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唐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2024-03-12李仕燊

陶瓷 2024年2期
关键词:陶俑乐舞骆驼

李仕燊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纵观中国历史,唐代雕塑艺术发展最为充分,最具民族特色。初唐时期,雕塑艺术吸收了西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优点,使得雕塑风格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盛唐时期,人们不断地受到外来新鲜事物和思想的影响,将外来文化元素融入自身雕塑艺术发展,使得雕塑艺术在盛唐时期大放异彩,创造出大量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佳作。

唐代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者生活奢靡、贪图享受,平民百姓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用于丧葬礼仪之中,使得唐代厚葬的风气得以传播。而正是由于唐代具有厚葬奢侈之风,才使大量的陶俑以及丰富的陶瓷雕塑随葬品得以流传至今。唐代陶俑所表现的内容,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是研究唐代中外往来、世俗生活及人民精神状态的宝贵资料。

1 唐代陶瓷雕塑中人物形象的描绘

1.1 胡人形象

在中国语境里,“胡人”泛指非华夏汉民族的其他民族,他们在丝绸之路沿线积极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别具风情的异域文化也以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中心一度十分流行。在唐代墓葬里作为陪葬品的彩绘陶俑与三彩俑中就有不少表现胡人形象的异国风情浓郁、文化特征突出的作品。唐代胡人俑(见图1)对于胡人面貌的描绘可谓是生动传神,形象塑造非常夸张大胆。大眼珠、深眼窝、翘鼻头、高鼻梁、大鼻子、面部轮廓深刻而鲜明、修剪成铲形的浓密的胡须与鬓相连,相貌之种种,都是胡人的典型特征。唐代自开元、天宝年间十分流行“胡服”,胡服的特点是小袖、革带与皮靴,这都是典型的草原民族服饰。在唐代贵族出行流行骑马,宫中的女性亦然,所以这种小袖、系带、着靴,便于骑马出行的服饰搭配便很快地流行了开来。尖顶胡帽也与中原地区人们戴头巾的意趣不同,精致的装饰高帽与胡服成为固定搭配,这也是草原地区的明显特征。

图1 唐代胡人俑

由此可见,唐朝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西域各国频繁交流,大量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营养,将异域风情融入中华文明,这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华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2 女性形象

女性陶俑大都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人物造型比例得当、体态优美,发饰、服装、神态、动作曲尽其妙。初唐时期的女俑身体比较瘦弱,姿态略显僵硬,而盛唐时期的女俑无论从形体、衣饰,还是面容、姿态都是那么的雍容华贵,这反映了当时人民富足的生活和追求健康丰腴的审美倾向。

妇女俑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浓妆艳服的女性形象,还有头戴帷帽、衣着窄袖、翻领、革带系腰、脚穿胡靴的形象,更有着男装的妇女形象,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女性崇尚胡服的现象。正如诗句所描写:“李波小妹字雍容,窄衣短袖蛮锦红”。

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女俑人色彩鲜艳,姿态各异,别具特色。白居易诗中有过这样的描写:“黛青描画眉,凝脂若雪肤。回眸一笑过,倾国倾人城。”这种唐代美丽女子的形象在仕女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女俑脸庞丰满、体态丰润,形象非常的生活化、世俗化,其造型多取材于当时真实的女性形象,有贵妇、侍女、歌伎等[1],她们或站或坐或行或舞,形态各异。艺术家通过对俑人精美细致的刻画,充分体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如贵妇俑(见图2),衣着非常华丽、色彩鲜艳、身材圆润、神情优雅,半翻髻,身着襦裙,肩披帛,双手交握于腹前,展示出唐代女性的婉约、圆润之美,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唐朝以肥为美的审美特点。

图2 贵妇俑

2 唐代陶瓷雕塑中生活娱乐的表达

陶俑在唐代繁荣的经济背景以及高速发展的手工业的推动下,呈现出日新月异之态,在种类繁多的陶俑中,为数众多的乐舞形象更是为学者们学习研究唐代手工业水平、艺术发展以及生活状况等提供了真实且生动的实物资料。

乐舞百戏俑是唐代陶俑中最为生动的一种类型,乐舞俑题材丰富,千姿百态,兼备了艺术性、礼仪性与欣赏性,既有贵族宴饮舞乐的场面,又有社会百姓的世俗情景,直观反映了唐朝举国上下歌舞升平的景象[2]。

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资料,在乐舞俑的表现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晏乐舞蹈俑,舞者翩翩起舞,整体造型婀娜多姿、生机盎然,与舞者同时出现的常有乐队,乐队陶俑大多数是坐着的造型,在雅室厅堂内吹拉弹奏,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宴乐氛围[3],音乐以舞蹈相伴,构成了歌舞融合的生动画面。

(2)骑马乐俑,这种乐俑多数是表现骑马出行的场面,它的出现反映了盛唐时期仪仗出行的氛围。

(3)骆驼载乐舞俑,一头骆驼昂首挺立,背上驮载了一个演出平台,平台上的乐舞者均着唐代服饰,其中乐俑演奏西域乐器,一位舞者被他们围在中央,仿佛在边歌边舞。骆驼载乐舞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3 唐代陶瓷雕塑中动物形象的运用

唐代陶瓷雕塑中的动物俑比人物俑更加出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缤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不同种类的动物形象个性分明,生动传神,完美展现了唐代对陶瓷动物雕塑赋予的真挚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价值。

唐代陶瓷动物雕塑中马的造型最多,出土最丰富。唐代的马俑(见图3)结构分明、骨肉匀称、线型流畅、神态矫健、构思精妙、栩栩如生,塑造者充分抓住了马的精神,使马在唐人生活中的地位得到充分展现,其艺术表现手法详略结合、繁简有序,把内在的劲和外在的形有机结合,使马的内在精神品质与大唐的繁华强盛融合在一起,展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

图3 唐代马俑

唐代对骆驼的需求一点也不逊于马匹,在游牧民族中骆驼像金、银一样贵重。一些唐代的贵族官宦还将骆驼作为私人坐骑和驮畜,骆驼也是丝绸贸易运输的主要工具。骆驼俑一般都为双峰驼,两目圆睁,张嘴嘶鸣,直立于托板之上,令人马上联想起唐朝与西域的商贸往来是如此的紧密,正如元稹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中“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的描写。驼囊上的器具、动物、面具等均为远途旅行的象征,具有强烈的庇佑色彩。

镇墓兽是一种虚构的、集多种动物于一体的神兽,其形象从战国楚墓中的镇墓兽发展演变而来,到唐代发展到极致。镇墓兽头上有角,形象凶猛,色彩斑斓,制作精致。镇墓兽是墓葬随葬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意思是守护坟墓的神兽,一般放置于墓门口,用来镇魔避邪,守卫亡灵,有十二神将、天王、狮子、独角兽、角端等,故刻意的表现其狰狞凶猛,以具威慑效果。镇墓兽早期又称“魁头”,它的形象是以想象和现实世界的动物融合而成。造型一般有两种:一为人面像,二为兽面像,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镇墓兽的表情威猛,庄严可畏,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艺术特点[4]。

其他陶瓷动物雕塑,形体较小,多用其来填补窑炉的剩余空间,这些陶瓷小动物雕塑大多是作为小孩的玩具或者产品的赠品。陶瓷小动物雕塑作者多为民间匠人,其创作手法粗犷、风格多元,看似随意,却师法自然,创作自然洒脱、浑然天成。

4 结语

笔者通过对唐代陶瓷雕塑的欣赏和分析,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唐代陶瓷雕塑作品散发出的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出唐人对美好社会的满足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5],为我们认识研究唐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唐代陶瓷雕塑作为雕塑艺术作品,体现出唐代雕塑工匠的高超技艺,唐人对客观事物具有十分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方面是前人不可企及的。另外唐人又非常善于将各种优秀的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创造出了既不脱离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总而言之,唐代陶瓷雕塑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雕塑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猜你喜欢

陶俑乐舞骆驼
龟兹乐舞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大骆驼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骆驼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