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桂枝五物汤复方颗粒成型工艺优化

2024-03-12顾晋亿沈小宽葛胜宇金莉莉朱鹤云

中成药 2024年2期
关键词:润湿剂制粒稀释剂

刘 杨,顾晋亿,沈小宽,葛胜宇,金莉莉,关 皎∗,朱鹤云∗

(1.吉林医药学院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2.延边大学药学院,吉林 延边 133002)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治疗血痹症的经典方剂,记载“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1],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和大枣共5 味药材组成,由桂枝汤的基础上去甘草加黄芪而成,主用黄芪益气补卫,得其桂枝,固表而不留邪,桂枝得黄芪,散邪不伤正,且通脉温阳之力大增,该方具有温经益气、通痹和营的效果[2-3],现代研究表明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功能障碍、脑梗死、冠心病、腰椎管狭窄症、硬皮病等均具有治疗作用[4-13]。但该汤剂存在携带不便、不易储存、煎煮耗时等缺点,因此本实验将其制备成颗粒剂,使之便于携带、利于保存,同时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14-15],同时遵循古法提取的传统工艺,将汤剂进一步浓缩为浸膏,再以颗粒的溶化性、成型性为指标考察稀释剂种类与用量、润湿剂体积分数及用量,并筛选最佳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复方颗粒剂制备工艺。

1 材料

1.1 试剂与药物 黄芪桂枝五物汤为自制,处方中各饮片均购于吉林大药房,经吉林医药学院李景华副教授鉴定为正品,符合2020 年版《中国药典》 规定。乳糖、无水乙醇(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可溶性淀粉(天津市格瑞恒业科技有限公司); 糊精(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蔗糖(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微晶纤维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氯化钠(天津市恒兴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均为药用规格。

1.2 仪器 DHG-9240A 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FA224 电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MA100 水分测定仪(德国赛多利斯公司);高速多功能粉碎机(永康市久品工贸有限公司); 筛网(浙江上虞市道墟五四仪器厂); CCA-1112A 冷却水循环装置、OSB-2200 油浴锅、N-1300 旋转蒸发仪、NVP-1000 隔膜真空泵(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 98-1-C 型数字控温电热套(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芪桂枝五物汤制备 取黄芪桂枝五物汤(25 首方剂) 处方药材,依汉代度量衡折算剂量为黄芪41.40 g、白芍41.40 g、桂枝41.40 g、生姜82.80 g、大枣36.00 g,加入1 200 mL 蒸馏水浸泡0.5 h 后回流提取1 h,4 层纱布过滤,滤渣加1 200 mL 蒸馏水继续回流提取1 h,旋转蒸发仪浓缩至400 mL,即得[16-17]。

2.2 浸膏制备 取“2.1” 项下所制汤剂4 份,分别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密度为1.20、1.25、1.30、1.35 g/mL 的稠浸膏,即得[18]。

2.3 颗粒制备 浸膏与稀释剂混匀,加入适宜体积分数和剂量的乙醇作为润湿剂,制软材,16 目筛制粒,60 ℃干燥20 min,整粒,即得。

2.4 指标测定 测定颗粒的成型性(A)、吸湿性(B)、休止角(C)、堆密度(D) 和溶化性(E),计算综合评分(V),公式如下[19-21]。

2.4.1 成型性 成型率按2020 年版《中国药典》 四部“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通则0982 第二法双筛分法)进行测定,要求颗粒可通过10 目筛、不可通过80 目筛的不得少于总量的15%。

2.4.2 吸湿性 取适量颗粒,30 ℃烘干至恒重,转移至恒重后的称量瓶中,精密称定质量,置于干燥器中(预先使用过饱和NaCl 溶液平衡24 h,相对湿度为75%),48 h后精密称定质量,重复2 次,取平均值,以吸湿前后颗粒质量计算吸湿率。

2.4.3 休止角 采用固定漏斗法,将待测颗粒从固定好的首尾相连的3 只漏斗中从上至下沿壁漏下,于桌面上水平放置坐标纸,漏斗底端距桌面高度2 cm,待颗粒顶端不再升高时停止,测量圆锥体底部直径、锥体高度,计算圆锥斜面与水平面所成夹角度数,重复5 次,取平均值。

2.4.4 堆密度 将颗粒置干燥量筒中,慢慢振摇,量取体积,称定质量,根据颗粒质量、体积计算堆密度。

2.4.5 溶化性 溶化性按2020 年版《中国药典》 四部通则可溶性颗粒溶化性检查法进行测定,称取颗粒10 g,加到100 ℃200 mL 水中,搅拌5 min,立即观察,若颗粒全部溶化或有轻微浑浊,没有焦屑,则认为溶化性合格,反之不合格[22]。

2.5 单因素试验 取“2.2” 项下浸膏适量,以制软材难易程度、制粒情况、颗粒成型率、颗粒溶化性为评价指标,浸膏密度、稀释剂种类、稀释剂与浸膏的比例、润湿剂体积分数、润湿剂用量为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

2.5.1 浸膏密度 取“2.2” 项下4 种密度的浸膏适量,加单一稀释剂、润湿剂,按“2.3” 项下方法进行颗粒的制备,结果见表1。由此表明,使用不同密度浸膏所制备的颗粒溶化性均符合标准,但为1.25、1.30 g/mL 时易制粒,成型率高,综合考虑颗粒的硬度和均匀度,最终选择1.30 g/mL。

表1 浸膏密度考察结果

2.5.2 稀释剂种类 黄芪桂枝五物汤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因此本实验选取无糖稀释剂可溶性淀粉、微晶纤维素和糊精。取密度为1.30 g/mL 的稠浸膏3 份,按表2 处方及“2.3” 项下方法进行颗粒的制备,结果见表3。由此表明,可溶性淀粉与微晶纤维素均具有较好的颗粒成型率,但微晶纤维素的溶化性不合格,糊精在制软材过程中出现硬化而难以制软材,综合考虑后,最终选择可溶性淀粉。

表2 不同辅料与浸膏的配伍比例处方

表3 稀释剂种类考察结果

2.5.3 浸膏与稀释剂的比例 依据规定,药用辅料最大量不应超过所制浸膏的4~5 倍,结合实际制粒过程中的经验,选取浸膏与辅料1 ∶1、1 ∶1.5、1 ∶2、1 ∶2.5 比例,按“2.3” 项下方法进行颗粒的制备,结果见表4。由此表明,当浸膏与稀释剂比例在1 ∶2、1 ∶2.5 时颗粒成型率较高,溶化性合格,但后者细粉较多、硬度稍低,故选择1 ∶2。

表4 浸膏与稀释剂比例考察结果

2.5.4 润湿剂体积分数 取密度为1.30 g/mL 的浸膏,浸膏与可溶性淀粉比例为1 ∶2,选择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作为润湿剂,按“2.3” 项下方法进行颗粒的制备。因30%乙醇及以下润湿剂水分占比太高,不易制软材和制粒,故本实验选择40%、50%、60%、70%乙醇,结果见表5。由此表明,40%、50%乙醇不易制粒,粘筛; 60%、70%乙醇制粒情况相近,最终选择70%乙醇作为润湿剂。

表5 润湿剂体积分数考察结果

2.5.5 润湿剂的用量 取密度为1.30 g/mL 的浸膏,浸膏与可溶性淀粉比例为1 ∶2,70%乙醇作为润湿剂,加入量分别为浸膏量的5%、10%、15%、20%、25%,按“2.3”项下方法进行颗粒的制备,结果见表6。由此表明,润湿剂用量为20%、25%时软材不易过筛,颗粒不均匀; 为5%、10%时颗粒成型性虽高,但细粉过多,综合实验结果,最终选择润湿剂用量为15%。

表6 润湿剂用量考察结果

2.6 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稠浸膏密度(W)、浸膏与稀释剂比例(X)、润湿剂体积分数(Y)、润湿剂用量(Z) 为影响因素进行L9(43) 设计,以颗粒成型性、溶化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为评价指标,按“2.4” 项下方法计算综合评分V,因素水平见表7,结果见表8~9。由此可知,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W>X>Z>Y。最终确定,最优处方为W1X3Y3Z2,即浸膏密度1.27 g/mL,药辅比1 ∶2.5,润湿剂70%乙醇,用量20%。

表7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表8 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

表9 方差分析结果

2.7 验证试验 按“2.6” 项下优化处方进行3 批试验。结果,该方法重复性良好,工艺合理可靠,稳定可行,见表10。

表10 验证试验结果(n=3)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浸膏密度的选择 在浸膏密度的选择中随着浸膏密度的增大,黏度随之增大,流动性变差,吸湿性增强,这可能与浸膏水分逐渐降低、苷类及糖类物质被充分提取出来从而增大了浸膏的黏度有关,同时由于水分在粉末之间形成液体桥等作用,导致高密度的浸膏在制软材过程中易粘筛。当密度为1.35 g/mL 时,浸膏黏度大,软材粘筛,颗粒成型率低,因此选择密度为1.30 g/mL 的浸膏进行制粒,其黏度低,易制软材,易制粒。

3.1.2 稀释剂种类及加入比例的选择 本实验对糊精、微晶纤维素和可溶性淀粉3 种无糖型稀释剂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加糊精的软材变粘变硬,这与水分诱发了糊精本身的黏性有关。微晶纤维素易制软材,但成型颗粒的溶化性不好,这与其本身的多孔结构及不溶于水的理化性质有关。在比例考察过程中,浸膏-可溶性淀粉(1 ∶2) 及浸膏-可溶性淀粉(1 ∶2.5) 比例下易制软材、易制粒,考虑到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生产成本等因素,选择前者为最佳比例进行制粒。

3.1.3 润湿剂体积分数和用量的选择 本实验对4 种体积分数的乙醇进行了制软材制粒的考察,发现40%、50% 乙醇易制软材、不易制粒,这与润湿剂含水量高、润湿性强、软材易粘筛有关; 60%、70%乙醇均易制软材易制粒,考虑到后期颗粒的稳定性,故选择70%为最适宜的润湿剂体积分数。在润湿剂用量的考察中,本实验进行了加入比例的考察,其中加入量为浸膏量15%的润湿剂颗粒成型率最高,故选择润湿剂用量为15%。

3.2 结论 本实验从剂型创新的角度出发,将传统经典汤剂制备为便于携带、利于储存的颗粒剂,从浸膏密度开始,多角度考察颗粒性状,利用正交试验及直观的数据对比展现颗粒优劣,逐步筛选出颗粒制备的最佳工艺,并验证工艺稳定性。本实验所制得的颗粒剂既可作为创新剂型单独使用,也可作为剂型中间体服务于后续片剂及胶囊剂的制备,为后续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润湿剂制粒稀释剂
制粒小球的行为对烧结制粒过程的影响
配加生石灰的两段式圆筒铁矿制粒行为研究
229Th的分离和测量方法
乳胶漆中金红石型钛白粉润湿分散体系的选择
油基钻井液润湿剂评价新方法
煤矿喷雾降尘用新型润湿剂优选复配基础试剂的实验
青蒿鳖甲颗粒一步制粒工艺的优化
稀释剂物化性质对羟肟萃取剂萃取铜性能的影响
热电离质谱测定钙同位素过程中双稀释剂的选择
Priority probability deceleration deadline-aware T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