的脉络与趋势

为了了解十年来中国老年传播研究的热点变迁,生成关键词时间线与关键词突变图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控制面板中的layout中将可视化方式选择为“Timeline”生成图4,并在Burstness选项中将γ[0,1]设置为0.8,点击Refresh功能后,检测到20个突变项目,之后点击View功能进行可视化展示生成图5。

Citespace的时间线功能可以直观地展现十年来老年传播研究领域的内容脉络。图4显示,在2015年之前老年传播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知识节点连接能力的许多关键词已经出现,同时,此阶段研究主要聚焦于传统老年媒介的应用研究与转型策略探讨,大多数的研究停留于表面的现象分析,理论研究局限于叙事理论、刻板印象理论,研究视角单一。2016年开始,老年传播研究进入了范式的重大调整时期,这一方面体现为逐年递增的发文数量陷入了停滞,另一方面体现为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的大幅度转变。“十三五”规划纲要布局八项信息化重大工程、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成为科技界热点、抖音等移动短视频直播平台的涌现,显著地加快了新闻传播业界与学界的新媒体化进程,从而使得老年传播的主体视角迅速地由“老年受众”转变为“老年用户”,媒介效果与老年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群体间代际关系开始受到集中关注。2019年开始,老年传播领域的文献数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递增期,学者们在对短视频与老年网红、数字反哺现象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同时,理论与视角也愈发多元,包括后喻文化理论、身份认同理论、他者理论、扎根理论等都成为分析老年传播现象的理论与方法工具。

突变词的计算是筛选出某段时间内频次变化率高、频次增长速度快的关键词,可以清楚地展现研究历史中的热点变迁。图5显示,“老年受众”一词在2012年产生突变,于2016年突变结束,且具有9.06的突变强度。在2012—2018年,产生突变且强度大于3的关键词还有“老年读者”“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策略”等。关键词“微信”在2017年产生突变,且具有5.54的突变强度。数据显示,老年微信活跃用户数量在2014年6月为131万,2016年9月增至768万,2017年9月达到5000万,以至于微信新增用户中超过三成来自老年群体。同时还有大量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揭示微信的使用对老年用户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交需求、情感需求的多重满足,以微信使用为代表的“用户视角”转向研究为作为能动主体的自我呈现研究进行了铺垫。关键词“自我呈现”至2020年产生突变以来至今,一直是老年传播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1959年提出自我呈现理论认为,生活中的个体总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图中点击“自我呈现”节点可以发现,其与“抖音”“短视频”“银发网红”等关键词联系密切。抖音作为一种视觉文化主导的轻量媒介,以其较低准入门槛、感官冲击力大、内容娱乐性强等特点,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将热点信息与网络流行文化呈现在老年群体的面前,同时也为老年群体的媒介表达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采用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2012—2022年老年传播研究的981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十年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老年媒介研究、效果研究與媒介赋权研究。同时,十年来国内老年传播研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早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媒介应用研究与转型措施探讨,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普及,老年传播研究进入范式调整阶段。从2019年起,国内老年传播研究进入全面发展期,新媒介研究、群体研究与效果研究进一步深化,理论与视角也趋于多元。当前的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首先,领域中缺乏核心的作者群,核心作者和权威期刊的发文量占比较低,存在着相当的学术泡沫与重复研究。其次,虽然领域内的实证文献数量在十年来增长迅速,但相当一部分的文献仍然是运用数字鸿沟、使用与满足等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来作为分析现象的理论工具,研究方法与理论缺乏创新。基于以上的局限性分析和研究结论,对国内老年传播研究的未来可能方向进行探讨。

(一)新新媒介的视角转向:元宇宙视域下的老年群体

保罗·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中将当代媒介划分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新新媒介在涵盖之前媒介功能的基础上拥有全新的功能。虽然保罗·莱文森在书中所指的“新新媒介”是以博客网为代表的、互动性强的互联网第二代媒介,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虚实无缝衔接、连接一切的元宇宙无疑具有成为21世纪20年代后的新新媒介的潜力。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CNKI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元宇宙”主题下的发文数量共计4000余篇,尽管元宇宙概念的社会性膨胀中确有巨大的“泡沫”,但它的深远价值在于从更高的维度确立了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当人与媒介的连接越发深入、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进一步扩散,我们如何来解决以老年群体为代表的数字弱势群体的融入困境?老年媒介素养教育将进行怎样的内容和方式调整来应对“老沟未平,新沟又起”?当旧媒体的卡里斯马特质被不断去除,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所带来的是真正平权传播,还是能力、文化区隔之墙后面的圈层狂欢?

(二)媒介赋权的角度拓展:智能养老与网络老年教育

赋权理论主要针对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其生存和发展遭遇能力和权力缺少的人群”。由于身体机能退化等因素,老年群体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安全、通信自由等公民基本权利常常在现实中得不到保障,而未来的媒介赋权研究正可以立足于实证经验考察,从老年群体“丧失的权利”角度出发来探寻媒介为老年进行更为全方位赋权的可能性。如智能家居就是保障留守老人住宅安全权利的一项较优解。去身体化的家庭智能视频监控,赋权老年居住者成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辩证体:前者防盗,后者是一种隐喻的身体陪伴。教育问题是西方传播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因为教育总是与社会弱势群体密不可分。而对比之下,国内新闻传播学视域下的老年教育研究不仅文献数量少,而且在研究对象上局限于老年媒介素养教育,缺乏跨学科视野。近年来5G技术的发展、线上教育模式的成熟来为保障老年群体的受教育权提供了新的路径,而疫情背景下“社区教育+老年大学+老年网课”组合更是成为保障老年群体受教育权的一种常态模式。未来的老年传播研究可以进一步地对这种老年教育模式的赋权实效问题进行探讨。

(三)推进本土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适老化

学术研究的功能不仅是理解事实规律,批判的知识社会学以及以福柯“知识权力”论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也将知识生产视为构建社会现实与秩序的重要途徑。从时间线来看,十年来国内老年传播领域中将应用研究与实践概念通俗化的倾向趋于减弱,且领域内基于扎根研究方法的探索性研究不断出现,但仍然缺乏足够多具有时代特征和本土特色的老年传播理论。未来的研究应该采用更为多元的质性研究方法,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概念理论,为领域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视野与现实价值。此外,研究方法的适老化问题也应当得到重视。以老年传播研究领域的主流采用的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法为例,这种依靠自我陈述样本的研究本身则不可避免受到受访者选择性记忆、事后建构体验的干扰,在老年群体普遍存在认知能力、生理性记忆下降的背景下,研究的信效度问题无疑被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对现有的主流研究方法进行改进。例如有研究为了获取老年群体在执行特定认知任务时的精神疲劳状况,借助眼动追踪技术捕捉对受访者进行自然观察,显著提升了研究的精确度与准确性。将老年群体特殊性的考量从研究内容兼顾到研究方法本身,有助于未来研究更好地实现科学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