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4-03-08卓敏刘莉莉陈彦峰管俊岭王睿马绵霞

广东茶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育人

卓敏 刘莉莉 陈彦峰 管俊岭 王睿 马绵霞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G 高校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深耕茶专业30 余年的优势,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团队建设实际情况,抓住团队所在学校“省域双高建设”的契机,通过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计划,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建成了一支团队负责人综合素质和水平高,团队成员结构合理,且具有较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念研究水平,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专业(或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课程思政团队。

一 课程思政视域下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一)打造立德树人共同体,共挑“思政担”育茶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中提出“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茶艺与茶文化专业课程思政团队是一支理念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专任老师+思政教师+企业导师”思政团队。秉承“团队所有教师共挑思政担,让课程更有思政味”的理念,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破除壁垒,在互动和交流中,教师个人不仅形成了“种好责任田”的意识,更形成协同作战力量,团队形成了“种好整片田”的大思政格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特色、人才培养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注重思政元素的加入,强调对同学们的精神引领和意志品质的锻炼,累计为市场培养了大量理想坚定、政治认同高,具有民族自信、家国情怀的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提高“守渠力”同进步。

教师成长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双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等得以提高和考核,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涵养锻造。教师个人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四有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思政团队不仅汇聚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省劳动模范获得者、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思政育人先锋,而且有省技术能手、省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教师等专业能手,通过思政与专业的碰撞,团队形成了知识互相学习、观念互相启发、方法互相借鉴的共同成长模式,团队成员发挥所长,补己所短,非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团队建设过程中获得多学科视野,专业课教师则在课程思政团队建设中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三)形成教学改革共同体,共打“攻坚战”促教改。

深化“三教”改革,教师团队是中坚力量。作为育人主体,他们与学生的思想系统有着内在联系,具备同频共振的潜能。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思政团队自组成之日起, 依托教师队伍为主力军,筑牢课程建设为主战场,通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断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团队教师围绕共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形成了通过交流和分享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教学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不断加大思政显性教育,利用课堂讲授、线上互动、实践教学、参观体验等方式,将价值引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又重视隐性教育,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团队教师的隐性的思想引领与同学们的思想系统产生联系,生成了巨大的共振效应,在思政育人上形成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课程思政视域下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1]。因此,要将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建成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不仅要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依据职业教育特点,构建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而且要针对茶艺与茶文化课程特点,构建全面覆盖茶专业人才培养、课堂效果好、学生评价高的课程思政体系。根据G 校实践经验,建设思路如下:

(一)建立“四维一体”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茶艺与茶文化专业课程思政团队建设过程中注重整体性与系统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 这一根本任务,从专业顶层设计切入,以“四维一体”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图1)为抓手,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专业建设中,思政育人目标融入专业人才目标,系统、全面、深入地开展课程思政体系设计、课程思政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等一系列相关工作,确保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实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使命。紧扣课程思政建设要点,团队精心撰写教学设计方案,教师们的课件均要求体现“课程思政”理念,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

图1 “四维一体”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二)构建一纵一横工作机制,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建立“学院-专业群-专业”纵向层级建设体系,根据学校层面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将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中;各系层面结合专业特点与传统,建设专业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里面包含众多体现本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技巧,课程思政在教学大纲、教案设计和课程评价中得到充分彰显。建立“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思政教师-课程主讲人”横向层级体系,专业负责人要将立德树人和价值育人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落实、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团队建设等各个方面。课程负责人和思政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经验交流、相互评价等形式,督促课程主讲教师,特别是新开课和开新课的教师,在课堂讲授、课外指导、作业考试等环节将“课程思政”要求落实到位,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培养优秀教学团队;课程主讲人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担当,加强学习和培训,确保“专业教育”和“思政育人”的业务素质两手硬,从思想上、能力上全面提升教学能力。

(三)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推动课程思政教改研究。

依据茶艺与茶文化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专业层面按照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教师要在课程建设中找准定位,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明确所授课程的思政目标,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并进行实施效果评价。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茶艺学科专业特点,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进行选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提升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水平,如G 校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进展,立项了“以思政元素为导向,构建‘2+3+4’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产业‘乡村振兴’新发展的模式研究—以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为例”省级教改课题。

(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培育课程思政优质金课。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在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课程团队构建过程中,团队将深入梳理各个课程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各个课程的教学特色、思考方式与价值理念,总结课程教学重点,寻找课程思政教育整合点,研究并制定课程思政的教育方案,通过分层分类构建教学思政教育示范金课,以实现润物生无声的教育实效。

表1 茶艺与茶文化专业课程思政金课

(五)拓宽课程思政平台,营造课程思政育人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团队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平台。立足广东地方历史文化,依托广东省教育厅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社科联科普基地和广东省科协科普基地的三大“茶文化传承基地”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研究机构,课程思政团队在创建中不断打破壁垒,多措并举推动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提升自我,推动岭南茶文化的精神真正深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活中,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令思政教育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团队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教育实习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文化建设等,营造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

三 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落实课程思政的创新举措

按照“分类指导,追求实效”的原则,以核心价值观塑造、品格锻造为引领,团队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一)创新理念,探索“五育融合”课程思政育人。

茶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更是有着深刻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思政团队将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体育深度融入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相关课程思政元素,优化培养目标,推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李维锦和李三强(2020)在“茶艺”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中指出,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确立,形成文化引导、行为规范、美化生活、人才培养、创意服务五位一体的思政育人途径[2]。

以“茶”树“德”:将德育贯穿整个茶艺于茶文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培养体系中的《茶艺基础实务》、《茶文化》、《茶艺编创与表演》等课程中,对茶文化、文化自信、礼仪之邦等深度挖掘,从而提升其品德修养与礼仪修养;以“茶”促“智”:将职业岗位能力贯穿教学全过程。《茶叶生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审评》等课程对茶科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要求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能够指导生产。 以“茶”强“体”:《茶艺礼仪》、《茶叶审评》、《茶叶加工技术》等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体力锻炼,要求学生在不断重复的实操中,熟练掌握技能,并且培养职业操守和社会使命感;以“茶”带“劳”。教师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在《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技术》等课程,做茶园种植技术和茶叶生产技术的实践,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提高劳动意识及责任意识。以“茶”传“美”。挖掘茶中的茶艺六美(茶美、水美、器美、人美、 艺美、境美)等六要素,茶空间之美、茶加工之劳动美、茶礼仪中的大国礼仪之美、茶文化中的人文之美等等,强化学生审美意识,从而学会欣赏与传播这种美。

(二)创新方法,探索“挖掘-耦合-认知-认同-内化-升华”课程思政融合。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思政团队探索“挖掘-耦合-认知-认同-内化-升华”课程思政融合法,多措并举,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引入、视频引入、小组讨论、资料研读等方式,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操,塑造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茶道精神、创新精神等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职业核心素养。以《茶品牌创新运营》为例,创新课程思政融合路径,培养“五心”“五能”的茶品牌创新运营复合技术技能人才(如图2)。

图2 《茶品牌创新运营》课程思政融合图

(三)创新路径,实现思想引领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全领域覆盖。

团队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机制,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的力量,促进师生互动,实现全员育人、齐抓共管。依托广东省优秀传统文化基地、茶文化科普基地,推进全课程思政,茶文化全校蔚然成风。从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安排贯穿始终的茶人精神为引导的思政教育,并充分利用课程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校范围内开展暑期“下乡镇,上茶山”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术大讲堂“科贸茗谈”系列活动等,以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为星星之火,依托广东省优秀传统文化基地、茶文化科普基地,茶文化线上线下公选课做到全校学生全覆盖,以茶文化精神涵养了学生品格,推动了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将课堂向校外拓展,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等的“立交桥”,实现思想引领在校内外全域的贯穿,实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3]。基于课程思政引领下的“四中心一所”,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推动课程思政示范引领。依托茶艺课程思政团队建设成茶艺表演中心、茶叶审评中心、茶店经营管理中心、茶叶加工中心和茶艺师、评茶员鉴定所,协同专业省级产教融合企业,为社会提供茶叶加工、茶事活动、技能鉴定等专业服务与支持。依托广东省茶文化服务团队,通过专业建立的高职扩招 “大专班”4 个教学点,专业课程融入学校“村官班”课程体系,把思政和茶文化课程融合,打通课程思政应用推广的最后“衔接桥梁”。立足国家级资源库课程、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多领域、多层次示范辐射效应。通过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库课程《潮州工夫茶艺》、《英德红茶制作技艺》为媒介,以课程思政融入非遗课程,推广范围扩展到智慧职教平台,在线学习达到2000 多人次,每年还在继续递增,课程合作院校16 家、在线教师学习300 人次等。思政团队对口清远市茶产业发展,融入学校驻地,助力清远“百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思政课程依托广东省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茶叶班)培训过程、2021 和2023 年广东省职业院校“粤点粤茶广府文化育人(省培)”研修班、2023 年广东省职业学院“岭南茶文化专项育人培训(国培)”项目等,辐射中高职学校67 所,企业123 家,收获社会良好口碑,形成了良好的区域辐射效应。

四 小结

课程思政视域下茶艺与茶文化专业团队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均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资源建设、实践推广与应用、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仍需深耕细做。基于此,我们仍需继续挖掘思政元素、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学习和吸取外部优质资源和经验,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牢记于心并贯之以行,让思想政治教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有声有色,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的社会主义茶文化传承传播接班人。

猜你喜欢

茶艺茶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艺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