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顶级文人为何都钟爱篆刻
2024-03-10林雪琼福州
◆ 林雪琼( 福州 )
图/ 中国嘉德
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三人无疑是中国书画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大家,艺术造诣全面,亦长时期作为艺林主盟而备受推崇,影响及今余绪不绝。而诸家对于篆刻,亦各有心得,可见一印虽微,却为顶级文士所钟爱。
如赵孟頫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与高逸审美,亦有“元人冠冕”之誉,对于用印即殊为讲究,认为钤盖的印章气息应与书画作品的格调匹配。在《印史序》中,赵孟頫说道:“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一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认为彼时印章有刻意追求形式主义的流弊,应当更为古雅,其亦率先提出“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的印学审美思想。此后,赵孟頫又以秦小篆自篆印文,又开创“元朱文”新印式,成为印章史上继古玺、汉印后又一新风。
而董其昌是晚明书画、鉴赏的执牛耳者,虽然无过多亲自参与篆刻的记载,仅《同治上海县志》卷十九载:“凡金石自署皆曰华亭”,揣应言及凡是董氏亲自篆刻的金石印章都自署为华亭。不过,董其昌为友人所作印谱序跋,却至少有七种。如为程远所作《古今印则跋》,为陈懿卜所作《陈氏古印选引》以及为贺千秋所作《贺千秋印章题词三则》等。
其中《贺千秋印衡题词三则》,云:“自胜国时,赵子昂、吾子行、周伯琦辈始拈出用之书画,书画之与印学,非夫合之双美,离之两伤耶?……此道复振于文寿承、许元复有以矣。”说的是书画与印学的关系是合之双美、离之两伤。而文彭、许初又重振印学。
文彭是文徵明长子,受家学熏养深厚,被奉为明清文人篆刻的开山鼻祖。而文徵明亦擅篆刻,王世贞在《艺苑言》中说:“待诏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明清名人刻印汇存》亦辑录文徵明印作。
类此种种,皆可证“金石篆刻”之高雅与厚重底蕴,且与书画并重,富有高度的人文及丰富内涵,诚可宝也。是次,中国嘉德2023秋拍“清宁—金石篆刻艺术”专场亦是佳制诸多,囊及明清及当代诸多名家,篆刻形式、内容、材质等亦是多样,方家可多关注。
纵横驰骋——赵云壑自用印专题
赵云壑,字子云,原名龙,改名起,为吴昌硕高足。是作(图1)为徐新周为赵云壑所作自用印,作于1906年秋,其中“缶师属改赵起”即言及吴昌硕为赵云壑改名。自赵云壑改名后,其又自称“苦铁门第铁汉”,尽弃前学,深得缶翁古意,声名鹊起。而徐新周亦为吴昌硕弟子,篆刻苍劲有力,深得乃师衣钵,故是印亦可证“徐赵”二人深厚同门之谊。
图1 徐新周刻 赵云壑用青田石两面印章
边款中“眠云”即赵眠云,鸳鸯蝴蝶派作家。擅书法、篆刻。赵眠云在段祺瑞执政时任临时参议院秘书,因喜文艺不善政界工作而辞职。他与赵云壑素有交谊,壑道人曾为其作凤仙花,色淡红而饶秋意,为眠云所宝藏。是印(图2)可见于赵云壑颇多画作钤印,甲戌年为1934年,时六十整寿。印文布局三行两列,清新隽秀,赵云壑借赵眠云之言“现时作家恐鲜有此能,非天资卓绝者,不得似之”,可见其之极为自得。
图2 赵云壑刻“老壑甲戌乃降”青田石自用印章
赵云壑在近代艺林有“缶庐第二”之美称,是印(图3)回文,线条圆转中寓之劲健,得韵律感,“千”“里”二字粗线条则有书法“涨墨”的效果。长边款则亦有石鼓文书法古朴浑雅的笔墨情趣。赵云壑治印得缶翁朴茂气象,随着技艺日趋精湛,更是一日千里,日复有一日之境。
图3 赵云壑刻 “一日千里”青田石自用印章
是印(图4)作于1933年,印文“壑”字取神不取貌,厚重与轻盈兼具,边缘略作残破,“民”字横笔结构粗壮,亦有“既雕既凿,复归于朴”的艺术审美。行书边款恣肆烂漫,有铁笔银钩之感。“五百年后始知壑山老民”则可见赵云壑艺术之超前认知。
图4 赵云壑刻“壑山遗民”青田石自用印章
大工无巧——齐白石篆刻艺术专题
杨大钧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琵琶演奏艺术家、作曲家及国画家。他师从平湖派大师李芳园弟子朱英多年,又得教于汪煜庭、徐立荪等琵琶名家,琵琶艺术独树新风,为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大钧亦曾在徐悲鸿的引荐下,拜入齐白石门下,学习国画。1948年一篇见报文章《齐白石近事》就报道了齐白石收徒逸事:“驰名南北的国人画师齐白石老人,今年已届八七高龄,可是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平素除作画外,甚少活动,最近收琵琶名手杨大钧为徒,已是年来唯一的过问外事。”是印(图5)“琵琶痴人”是杨大钧艺术的自况,单刀刻法,峻拔纵横,部分线条如木钉,劲健沉稳。
图5 齐白石刻 “琵琶痴人”杨大钧用寿山石印章
是印(图6)椭圆形,包浆浓郁,色泽古朴,螭龙盘绕,文雅中透着威武,殊为精湛。而印文“琴韵草堂”为白石翁所篆斋号印,尤其难得,方劲的线条与圆转的印面轮廓呼应,布局舒展,“琴”“草”二字简化,虚实结合,线条亦富粗细变化,边框仅略微作残破。
图6 齐白石刻 “琴韵草堂”杨大钧用寿山石兽钮印章
是印(图7)“墨缘”,作于1930年,章法朴茂,以字形的互变为照应,形成点线面的艺术张力,亦为椭圆印,古兽钮,上款“西先生”或为西哲太郎,日本文化商社驻沈代表,西哲通过齐白石倚重的弟子周铁衡请齐白石篆刻颇多印章。1927年末,他又请齐白石为自己治了三方印,分别是“老哲”“杏盦”和“西家珍藏”。齐白石在落款中亦称西哲太郎为“西先生”,颇为有趣新潮。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西哲返日前,将五百余方所藏之印尽皆赠予周铁衡。
图7 齐白石刻 “墨缘”寿山芙蓉石兽钮印章
是印(图8)印纽作古兽趴伏状,雕刻细腻,包浆浑厚,亦有诸多早期出版。印文“苦手”,语见北史,篆法富有形式感与空间变化,古逸生动,为寿石工自用印。寿石工工书,能词,喜藏古墨,亦善篆刻,名驰印坛,一生勤勉,治印数以万计,其在美专执教数十载,弟子诸多。此外,寿石工曾治“木居士”印,很可能是为齐白石所治。
图8 齐白石刻寿石工用寿山石兽钮印章
是作(图9)为罗正伟为友人袁家普五十五岁寿辰请齐白石所篆,作于1929年,对章亦是难得。其中“雪庵”印,“雪”字颇具象形意味变化,“袁家普印”则为白文印,布局对称分列,横笔画略取斜势,或竖笔画略取斜势,部分可见齐白石典型的“倒三角”线条。袁家普 (1873—1933),字雪安,亦作雪庵,湖南醴陵人。少就读于渌江书院,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任北京中国大学校长、国立法政学校教务长、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中九个委员之一,历任云南、湖南、山东、安徽等地的财政厅厅长。
图9 齐白石刻袁家普用寿山石薄意对章
缶翁治印,余绪不绝
吴昌硕为近代艺林的扛鼎之人,诗书画印“四绝”,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杨文份,号质公,清同治、光绪年间人,与吴昌硕交善,吴氏为其刻印颇多,另有“杨文份印”“质公”“杨质公”等。是印(图10)语出《论语·雍也》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图10 吴昌硕刻“仁者寿”寿山芙蓉石兽钮印章
沈佺(1862—1932),字期仲,浙江吴兴人,书法家,曾任苏州府昭文县令、江苏淮安府桃源县令、太仓州宝山县令、南汇县县令、江苏候补道、江南水利局第二任总办等职。在宝山县令任上曾参与筹建中国首条商用铁路—淞沪铁路。著有《民国江南水利志》。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为沈佺作《鼎盛图》,款识:“期仲大人观察属,拟十三峰草堂点色,即蕲钧鉴。时在壬寅仲秋之月,癖斯堂雨霁。吴俊卿。”亦可见缶翁与沈佺之金石书画交谊(图11)。
图11 吴昌硕刻沈佺用寿山芙蓉石印章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海云楼主,浙江湖州人,寄居上海。与任伯年、吴昌硕友善。工书画,所作花果、鸟兽、佛像,雄健浑厚,与吴昌硕相近,为海上重要名家之一。吴昌硕曾有诗言“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二者亦师亦友,相互提携。
而吴藏龛即吴涵,号藏龛,亦作藏堪,吴昌硕次子,浙江安吉人。清末贡生,曾官任山西知县,后又任名画家兼富商王一亭秘书。自幼秉承家学,于训诘、词章、书画、金石篆刻等皆有造诣。著有《古田家印存》。印文(图12)“半偈缘”语出乾隆《大藏经》,而王一亭笃信佛教,热心公益,曾为中国佛教会会长。
图12 吴藏龛刻“半偈缘”王一亭用青田石印章
顾湘小石山房藏印
是印(图13)精纯古雅,流传有绪,印文语出《晋书·郭瑀传》,寓意鸿鹄之志。汪关(约1575-1631),原名汪东阳,字杲叔,后得汉铜印“汪关印”,更名汪关,字尹子,安徽歙县人,寄居江苏娄东,并与程嘉燧、李流芳交往甚密,其居室称宝印斋。汪关篆刻以汉印为法,善用冲刀,刀法工整稳实,布局匀称圆活,有时寓方于圆,灵秀婉畅,深得汉印神髓。其印风恬静华贵,有书卷气息,亦能刻玉印和铜印,惜传世作品不多。因其家居娄东,篆刻有娄东派的称号。其作对印学发展有很大影响。清初沈世和、林皋的篆刻深受他的影响,著有《宝印斋印式》行世。
是印(图14)印文语出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其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崇祯二年,卒于檀园,享年五十五岁。
①图13 汪关刻 “此鸟安可笼哉”青田石印章
上款人“古民”应为张灏,一名素,字古民、夷令,号长公、白於山人、平陵居士、学山长,江苏太仓人,为南京工部尚书张辅之子。张灏幼承庭训,少时以贵胄子弟身份补诸生,精通经学。以金石翰墨自娱,建成“学山堂”。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辑成《承清馆印谱》,又辑有《学山堂印谱》。
是印(图15)作于嘉靖二十年(1541),印文“自顾为人浅”语出王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时在常乐东园,走笔成)》,章法疏密自然,刀法稳健古朴。吴子健题跋边款。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文徵明长子,明代书法篆刻家、书画家。其幼承家学,诗、文、书、画、印无一不精。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兼官北京国子监博士。文彭擅画,能诗,著有《明文博士诗集》等。其篆刻风格工稳透逸,格调高雅,富有盛誉,与何震并称“文何”,对后世影响甚大,为明清文人篆刻之开山鼻祖,在文人流派篆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苏州一带学习文彭篆刻技法的有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等,后人称为吴门派。
是印(图16)作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春三月,何震(1530—1604),明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今江西婺源人,徽派创始人,与文彭情同师友,在印坛上并称“文何”。何震精于六书,曾说过:“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周亮工称其印无一讹笔。何震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准,摒弃元末金石界出现的庸俗怪异和杜撰擅改的陋习。他与文彭独树一帜,实现了书法与刀法的一致。“以六书为准则”成为后世篆刻艺术的基本理论之一。
上款人“德弘”应为项德弘(1571后—1630后),字元度、玄度,又字裕甫,别号泰宇,又名炽昌,慧目道人,嘉兴人,项元汴五子、项德明弟、项德达兄,明代篆刻家、收藏家。篆刻则刀法挺峻清健,印文富有文人闲逸之趣,竹窗茶话,荡涤心尘,岂不悠哉。
苏宣(1553—1626后),明代著名篆刻家、明代五大家之一,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朗公,今安徽歙县人,师从文彭学习书法刻印。缥缃旧业,残碑断碣,无所不窥。所至问奇字者履相错。从此,其直接取法汉印,先后临摹仿刻汉印近千方,又潜心文字结构,最后形成了雄浑朴健的风格,开创了泗水派篆刻,与文彭、何震齐名于印坛。
是印(图17)作于天启元年(1621)冬日,印文“一片冰心在玉壶”语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有自明高志清洁之意。篆法则冲切兼用,平中寓奇,雅而可观,与文彭的“雅正”、何震的“猛力”皆有不同。《苏氏印略》中,苏宣亦言及:“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变者逾变,化者逾化,而所谓摹拟者,逾工巧焉。”可见其富有创新意识。
图17 苏宣刻 “一片冰心在玉壶”青田石印章
神游太虚——吴让之专题
是拍品一组三件(图18),为姚正镛自用印,材质为珍贵的寿山田黄石,包浆浓厚,色泽明黄,质地温润凝腻,两方素章,另一方浅浮雕夔凤纹,萝卜丝纹、红筋格等特征明显。姚正镛(1811—?),字仲声,又字仲海,号迟云山馆、转蓬吟馆,奉天盖平人,官郎中;精于诗词书画,兼长治印,其家财亦巨,为彼时泰州首富。
吴让之篆隶行草无所不能,亦善画。而其篆刻初宗汉印,悉心模仿,后师邓石如,参以己意,晚年之作入化境,缶翁尝言:“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鉨探讨极深,故刀法圜转而无纤曼之习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其“印从书出”的印学实践影响亦深有所得。存世有《吴让之印谱》《晋铜古斋印存》《师慎轩印谱》《通鉴地理今释稿》。
吴让之的印作中,是印(图19)当为最具传奇色彩,无出其右。一印囊及汪潮生、程雪问、汪鋆三位名家,创作时间亦前后相距三十年,足可窥吴让之的治印的变化轨迹,内容亦佳,可作斋号印,长边款在吴让之的作品中亦为稀见,足可宝也。
汪潮生(1777-1832),字汝信,号余泉,一作饮泉,一号冬巢,今江苏扬州人。工花卉,精填词。程雪问,生卒年不详,吴让之友。汪鋆,字研山,清代画家,江苏仪征人,与张春蕃(恩焕)一起在李馨门下学习。擅长作诗,精通金石,善画山水花卉,也能写真。著有《扬州景物图册》《岁朝清供图》《梅花图》等作品。
曼生风流——陈鸿寿治印
是印(图20)作于嘉庆十一年(1806)五月,以汉印基础,刀法得“丁黄”之意,而豪爽过之,笔画跌宕流动,天真自然。出版累累,亦著录于其年表。陈鸿寿(1768—1822),号曼生,西泠八家之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工诗文、书画,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行世,并著有《种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
图20 陈鸿寿刻 青田石印章
是印(图21)语出陆游《翠围院》,疏密运用合宜,线条方折雄健,部分转折处外方内圆、朴拙古厚,部分有锯齿状和雁尾之形态出现,上阔下尖,顾盼生姿。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以及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作边跋,以志眼缘。
图21 陈鸿寿刻 “清啸倚长松”寿山石印章
明清、近现代名家荟萃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为“扬州八怪”之一。篆刻与汪士慎、丁敬齐名,又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并称“四凤”。高翔少年时期崇尚石涛,后与石涛结识为友,常相往来,情谊深长,受益颇深,是石涛的挚友和忠实追随者。
是作(图22)印文“清湘遗人”即“大涤子”石涛(1642—1708),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明亡之际出家为僧,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明末四僧”。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对后世画坛影响殊深。
图22 高翔刻 “清湘遗人”兽钮印章
钱瘦铁,名崖,一作厓,与“苦铁”吴昌硕及“冰铁”王冠山并称“江南三铁”。印作宗秦汉人印、浑朴古茂,受吴昌硕影响颇多,晚岁从事金文研究,因以之入印,其结构突变,颇具奇趣。尝自谓“书第一,印第二、画第三”。或因篆刻名气过盛,其画作也被忽视。其山水画近石涛,所作笔墨苍润,气势雄浑,画风朴拙,有生活气息;花卉似沈周、徐渭,设色沉着古艳,着墨苍秀。是印(图23)典雅,妙造自然,为钱瘦铁自用印。
图23 钱瘦铁刻 “钱厓之印”青田石自用印章
是印(图24)为方介堪为周湘云作自用印。材质为珍贵的寿山田黄石,色泽浓郁,形制规整,萝卜丝纹清晰可见,有红筋格特征。雕刻古兽趴伏于地,神情呆萌,憨态可掬,尾部拉丝亦细腻刻画。隶书边款,线条美妙,流畅自如。
图24 方介堪刻 周湘云用寿山田黄石兽钮印章
周湘云(1878—1943),名鸿孙,号雪盦,宁波人,民国时上海地产大王。富收藏,现藏北京故宫的宋米芾《向太后挽辞帖》及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怀素《苦笋帖》、米友仁《潇湘图》、西周器齐侯罍、唐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明董其昌临《淳化阁帖》10 卷以及元黄公望《富春大岭》残卷、元王蒙的《春山读书图》、明文徵明的《湘君夫人图》等,都曾为周氏所藏。
是印(图25)材质为昌化鸡血石,软地,血色如练,鲜艳纯正,粒粒如白水滤丹砂,清新可爱。隶书边款。印文“思逸神超”取自《书谱》,寓指神思纵逸,超越出一般的境界。
图25 陈巨来刻 “思逸神超”昌化鸡血石印章
赵无闷即赵之谦,可知是印(图26)为赵叔孺仿赵之谦法而成,印面元朱文富有清丽典雅恬静气象。时人曾推赵叔孺篆刻为二百年来第一,其门下弟子叶潞渊、陈巨来、方介堪、沙孟海等,亦是艺林名贤。包浆浓郁,古兽雕琢亦是造型准确生动,技艺精湛,芙蓉石为寿山名石。附有多次出版。“长物”本是指多余之物,典出《世语新说》王恭语“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然其于文人生活中,虽形微体轻,却俱是清玩,如影随形,亦讲究之至,不可或缺。
图26 赵叔孺刻 “一贯轩长物”王伯元用寿山芙蓉石兽钮印章
王怀忠(1893—1977),字伯元,浙江慈溪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任协平织造厂监理、中国实业公司董事长、国泰银行董事长、上海市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48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王伯元雅好文翰,尤好碑帖与书画的收藏,斋号“一贯轩”,他与当时海上吴湖帆、张大千、冯超然等人熟稔。
是印(图27)印文语出毛泽东《七律·到韶山》,富有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与战斗豪情。吴子建,当代金石名家,室名长屋、从因楼,祖籍福建闽侯。童年时,吴湖帆先生导之亲笔研,问业于张伯驹、叶恭卓、王世襄、容庚、顾廷龙、沈尹默、潘伯鹰、谢稚柳、陈佩秋、钱廋铁、来楚生、方介堪、方去疾、陈巨来、王壮弘等诸大家。1971—1990年间曾为谢稚柳制印一百余方。
图27 吴子建刻 “为有牺牲多壮志 , 敢教日月换新天”青田石印章
是作(图28)作于1998年,印文语出宋代张征《自然亭》中“万缘不自闲中起,百事唯于睡里消”,富有哲学境界。附有出版。王镛,山西太原人,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曾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图28 王镛刻 “万事惟于睡里消”寿山石兽钮印章
韩天衡,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祖籍江苏苏州。擅长篆刻艺术,师从方介堪、方去疾先生治金石及印学;从马公愚、陆维钊先生习书法;从谢稚柳先生攻国画及美术理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图29)。
图29 韩天衡刻 “神鱼”寿山黄芙蓉石印章
林乾良旧藏专题
此赵次闲为戴醇士所刻名印(图30),石极旧,包浆沉着。西泠印社85周年之会,重庆徐永年见林乾良所出示印稿,其郑重在印稿中注曰:“此乃次闲为戴醇士所刻,常见于醇士画上,极可贵重。无闻拜观。”
图30 赵之琛刻 戴熙用青田石印章
戴熙(1801—1860),字醇士,号鹿床、榆庵、莼溪、井东居士、鹿床居士,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一年进士、道光十二年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主讲崇文书院。诗、书、画均有造诣,与汤贻汾齐名。其山水画名重一时。
此印(图31)为沈侗廔先生所赠。天台山农,刘山农之号也。其人为民国初年之著名文人,与袁世凯次子寒云交好。刘山农(1878—1932),本名青,字照藜,后改字文玠、介玉,号天台山农,生于嘉兴,原籍浙江黄岩。擅书法,初学苏东坡,后参北魏,雄浑峻拔,与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曾熙并称三大家。
图31 王个簃刻 “天台山农”寿山石印章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号寿者,别署阿寿、懒道人、颐者、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人,现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曾任国立西湖艺术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国立西湖艺专校长。1959年出任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并于次年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图32)。
图32 潘天寿刻 “坐花醉月”青田石印章
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为吴大澂嗣孙,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其山水从“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冲破南北宗壁障,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复合画风独树一帜,尤以融水墨烘染与青绿设色于一炉并多烟云者最具代表性。并工写竹、兰、荷花。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其实已远超出他作为一名山水画家的意义(图33)。
图33 吴湖帆刻 “石仙”寿山石印章
良工绝艺,名贵材质
是对章(图34)为名贵的寿山芙蓉石,包浆浑厚,印纽雕刻精美,材质亦硕大。三只螭龙相互攀爬,肌肉健硕,造型盘曲,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印文一朱一白,线条隽逸爽利,挺劲而不单薄,具有独标清丽、集缥缈韶倩之妙。魏锡祚(1669—1734),字子晋,号长麓,山东莱芜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初任河南林县知县,以考绩卓著升江南泰州知州,后调任建昌知府,署理江西通省驿传盐法道兼巡瑞袁临筹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官阶中宪大夫。通达经史,深研理学,善诗文,著有《盱江治牍》《树德堂诗文稿》等。
图34 清康熙 魏锡祚用寿山芙蓉石三螭钮对章
此章(图35)材质为清代老寿山田黄石,质地凝润细腻,萝卜丝纹细密可见,形制小巧可人。所刻太狮少狮嬉戏,其乐融融,憨态可掬。吴云曾以“二百兰亭”为斋名,著有《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二百兰亭斋古印考藏》等书。吴云(1811—1883),字少青,号平斋,浙江归安人,曾官镇江、苏州知府。笃学考古,善书能印。
图35 清 吴云用寿山田黄石兽钮印章
此清代寿山田黄石素方章色如熟栗(图36),质地细腻莹润,萝卜丝纹清晰可见,红筋格特征亦明显,触手温润宜人。随形打磨,状若孤山特立,不加雕镂,纯以天然质地气韵取胜。印文“古衰城诗书画”,典雅有趣味。
图36 清 寿山田黄石素方章
旧时,无论帝王贵胄,文人士子,寿山田黄石皆备受推崇,以至于“每得一田石,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又田黄材积多不盈两,且无根而璞,裁制为章,其价陡升。此寿山田黄石兽钮方章(图37),呈熟栗黄色,质地凝腻通透,色泽温雅,包浆润泽,有典型萝卜丝纹。形制典雅,印台方正,上雕一獬豸作俯卧状,头生独角,意态庄重威严,眼鼻齿爪须发尾毛皆刻画精细,生动可玩,确为精心之作。
图37 清 寿山田黄石兽钮方章
黄金易得,田黄难求,成材者价格高昂,然田黄产地先人连掘数百年,资源已然枯竭,重逾三十克者已是少有,更况乎一斤以上,殊为罕见。此山子(图38)所用寿山田黄石,体量硕大,质地细腻滋润,包浆厚重自然,可谓大而色质兼美,特征明显。以东坡游赤壁为题,随形做成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之状,生动自然,尤其以天然石材褶皱,模拟江岸巉岩,惟妙惟肖鬼斧神工。表面薄意雕出树石、亭台,位置布局疏密有致,极有章法,工料双绝,不可多得。
图38 清 寿山田黄石雕赤壁夜游山子
寿山芙蓉石,如脂如膏如腴,娇艳清新,宛似仙子。尤是白色者,雍容华贵,天生丽质,有“石后”美名。而将军洞芙蓉石,最大特征是石质凝结,特别白的部分似玉非玉,厚重而温润,通透中有沉着,有坠手感,还有所谓的“芙蓉屎”,惜产量极少,且早已绝产多年。
此印(图39)材质即为上品寿山将军洞芙蓉石,质地滑腻油润,色泽洁净,如脂如膏如腴,类初晓之木芙蓉花。上雕为荷叶相接,叶上有金蟾俯卧,叶下鸳鸯戏水,雕工极细,水波翎羽与莲叶翻卷之态栩栩如生,荷塘情趣满池娇,十分清丽可人。
金禹民(1906-1982),姓马佳氏,原名马金澄,字宇民,后以金姓,改字禹民,号宜齐、西桥,别署自耕老人,斋名谦牧堂、长年馆等,满族,生于北京。师从寿石工,广涉古玺汉印,擅书法篆刻,尤精印钮雕刻。有《金禹民印存》,作品编入《五人篆刻选》。
禹民制钮寿山将军洞芙蓉石荷塘清趣钮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