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的开端
——海湾战争背景述评
2024-03-09田原
田 原
海湾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的一场大规模、高技术水平的局部战争,也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运用各种新式武器对伊拉克实施的空地一体战的实践。这场战争对中东乃至整个国际形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世界各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了许多启示。海湾战争参战国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堪称“半个世界大战”。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这场战争在军事发展史上都具有“分水岭”的意义。
海湾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
科威特与伊拉克之间的历史经纬。中世纪时,科威特与伊拉克同属于阿拉伯帝国。后来,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科威特是奥斯曼帝国伊拉克巴士拉省的一个县。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其所辖各地逐渐被西方列强瓜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899年,科威特被迫承认英国为其宗主国。20世纪30年代,独立后的伊拉克曾要求与科威特组成联邦,遭到科威特的拒绝,科威特于1939年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直到1961年,科威特在得到英国同意后才正式独立,但伊拉克不承认伊科边界。
在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包括沙特和科威特都支持伊拉克,把伊拉克作为抵御伊朗和什叶派扩张的前沿。那么伊科关系恶化的导火线有哪些呢?首先,伊拉克在战争中欠下了800亿美元的高额债务,其中包括欠科威特的140亿美元。伊拉克为了转嫁由两伊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宣称其作为其他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缓冲地,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做了贡献,因此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应该免除伊拉克的战争贷款。这遭到科威特的拒绝。
更为重要的是,伊拉克认为科威特没有遵守石油输出国组织分配的采油限额,大量超产,造成世界油价猛跌,给主要限额保价的伊拉克造成巨大损失。萨达姆曾在阿拉伯国家元首聚会上厉声斥责科威特埃米尔:“有人违反协议,大量开采石油,造成油价下降,油价每桶下降1美元,伊拉克每年就要损失10 亿美元,按照协议,科威特日产石油不得超过150万桶,现在每天的产量竟达到210万桶,导致油价从21美元降至14美元每桶,使伊拉克蒙受140亿美元的损失。”另外,科威特地下含油层呈漏斗形状,科威特正好处于漏斗底,越是开采,流到科威特的油就越多。伊拉克认为这是不能容忍的偷油行为。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蓄谋已久,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第一,可以掠夺石油资源,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元气大伤,产油设备遭到破坏,石油产量锐减,石油收入竟不及战前的1/5,又欠下巨额外债,年年入不敷出,国家财政和国民经济均处于艰难状态,而科威特虽小,却是著名的产油大国,石油蕴藏量仅次于伊拉克,攻占科威特,就可以控制世界20%的石油储量,还可以掠夺巨额财富,缓和国内经济危机。
伊拉克认为科威特没有遵守石油输出国组织分配的采油限额,大量超产,造成世界油价猛跌
第二,谋求地区霸权地位。1979年萨达姆上台后,雄心勃勃,一心想当阿拉伯民族的英雄。他上台第二年就发动了对伊朗的战争,与伊朗争夺波斯湾的霸权,但这种野心在两伊战争中受到了遏制。伊拉克与科威特在历史上曾长期属于一个国家,20世纪初才在英国殖民者的策划下分成两个国家,伊拉克历来将科威特的独立视为殖民主义分而治之的产物,对此耿耿于怀。科威特国小军弱,仅有2万人的武装,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如猛虎扑羊,轻而易举,又可以进而威胁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
第三,改善自身在海湾的战略地位。伊拉克虽为海湾强国,但其海岸线仅有50千米,如不能控制波斯湾北端,其石油出口就会受制于人,占领科威特后,可以取得国际良港,海岸线扩展300多千米,使伊拉克在海湾的战略态势大为改善。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10万机械化大军在空军的支援下大举入侵科威特。伊拉克军队总兵力超过百万,且经过8年两伊战争的锻炼,而科威特只有2万疏于训练的军队,自然不是伊军的对手,伊军长驱直入,占领了科威特城。科威特元首埃米尔乘直升机逃往沙特,其弟法赫德亲王驾车赶到王宫,与卫队一同战斗,直至殉国。科威特总计有600多人战死,数千人受伤。
国际社会的反应。全世界各国纷纷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联合国安理会在入侵的当天就通过了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恢复科合法政府的第660号决议。安理会在5个月内相继通过了11个决议对伊采取各种制裁措施,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尤其是第678号决议,以向伊拉克最后通牒的方式,授权安理会成员国“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护和执行第660号决议”,限伊拉克于1991年1月15日前完全撤出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反应最为激烈,美、英、法、意等国都强烈谴责伊拉克,并冻结其在本国资产,美、英、法等国迅速出兵海湾,成为反伊联盟和多国部队的主体。苏联对此表示反对,暂停对伊武器供应,并在联合国安理会赞成对伊采取行动。中国政府也对伊拉克的侵略行径持反对立场,并呼吁以和平方法化解分歧。阿拉伯国家中,埃及、叙利亚和沙特等12国明确赞成出兵海湾。
美国积极出兵的战略考量。美国积极出兵海湾,主要有以下4个战略意图。第一,继续控制海湾石油资源,维护西方经济命脉。海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能否控制海湾石油资源,直接影响西方世界经济的生命线。伊侵科后,伊拉克控制了世界20%的石油储量,如果再拿下沙特,就控制了世界40%的石油储量,这无疑将对美国和西方世界构成严重威胁。美国时任总统布什指出:“能源即国家安全,不能允许伊拉克搞经济讹诈。”
第二,长期控制中东,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布什政府认为,伊侵科不仅危及美在科威特的利益,而且对整个中东的安全与稳定增加了许多复杂因素,美国一直企图军事打入中东地区,现在伊侵科给美国创造了天赐良机,这反映了美国企图长期控制中东的战略意图。
第三,彰显美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力图打造冷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欧洲的联合、日本经济崛起、以及两德统一使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受到动摇,美国与其盟国正从主从关系转向伙伴关系。这次危机使西欧和日本不得不借助美国来维护它们的利益,显示出在处理国际危机中西方仍离不开美国,美国依旧是盟主。在美苏两级体制解体,世界新格局尚未形成之际,美国力求利用这次危机为其在新格局体系中获得领导地位增加筹码。
第四,缓解国内要求裁军的压力。当时,布什政府在国防预算问题上不断受到国会中民主党的批评,面临大幅裁减军费的压力。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大军火商和共和党内反对大规模削减军费的势力也对布什政府施加压力,美国大举出兵海湾,表明威胁依然存在,仍需加强军备,也迎合了大军火商的愿望,封住了主张削减军费的人的嘴,避免了在军费问题上纠缠不休。布什总统还可以借助出兵海湾获取政治资本,提高威望。
多国部队的战争准备——“沙漠盾牌”行动
“沙漠盾牌”行动的过程。1990年8月4日,也就是伊军侵科的两天后,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在戴维营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别会议,总统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向总统汇报了他们研究的军事行动计划,并命名为“沙漠盾牌”。在海湾危机的初期阶段,这个行动主要是防御性的。它确立了四个基本的军事目标:第一,提高海湾地区的防御力量,阻止萨达姆可能的进一步进攻;第二,一旦威慑失灵,能有效地保卫沙特;第三,建立强大而有效的军事联盟,把联盟部队纳入作战计划;第四,强制执行安理会决议。根据这个计划,以美军为主体的多国部队要在10月底将数十万大军部署在沙特。美军中央战区为最高指挥机构,中央战区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指挥西方国家联军,沙特的哈立德中将则指挥伊斯兰国家的军队,双方通过联军协调通信,统一行动。
1979年,萨达姆上台后,雄心勃勃,一心想当阿拉伯民族的英雄
“沙漠盾牌”行动分为两个阶段:从1990年8月7日到11月7日为第一阶段,即防御性快速部署阶段,美军出动第24机械化步兵师、第3装甲师、第82空降师、第101空中突击师等地面部队约24万人,包括5艘航母在内的各型舰艇70余艘,以及各种先进战机1030架。在这个阶段,如果部署在科威特的伊军2000辆坦克立即发起进攻,这批重装备不足的美军将只能依托仓促修建的工事坚守机场、港口等重要设施,迟滞伊军的推进速度,以空间换时间,等待机械化重装部队的到来。此时如果美军有几百人的伤亡,就会在国内产生极大反响,从而动摇美国人的意志,最起码也可以打乱多国部队的集结、部署的计划。但令人不解的是萨达姆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竟无所事事,给敌人以充分时间从容不迫地完成部署。
海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对世界经济命脉具有重要影响
11月8日,美军再次增兵2 0万,即进攻性快速部署阶段。多国部队总兵力达80万人,坦克3700辆,装甲车4000多辆,各型飞机2790架,直升机2000余架,包括7艘航母在内的各型舰艇210余艘。其中美军54万,英军4.2万,法军2万,埃及军4万,叙利亚军1.43万,沙特军6万,科威特军7千人。地面部队主要部署在沙特,纵深、梯次对伊军形成进攻态势;空军主要部署在沙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和迪戈加西亚的机场;海军主要部署在波斯湾、阿曼湾和红海,其中红海和波斯湾各有3个航母战斗群。这样,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形成战略包围之势。
伊拉克的反应。面对多国部队的威慑,萨达姆不但没有让步,反而宣称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个省,从法理上将其吞并。萨达姆确定了持久战的方针,即使用各种手段,拖延时间,力图制止或延迟战争的爆发,同时也准备与联军打一场持久的消耗战,守住既得利益。为此,萨达姆软硬兼施,大打心理战和外交战,以所谓“人质盾牌”回击“沙漠盾牌”,扣留了近万名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西方人,其中美国人有3500之多。伊拉克宣布将这些侨民分别集中在伊拉克一些重要的军事设施里,如果美军攻击,就把这些侨民当殉葬品。后来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伊拉克释放了其中一些妇女、儿童。这一行为使西方大为恼火,但又束手无策。萨达姆还打出了在伊斯兰国家中最有煽动性的“圣战”旗号。同时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扩军备战,并向科威特增兵,构筑防线。到1991年1月中旬,伊军总兵力扩充至120万,在科威特战区的兵力达54万,坦克4000余辆,装甲车2700余辆,火炮3000余门,武装直升机125架。
伊军沿科沙、伊沙边界构筑了两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长约265千米,从内向外由沙墙、壕沟、铁丝网、雷区和反坦克壕组成。壕沟内铺设了油管,点燃后可以形成一道巨大的火障,这道防线被称为“萨达姆防线”,驻守12个师,其中9个师防守科沙边境,3个师防守伊沙边境东段。第二道防线从东向西横贯科威特中部,并延伸至伊科边境以西附近地域,绵延260多千米。防线内构筑大量边长为2~3千米的三角形阵地,互为犄角,有堑壕相连;阵地外围也设置深沟、雷区、铁丝网和沙墙等。在第二道防线伊军驻有10个师兵力。
伊拉克精锐的共和国卫队和其他一些部队则部署在科威特北部和伊拉克南部地区,其装甲部队主要由大约900辆较先进的T-72坦克组成,用来保卫伊南部和重镇巴士拉,并防止美军切断伊军的交通线,同时还可以随时增援科威特。相比T-55和69式坦克,T-72是先进的,但它根本不是美军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M1A1坦克的对手。在科伊沿海及浅近海,伊军纵深部署8个师,布设了大量水雷,并在滩头设置了雷场和其他障碍物。布比延岛上设置了岸舰导弹阵地,海军的巡逻艇也可以进行导弹攻击。为击退美军可能的两栖登陆,伊军还准备向海中倾倒原油。伊空军的主要任务是掩护地面部队,实施防空作战和对沙特的空袭。伊军在重要防御地带、重要目标附近及首都巴格达部署了数量可观的高射炮和对空导弹等防空兵器,包括萨姆-2、萨姆-3、萨姆-6,野战防空导弹有萨姆-7、萨姆-8、萨姆9、萨姆-13、萨姆-15、萨姆-16等,高射炮总计7500多门。
海湾战争中被击毁的坦克
从伊军的防御部署上来看,伊军还停留在机械化战争的形态和打阵地战的模式上,对信息化战争形态茫然无知,对美军的空地一体战理念和即将发起的空中打击缺乏清醒的认识。信息化作战水平、制电磁权、制空权等作战能力严重不足,作战体系上与美军形成严重的代差,最终必然是惨痛的失败。
各国最后的斡旋
在双方进行军事部署的同时,包括苏联、中国、日本、西欧和多数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希望以政治途手段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兵,并为此提出了几种方案,进行政治交涉和外交斡旋。1991年1月9日,美时任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时任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海湾危机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正式会晤。双方没能达成任何共识,不欢而散。两人起身时,贝克指着桌上放的一封布什总统写给萨达姆的信说:“你确定不会接受这封信?”阿齐兹回答道:“是的,我肯定不接受。”1月12日,美国参众两院授权布什总统对伊采取武力行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则于13日亲赴伊拉克做最后一次斡旋,尽管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但都无济于事。由于伊拉克的强硬表态,和平解决基本不可能,局势朝着战争加速演进。
美国制定战略方针
为了尽量减少人员伤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美国为多国联军确立了速决战战略。其要点是:充分准备,牛刀杀鸡,投入决定性的力量,充分发挥海空优势和高技术优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多管齐下,速战速决,避免陷入越南战争式的泥潭。在此基础上,美军制定了“沙漠风暴”作战计划,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如下目的:瘫痪伊拉克的国家机器;将伊军赶出科威特;重创伊军精锐共和国卫队;摧毁伊军弹道导弹和生化武器;帮助科威特恢复合法政府。
这一方针的制定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美空军约翰•沃顿上校提出的“五环”打击理论。在《空中战局:作战的计划》一书中,沃顿提出,敌国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可以从里到外分为5个大圆环。最里面的一环是国家政府和与之相联的通信系统。它就像人的大脑及其与肢体相联的神经系统,如果大脑受损,大脑的各个部分就会失去活动的功能,即使这个人还活着,也是植物人,因此,通信系统是五环的中心一环。第二环是国家的能源设施,即电力、石油和煤炭设施以及粮食部门,好比心、肺、肝等器官,不断从外界摄取能量和实物,以维持生存。第三环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即道路、机场和工厂,好比是人的血管、肌肉和骨骼,把摄取的能量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并支撑起整个身体。人体需要白血球抵御从伤口进入的细菌,而国家也需要同样的东西,这就是军队和警察,它们处于第四环。野战部队为第五环。
沃顿在研究以往战争史特别是二战期间盟军对德战略轰炸,和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代号为“滚雷”的战略轰炸中得出一个结论:这些行动的打击目标都是敌国的外围,而没有触及其致命的部位。敌国最致命的器官是大脑,是其领导层,但大脑有颅骨保护,直接打击它十分困难,因而应把联系领导层与国家其他部位的通信设施和指挥中心,列为首要打击目标,通过这种打击使敌国瘫痪。其次是打击能源设施,以剥夺敌维持国家机器运行所必需的能量。再次是打击基础设施,中断其交通运输,把各个部位肢解开来。然后再打击敌人的野战部队。
“五环”打击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美空军学术界最有影响的思想
由于空中力量可以不受地形和敌人地面部队的限制,直接攻击敌国的内环目标,因此在战争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战争中应采取先内后外的打击顺序,即先打击敌国的领导层和指挥控制中心,也就是最里面的两环,瘫痪敌方作战体系,之后再打击外环。因空中力量高度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战争中可以交替打击。
施瓦茨科普夫十分欣赏“五环”打击理论。海湾危机爆发后,他让沃顿为美军中央总部空军参谋部制订空军的行动计划。沃顿按“五环”理论,提出了一个代号为“迅雷”的基本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充分发挥美国及其盟友的空中优势,包括精确制导技术、隐形技术等先进技术,出色的指挥控制,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和高超的夜战能力等,对伊拉克的核心目标即国家最高指挥当局、核生化作战能力、共和国卫队等同时实施打击,以迅速夺取制空权,并使伊拉克的领导机构和指挥体系瘫痪。施瓦茨科普夫向鲍威尔引荐了沃顿,五环打击理论成为“沙漠风暴”计划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湾战争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