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 三美论 ” 视角评析集唐诗英译
2024-03-11袁森冯黎明邢少华
袁森 冯黎明 邢少华
【摘要】集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汤显祖的《牡丹亭》是较早使用集唐诗的戏剧作品,剧本中集唐诗与剧情发展相互呼应,总结提示,承前启后,起到为剧情的文学性叙述画龙点睛、增色添彩的作用。典籍翻译是中国文化外译的特殊领域,具有专业性极强、对译者翻译能力要求极高的特点。故本文从国内翻译理论三美论的“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具体分析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在集唐诗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感受译本与原作的对等程度和英译传译的效果。
【关键词】牡丹亭;集唐诗;三美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8-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8.033
20世纪30年代以来,《牡丹亭》外译版本已有二十多种,其中许渊冲与其子许明的《牡丹亭》英译本在2008年出版。许渊冲先生版的《牡丹亭》是汉英对照舞台本,选译了原文前半部分的二十五出,并将每五出和为一剧。许渊冲作为“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化,擅长中国古诗和古典文学作品翻译,对诗歌翻译方面造诣极深。许渊冲先生谈诗歌翻译时提出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对中国诗歌翻译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故此选择许译版《牡丹亭》中集唐诗的英译文本为研究资料,探究戏曲文学中集唐诗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
一、集唐诗英译的研究综述
笔者以“牡丹亭集唐诗英译”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文献搜索,最早公开关于《牡丹亭》中的集唐诗英译研究成果的人是中国翻译家汪蓉培先生。汪先生从集唐诗中的原始作者、文本差别、文本理解三个方面记录了在集唐诗探源方面收获的大量珍贵研究成果,随后也记录了他在翻译集唐诗过程中为了创造出更佳的译本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黄小涵与林静(2019)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分别从音韵美、意蕴美和接受美三个层面,对《牡丹亭》汪蓉培译版中集唐诗进行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分析。他们认为艺术典籍翻译是译者在欣赏和追求美的同时,对作品原始美的传播。译者扎实的双语能力结合对作品的把握方能达到翻译技术和美学水平的和谐,最终达到传递典籍之美的目的。李雪和闫伟杰(2022)以《牡丹亭》中的集唐诗为例,从认知识解的辖域与背景、視角、凸显、详略度分析汪蓉培和白之两人的英译版《牡丹亭》中的集唐诗,并进行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他们认为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将左右译者对于译出语言的选择,针对文化负载词汪版采用归化策略,白之采用了异化策略。蔡华(2022)认为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集唐诗”英译韵体形似、英译选词合意,在情感互动方面亦“有所云”,译采纷呈,融通着《牡丹亭》多维时空的“情”缘,体现了译者“新格律派”的翻译方法,在《牡丹亭》英译面貌和译介进程中的语际交流与输出潜质。整体看国内对《牡丹亭》集唐诗的英译活动的研究囿于戏曲典籍翻译门槛要求较高,相对小众,主要是针对汪版和白之版本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外译来说,集唐诗的文学价值是翻译活动中值得一再推敲和深度探索的领域,故本文选用更适合阐释中国诗词翻译策略的三美论来尝试理解和学习翻译家的翻译行为。
二、集唐诗翻译的“三美”
(一)集唐诗翻译的意美
《牡丹亭》中的集唐诗单独看来皆是字字珠玑的优秀诗歌,但对《牡丹亭》中“集唐诗”的翻译应基于剧情发展和人物特征并结合理解诗句的原始字面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集唐诗对剧本情节发展中充当的总结和提示的文字功能,做到了诗歌与意境的艺术结合,充分反映出集唐诗英译的意美。许渊冲认为三美论中追求意美是首要的,也最为重要的。纵观古今,人类给予诗歌非常高的文学地位和社会评价,认为可以“与造化争功”。当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与戏曲相融相辅,诗歌能传达出的信息不仅仅是忠实于功能对等的语义的传播,还有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牡丹亭》第二出“言怀”的剧情以叙述柳梦梅真身的相关情节为主要篇幅,内容涉及柳梦梅身世背景和因梦改名的故事情节。此一出戏剧为男主角柳梦梅的出场戏和独角戏。此一出戏中因梦改名的情节与杜丽娘后花园里寻梦的情节相呼应,并为二人之后的人鬼相遇埋下伏笔。此一出戏剧的下场诗原文是:
门前杨梅烂春晖,
梦见君王觉后疑。
心似百花开未得,
托身须上万年枝。
许渊冲的译文如下:
Before the door spring shines on mume and willow trees,
How could I dream of royal favor as I please?
Unlike the flower in full bloom my heart appears.
Could I grow green as a pine of ten thousand years?
此处集唐诗第一句“门前梅柳烂春晖”中一个“烂”字,点出了柳梦梅的青春面貌,意气风发的才子神态。译者巧借英文动词shine来映射男主角熠熠生辉的青年才俊形象。此处的精心选词,实在别具匠心,妙不可言。第三句用倒装结构强调男主角心中那未实现的人生理想和抱负犹如盛开在内心深处的百花无法向世人展示。第二句与第四句的译文句式与中文陈述句型不同,译者采用人物类似内心独白的疑问句,进一步暗示了人物未来命运的走向。译者融合剧情与诗句,夺取文字深处的涵义,成功暗示了男主既平庸又非凡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第十二出“寻梦”的剧情叙述杜丽娘对前场梦中与柳梦梅幽会的追忆。丽娘梦醒之后,又执着地追寻梦中情人,孤身一人来到花园,按照景点,寻觅梦痕。在作者笔下,杜丽娘的伤感不是消极颓废的,而是富有热情和理想,并对不合理的生活现状心怀反抗。此一出戏剧的下场诗原文是:
[旦]武陵何处访仙郎?
[贴]只怪游人思易忘。
[旦]从此时时春梦里,
[贴]一生遗恨系心肠。
许渊冲的译文如下:
Belle: Where is the Peach Blossom Fountain to find my lover?
Fragrant: It would be a pity to find a forgetful rover.
Belle: From now on in spring dream we'll hear song after song.
Fragrant: But one heart-breaking regret will last life-long.
在此处的集唐诗中,作家呈现出了寻梦中的杜丽娘在回味和追忆中虽一往情深,但依旧难掩落落寡欢之情思。首句“武陵何处访仙郎”出自唐代皎然的《晚春寻桃源观》。译者将武陵译为the Peach Blossom Fountain,字面直译为桃花泉源,将后花园意译为女主角春情萌动的发源地。在第三句中将春梦誉为反复吟唱的生命之歌。第二句和第四句由杜丽娘的文化水平并不高的贴身丫鬟唱出,翻译时采用一般将来时态,借形式最为简单的主谓结构来感叹主人公此生情梦交织、跌宕起伏的情路历程。以简述繁,留给读者长久难逝的忧思。
(二)集唐诗翻译的音美
黑格尔曾说过:“音节与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对于音美,许渊冲教授指出,“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的音美。”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因为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故称为“格律诗”;因为它产生于唐朝而有别于前代的古诗,故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唐朝的格律诗有一定的体式,《牡丹亭》中的集唐诗多为其言格律诗,遵循七绝平仄格式,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虽然英文诗歌和汉语诗歌都很讲究诗的乐感,但用英文表达出平仄格式所体现的韵律感实在不易。许渊冲先生在英译牡丹亭中的集唐诗时,巧妙运用尾韵,在诗歌翻译中尽力转化音韵的美化功能,彰显了高超的诗歌翻译水平。
《牡丹亭》第五出“延师”的剧情大意为陈最良参加杜老爷面试,通过聘请后,随即举行拜师仪式。此一出戏剧的下场诗如下:
(外)门馆无私白日闲,
(末)百年粗粝腐儒餐。
(外)左家弄玉惟娇女,
(合)花里寻师到杏坛。
许渊冲的译文如下:
Du: In private school the tutor teaches at leisure.
Chen: For a hundred years scholars eat but rice with pleasure.
Du: I'll make a son of my daughter in her bower.
Together: A teacher is sought for from flower to flower.
此处下场诗的大意是说在私塾教书大概是个清闲的事情,清贫的陈老师找到了一份差事。杜太守欲把娇女当男孩子培养,在这大好的春光里终于寻得一位好老师。集唐诗多选用律诗。此一处集唐诗句型一致,韵与声皆有固定形式。第一、三、四句皆以an音结尾。而译文的尾韵格式为AABB,且尾韵皆选择元音中的双元音结束。在元音和谐的音感中婉婉道出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满以及太守的捧珠之情。
第十出“惊梦”是这部传奇剧作中极为精彩的一段剧情。这一出戏描述了长期幽居深闺的杜丽娘对春之美的热爱和对春之逝的感叹,表达了自己青春意识的觉醒和对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误的不满。在这一出戏中杜柳生死之恋的正式启幕,自此牵动后面的一切剧情安排,更在幽艳的虚幻中昭示出全剧的主题。本出紧紧扣住大自然美好春光对杜丽娘心灵的启示和情感的震撼,通过探春、惊春、惜春、伤春的情感变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杜丽娘青春觉醒的过程。此一出戏剧的下场诗如下:
春望逍遥出画堂,
间梅遮柳不胜芳。
可知刘阮逢人处?
回首东风—断肠。
许渊冲的译文如下:
For a free vernal trip I went out of my bower,
What could outvie green willow tree and red mume flower?
Do you know where the lover and the fairy parted ?
Awakened by east wind, shed look back broken hearted.
此處集唐诗大意为在春天时节杜丽娘走出闺房,看到了杜府花园中杨柳争春,百花盛开在花园里,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相逢欢会,梦醒后十分伤感。这四句集唐诗总结了主人公春日游园过程中对于大自然和现实状态的惊叹、感叹、幽叹和哀怨。译文的尾韵格式为AABB,前两句以双元音做尾韵结束,后两句集唐诗的翻译采用了爆破音做尾音结束。悦耳柔美的元音尾韵与强烈直白的辅音尾韵,呈现出高低起伏、和谐互助的语音美感,传递出了剧作文字间对礼教束缚的愤懑与无处排遣愁丝的伤感。
(三)集唐诗翻译的形美
集唐诗继承了唐诗的形式多样,内容凝练丰富。《牡丹亭》下场诗所采用的集唐诗均为七言律诗。格律诗严谨,诗句长短一致,排列整齐,节奏性强。
第十三出“诀谒”写困居岭南的柳梦梅饱读诗书,却寄身荒圃,为求仕进,不得已走上干谒之路。他告别老驼时自嘲“走空一棍”“打秋风”,洒脱中难掩无奈和屈辱。本出的一句下场诗最后一句“秋风还不及春风”,暗示柳梦梅最后并不是通过干谒获取功名富贵,而是通过春季里举办的科举考试达到功名巅峰。作者显然于此设置悬念,预示未知的剧情发展。此一出戏剧的下场诗如下:
[生]此身飘泊苦西东,
[净]笑指生涯树树红。
[生]欲尽出游那可得?
[净]秋风还不及春风。
许渊冲的译文如下:
Liu: I'm sad and drear to wander east and west.
Guo: You should see tree on tree at its best.
Liu: Can I justify the trip I'll make as I please?
Guo: The vernal wind will triumph over the autumn breeze.
此一出集唐诗大意为柳梦梅准备外出干谒,不禁为四处漂泊而伤感。而郭驼勉励他应当相信前途一片光明。但柳梦梅对干谒的结果心怀忧虑。结果是干谒如打秋风终比不上登科及第。此一出的集唐诗翻译,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单词数量相同,均为九词。用词简练,形式统一,达到了译者在满足意美音美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形美的创作目的。
三、结论
中国文化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很多诗词的真意都在字面表达之外,在走向英文世界的过程中,既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还要兼顾中英语诗歌类文体互译时的异同实属不易。集唐诗在戏曲中的运用让唐诗以更加复杂的角色出现在文化传播的舞台上,也为翻译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三美论”因其源自许渊冲大量古典诗词的翻译实践,具有极强的阐释功能,是值得典籍翻译工作者反复体会和探索的诗词翻译指导理论。
参考文献:
[1]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8.
[2]汤显祖著,蔺文锐评注.牡丹亭[M].北京:中华书局, 2016.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6):48-52.
[6]汪榕培.《牡丹亭》的“集唐诗”及其英译——《牡丹亭》译后感之二[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36-40.
[7]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70-77.
[8]蔡华.汪榕培《牡丹亭》“集唐诗”英译实务解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4):7-12.
[9]潘智丹,杨俊峰.论中国古典戏剧中定场诗的翻译——以《牡丹亭》为例[J].中国翻译,2017,38(06):86-91.
[10]符瑜.《牡丹亭》之化用唐诗现象[J].戏剧之家, 2016,(23):34.
[11]陈午童,皇甫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汪译本《牡丹亭》的典故翻譯研究[J].林区教学,2020,(04):75-77.
[11]徐佳.路径视窗观照下昆曲情感隐喻研究——以《牡丹亭》情感隐喻语料库为例[J].东南传播,2021,(04): 98-102.
[12]靳亚男,朱源.传奇剧《牡丹亭》集唐诗英译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4):13-18.
[13]谢世坚,梁琪婉.翻译伦理视角下《牡丹亭》英译本对比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6(04):28-33+127.
作者简介:
袁森,男,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语用与翻译、专门用途英语(ESP)。
冯黎明,女,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与翻译。
邢少华,男,甘肃金昌金川集团龙首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