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百合地黄汤通过调控SDF-1/CXCR4 轴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下丘脑炎性损伤的改善作用

2024-03-10李翎熙吴敏学王宇红赵洪庆

中成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黄汤糖水药组

刘 洋,李翎熙,周 密,吴敏学,王宇红,赵洪庆

(湖南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中药粉体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湖南 长沙 410208)

围绝经期抑郁症(perimenopausal depressive disorder,PDD) 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严重者会出现自闭、妄想、自残、躯体化障碍等症状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PDD 病理机制目前仍聚焦于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即内分泌轴功能改变引发脑内神经递质变化及神经传导障碍[1]。炎症激活是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衡后常见的继发反应,但其在PDD 病理进程中的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 主要调控机体神经免疫,是抑郁症病理改变的重要结构基础[2-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 对MG 具有特殊趋化作用,其与趋化因子受体-4 (chemokine receptor-4,CXCR4) 结合后生理状态下能促进神经元发育与受损神经元修复,但当其过度表达后可参与MG-神经元相互作用引起神经炎症微环境,导致抑郁症状产生[4]。

加味百合地黄汤以《金匮要略》 百合地黄汤为基础加味而成,具有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活血安神的功效,主治妇女围绝经期抑郁、焦虑、失眠病证,与原方相比,其活血清心之力更甚,兼具补益之功,与中医抗PDD 病机更为契合。该方能改善PDD 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调节雌激素水平,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HPO) 轴功能紊乱,增加脑内雌激素受体表达,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将围绕神经炎症探讨加味百合地黄汤治疗PDD 的作用机理,为其后续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1 材料

1.1 动物 60 只SPF 级健康雌性SD 大鼠,体质量200 ~220 g,购于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 (湘) 2019-0004],饲养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 (湘)2019-0009]。本实验经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LLBH-202206280001)。

1.2 药物 加味百合地黄汤由百合30 g、生地黄9 g、麦冬9 g、苏叶6 g、夜交藤15 g、郁金9 g、五味子6 g、白芍6 g 组成,饮片均购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湖南中医药大学王宇红研究员鉴定为正品,质量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 规定,混匀后分别加入10、6 倍量水,提取2 次,合并2 次提取液,浓缩至生药量1.62 g/mL。阳性药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丹麦H.Lundbeck A/S 公司,国药准字H20171104,批号2691302)。

1.3 试剂 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IL-1β)、IL-6、IL-4、IL-1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 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江苏菲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209R21、2209R23、2209R35、2209R32、2209R46); RNA 提取试剂盒、逆转录试剂盒(苏州近岸蛋白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E096-01、E047-01); 离子钙接头蛋白1 (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1,Iba-1)、SDF-1、CXCR4 一抗(美国Proteintech 公司,批号10904-1-AP、17402-1-AP、11073-2-AP)。

1.4 仪器 G3 型旋转蒸发仪 (德国Heidolph 公司);Tracking Master V3.0 系统(香港博睿唯思科技公司); MK3型酶标仪(美国Thermo 公司); Axio Scan.Z1 全自动数字玻片扫描系统(德国Zeiss 公司); ChemiDoc XRS+型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 仪 (美国Bio-Rad公司)。

2 方法

2.1 分组与造模 将60 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组和加味百合地黄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 只。参考文献[5] 报道,采用双侧卵巢摘除(ovariectomized,OVX) 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 的方法建立PDD模型,其中OVX 为模拟人围绝经期状态的常用模型,以连续5 d 阴道涂片未见动情周期表示模型建立成功; CUS 为模拟抑郁状态的经典模型,以动物出现快感缺失、活动受限、行为绝望等行为表征表示模型建立成功。实验期间,大鼠均单笼饲养。

2.2 给药与取材 在CUS 造模7 d 后开始灌胃给药,阳性药物给予目前临床治疗PDD 的首选药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溶液(1.89 mg/kg),加味百合地黄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药液(16.2、8.1、4.05 g/kg),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容积为10 mL/kg,共21 d。给药结束后进行行为学检测,之后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脑立体定位仪固定,采用微量注射器从枕骨大孔抽取脑脊液,留取脑组织或分离下丘脑组织备用。

2.3 行为学检测

2.3.1 糖水偏好实验 参考文献[6] 报道,实验分为适应与测试2 个阶段。适应期间第1 天给予每只大鼠2 瓶2%蔗糖水,第2 天给予蔗糖水、蒸馏水各1 瓶,并在12 h 时切换两者位置,然后禁水不禁食12 h; 测试时同时给予大鼠1 瓶蔗糖水与1 瓶蒸馏水,记录2 h 内糖水与蒸馏水的摄入量,为避免位置偏好,于测试1 h 时调换两者位置,计算糖水偏好率,公式为糖水偏好率= [糖水摄入量/(糖水摄入量+蒸馏水摄入量)] ×100%。

2.3.2 旷场实验 参考文献[7] 报道,在测试空间提前适应12 h 以上,采用80 cm×80 cm×40 cm 大鼠专用旷场箱,Tracking Master V3.0 系统将其底部均匀划分为25 个方格,将大鼠从中央放入,自由活动30 s 后记录其4 min 内自主活动距离。

2.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炎症因子水平 大鼠脑脊液收集完成后4 ℃、12 000 r/min 离心5 min,取上清液,按照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说明书检测促炎因子IL-1β、IL-6 与抗炎因子IL-4、IL-10、IGF-1 水平。

2.5 HE 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 取充分固定后的大鼠脑组织,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制备5 μm 切片,烤干后脱蜡,水洗,苏木素、伊红先后染色,常规脱水透明后封片,于显微镜下观察,采用数字玻片扫描仪对切片进行扫描,观察下丘脑区域病理变化。

2.6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Iba-1 表达 取大鼠脑组织切片(10 μm),用PBST 溶液浸泡30 min,再用含5%正常山羊血清的PBST 液在室温下封闭1 h,加入稀释后的一抗,在4 ℃下孵育过夜,次日取出切片,用PBST 溶液洗涤3 次,加入二抗室温避光孵育1.5 h,再次洗涤,滴加抗荧光淬灭剂,封片,扫描,选取下丘脑区3 个视野,通过Image J 软件计算平均荧光强度。

2.7 Western blot 法检测脑组织SDF-1、CXCR4 蛋白表达 取大鼠下丘脑组织,加入组织裂解液,于冰上匀浆,静置30 min 后离心取上清液,检测蛋白浓度,制胶,蛋白上样量为30 μg,经电泳、转膜后脱脂奶粉溶液室温封闭2 h,洗膜后加入稀释后的一抗,4 ℃冰箱孵育过夜,洗膜后加入稀释后的二抗于室温下孵育2 h,洗膜,滴加显影液,化学发光法显影,通过Image J 软件分析目的蛋白与内参的灰度值,并计算前者相对表达。

2.8 RT-qPCR 法检测脑组织各基因mRNA 表达 采用RNA 提取试剂盒提取脑组织样本总RNA,并将其逆转录成cDNA,进行PCR 反应,条件为95 ℃预变性15 min,95 ℃变性10 s,60 ℃退火延伸30 s,共40 个循环。测定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β-actin的PCR 产物CT值,采用2-ΔΔCT法分析前者mRNA 相对表达。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合成,序列见表1。

表1 引物序列

2.9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1.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 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齐时采用LSD-t检验,不齐时采用Dunnett-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加味百合地黄汤对PDD 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率、自主活动距离减少(P<0.01); 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加味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大鼠糖水偏好率、自主活动距离增加(P<0.01),中剂量组糖水偏好率增加(P<0.05),见表2。

表2 各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和自主活动距离比较(±s,n=10)

表2 各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和自主活动距离比较(±s,n=10)

注: 与正常组比较,**P <0.01; 与模型组比较,#P <0.05,##P<0.01。

组别糖水偏好率/%自主活动距离/cm正常组75.54±9.861 595.1±606.7模型组44.40±15.47**917.6±344.0**阳性药组66.83±12.16##1 380.4±440.3##加味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78.00±12.69##1 453.1±577.0##加味百合地黄汤中剂量组65.36±18.00#1 265.4±612.3加味百合地黄汤低剂量组63.39±19.531 210.9±427.8

3.2 加味百合地黄汤对PDD 大鼠脑脊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脑脊液内促炎因子IL-1β、IL-6 水平升高(P<0.01),抗炎因子IL-4、IL-10、IGF-1水平降低(P<0.01); 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IL-6 水平降低(P<0.01),IL-4、IL-10、IGF-1 水平升高(P<0.05,P<0.01),加味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IL-1β、IL-6 水平降低(P<0.05,P<0.01),IL-4、IL-10、IGF-1 水平升高(P<0.01),中剂量组IL-6 水平降低 (P<0.05),IL-4、IGF-1 水平升高(P<0.01),低剂量组IL-6 水平降低(P<0.05),见表3。

表3 各组大鼠脑脊液炎症因子水平比较(pg/mL,±s,n=6)

表3 各组大鼠脑脊液炎症因子水平比较(pg/mL,±s,n=6)

注: 与正常组比较,**P<0.01;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组别IL-1βIL-6IL-4IL-10IGF-1正常组247.2±25.4447.5±55.153.1±6.3126.7±13.7517.1±67.2模型组323.7±31.2**557.0±49.2**37.1±4.4**94.4±7.2**309.2±35.7**阳性药组298.3±27.5483.3±35.9##51.9±4.6##109.5±10.8#435.1±22.9##加味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271.6±20.2#468.7±43.0##62.2±7.5##118.4±13.8##422.9±35.9##加味百合地黄汤中剂量组289.2±25.1477.4±48.5#53.0±4.5##103.8±8.5382.5±40.5##加味百合地黄汤低剂量组325.6±36.6490.0±38.9#42.3±5.598.9±7.1350.4±32.3

3.3 加味百合地黄汤对PDD 大鼠下丘脑组织形态的影响 正常组下丘脑神经元形态正常,结构完整,胞核清晰,未见损伤; 模型组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部分胞体空泡、肿胀,间隙增大,密度降低,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各给药组下丘脑整体损伤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神经元密度增大,胞核清晰,但仍可见少量核固缩与炎性浸润情况,其中以加味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效果最强,见图1。

图1 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HE 染色

3.4 加味百合地黄汤对PDD 大鼠下丘脑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如图2~3 所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小胶质细胞染色数量增加,可见明显的分支,Iba-1 荧光强度与mRNA 表达升高(P<0.01); 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加味百合地黄汤高、中剂量组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减轻,Iba-1 荧光强度与mRNA 表达降低(P<0.05,P<0.01)。

图2 各组大鼠下丘脑Iba-1 荧光表达(±s,n=3)

图3 各组大鼠下丘脑Iba-1 mRNA 表达(±s,n=3)

3.5 加味百合地黄汤对PDD 大鼠下丘脑SDF-1/CXCR4 轴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SDF-1、CXCR4 mRNA 表达升高 (P<0.01),PSD-95、BDNF、NGFmRNA表达降低(P<0.01); 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加味百合地黄汤高、中剂量组SDF-1、CXCR4 mRNA表达降低 (P<0.05,P<0.01),PSD-95、BDNF、NGFmRNA 表达降低 (P<0.05,P<0.01),低剂量组BDNFmRNA 表达升高(P<0.05),见表4。

表4 各组大鼠下丘脑SDF-1/CXCR4 轴相关基因表达比较(±s,n=3)

表4 各组大鼠下丘脑SDF-1/CXCR4 轴相关基因表达比较(±s,n=3)

注: 与正常组比较,**P<0.01;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组别SDF-1CXCR4PSD-95BDNFNGF正常组1.018±0.0161.055±0.0501.080±0.0681.089±0.0780.995±0.029模型组1.613±0.072**1.528±0.064**0.504±0.048**0.472±0.081**0.476±0.041**阳性药组0.958±0.045##0.949±0.269#0.828±0.127#0.775±0.088#0.940±0.155##加味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0.931±0.280#0.960±0.109##0.936±0.039##0.813±0.074##0.733±0.115#加味百合地黄汤中剂量组0.893±0.102##1.007±0.125##0.884±0.147#0.808±0.134#0.719±0.121#加味百合地黄汤低剂量组1.294±0.1481.275±0.1690.606±0.0260.707±0.076#0.524±0.063

3.6 加味百合地黄汤对PDD 大鼠下丘脑SDF-1/CXCR4 轴蛋白表达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SDF-1、CXCR4 蛋白表达升高(P<0.01); 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加味百合地黄汤高、中剂量组SDF-1、CXCR4 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见图4。

图4 各组大鼠下丘脑SDF-1、CXCR4 蛋白表达(±s,n=6)

4 讨论

PDD 临床症状与中医古籍中“百合病” “脏躁” “卑惵” 等病症相似,五脏虚损是其发病之本,血脉瘀阻是发病之标,由虚致瘀,因瘀致郁是该病基本发生过程,治疗当以补虚扶正、活血安神,系统性调节。加味百合地黄汤以张仲景《金匮要略》 百合地黄汤为基础,基于PDD 病机根本,加味郁金、白芍、麦冬、夜交藤、茯神、苏叶等药物而成。方中百合调和五脏、养心安神,兼具补益功效,为君药; 生地黄偏于泻,能清热生津、滋阴凉血,白芍偏于补,能养血荣筋、柔肝缓急,郁金行气活血,善破血瘀气结,使机体气机通达,兼能清心开窍而安神,麦冬润肺清心、养阴生津,可助百合调和之功,四者共为臣药; 夜交藤、茯神味甘性平,均有宁心安神之功,夜交藤还能调和阴阳,苏叶调和脾胃,三者共为佐药。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原发性抑郁症和继发性抑郁症均有显著的疗效[8],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PDD 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单一用药组[9]。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百合、生地黄、郁金、白芍等单味药均具有良好的抗抑郁功效[10],苏叶挥发油也是潜在的具有开发前景的抗抑郁药物[11]。白芍、茯神、夜交藤均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常用中药,其中白芍为用药频次最高的药物[12]。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活血安神” 之功,通过多种有效成分有机合理的组合,多途径作用于机体,最大限度发挥抗围绝经期抑郁的功效。

绝经前后通常伴随着卵巢功能的严重衰退,并影响HPO 轴的平衡,使雌激素分泌减少,进而减弱下丘脑负反馈调节作用,导致下丘脑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容易诱发精神疾病[13]。MG 作为脑内第一道免疫防线,正常状态下,在保护大脑正常活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维持、损伤反应和病原体防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作为吞噬细胞维持组织内平衡[14]; 而病理状态下,受病理刺激的MG 迅速激活并表现出双重功能,一方面介导炎性反应,刺激促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如IL-1β、IL-6、TNF-α、iNOS 等的分泌[15],另一方面也可以释放抗炎细胞因子如IL-10、IGF-1等拮抗炎症级联反应[16]。研究表明,慢性应激可诱导下丘脑MG 过度激活,导致其形态功能改变,该过程可能与下丘脑所调控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兴奋有关[17]。本研究发现,模拟围绝经期大鼠接受慢性应激后,下丘脑神经元胞体肿胀,间隙增加,炎性细胞浸润,MG 分支增加,其标志蛋白Iba-1 表达增加,脑脊液中促炎因子水平增加而抗炎因子降低,进一步说明该模型大鼠下丘脑处于明显的炎症激活状态。

SDF-1/CXCR4 轴失调可能是激活MG 的重要环节。正常脑组织中,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可持续低水平表达SDF-1 和CXCR4;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条件下,SDF-1 表达异常或者其与CXCR4 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被干扰,使SDF-1/CXCR4 轴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失去活性,神经元/胶质细胞迁移到受损脑组织的作用减弱,影响损伤神经元的自我修复作用[18]。研究显示,脑区受损部位的SDF-1/CXCR4 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增加,导致炎症因子聚集,神经元受损[19]。SDF-1 能够促进脑内MG 的迁移与表达,病理条件下也能促进其活化与增殖,通过与CXCR4 受体结合,可参与MG-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相互作用引起的神经炎症微环境,引发神经炎症失衡及神经元自我修复障碍[20]。本研究也发现,PDD 模型大鼠SDF-1、CXCR4 表达增加,突触结构蛋白PSD-95 以及与神经元生长修复相关的BDNF、NGF 表达均降低,而加味百合地黄汤能够逆转上述因子表达,并抑制MG 的过度激活,调节促炎/抗炎因子的分泌水平,保护下丘脑组织。

综上所述,加味百合地黄汤对PDD 大鼠的改善作用与其调节SDF-1/CXCR4 轴抑制MG 过度激活,改善下丘脑神经炎性损伤有关,为该方治疗PDD 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黄汤糖水药组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趣说“糖水不等式”
下火秘方 荔枝核糖水
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在广东,有糖水的夏天才算真正的夏天
泽兰多糖水提工艺的优化
当归六黄汤 传承七百年
试论补阳还五汤中黄芪与活血药组的配伍意义
三黄汤合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炎1例
芍药地黄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